沙金庚
- 作品数:70 被引量:280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古生物地层特征及古地理学意义
- 青海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氧气稀薄,并缺淡水,因而成了“人类的禁区”。现根据考察结果,综述此区的古生物地层特征及其古地理学意义。根据岩石及古生物特征,可可西里由北向南可划分出东昆仑南缘、勤斜武担...
- 沙金庚
- 文献传递
- 侏罗纪和白垩纪两极和泛赤道分布双壳类的扩散机制和地层学意义
- 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双壳类的两极(反赤道)和泛赤道(反两极)分布现象非常明显。晚三叠世-侏罗纪的Otapiria,早侏罗世的Palyonoxytoma和Harpax,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Anopea,Retroceram...
- 沙金庚
- 关键词:双壳类地层学意义
- 文献传递
- 中国东北地区晚中生代的海侵及其构造、聚煤和成油的意义
- 黑龙江东部晚中生代的海相和半咸水相沉积记录了3个主要海侵期:中Callovian期晚期-Valanginian期,Baxremian期-Aptian期和Albian期海侵期。Callovian期-Valanginian期...
- 沙金庚蔡华伟泮燕红姚小刚王亚琼张晓林彭博饶馨
- 文献传递
- 长江源区晚三叠世伟齿蛤科(双壳类)一新属——Quemocuomegalodon被引量:10
- 2003年
- 记述青海唐古拉山北坡雀莫错附近晚三叠世甲丕拉组灰岩中的一类铰齿构造特殊的伟齿蛤类化石 ,建立新属Quemocuomegalodongen .nov .及Q .orientusgen .etsp .nov .和Q .longitatusgen .etsp .nov .2新种 。
- 姚华舟沙金庚段其发牛志军曾波夫张仁杰
- 关键词:晚三叠世双壳类新属生活习性
- 中生代海相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漂浮与假漂浮被引量:5
- 2003年
- 中生代很多海相足丝固着和粘结固着的表栖双壳类有着广泛的、甚至全球的地理分布 ,有些种能够穿越赤道 ,跨越特提斯海 ,进行南、北高纬度生物群的交流 ,有些种能够由东向西横渡浩瀚的古太平洋进行扩散 ,因为这些双壳类幼虫期的浮游异养型幼虫能营漂浮生活 。
- 沙金庚
- 关键词:中生代双壳类软体动物
-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古生物地层特征及其古地理学意义被引量:6
- 1998年
- 位于龙木错金沙江古特提斯缝合带,龙木错玉树段中部的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具有前晚二叠世的深水相放射虫、晚二叠世-侏罗纪的各种特提斯型海生无脊椎动物、白垩-第三纪亚洲型的湖泊河流相软体动物和第四纪的干冷高原型孢粉等化石。
- 沙金庚
- 关键词:古生物特征古地理学地层系统
- 辽西四合屯早白垩世义县组尖山沟层的湖相沉积纹层研究
- 季节性的气候变化会导致湖泊沉积物组成的规律性变化,进而形成精美的沉积纹层。在湖泊的沉积纹层中记录了大量的古环境信息,近年来关于湖泊沉积纹层的研究显示出了沉积纹层对恢复、重建古环境的巨大生命力。辽宁省西部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
- 张晓林沙金庚
- 关键词:早白垩世义县组沉积纹层
- 文献传递
- 亚洲东部非海相与海相早白垩世地层的对比和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亚洲东部的下白垩统主要分布在与北东和北北东方向断裂带平行的拉张或断陷盆地里,并几乎全为非海相沉积,海相沉积仅限于中国东北角和台湾、俄罗斯远东西南部和日本的部分地区。根据非海相与海相,特别是软体动物化石的对比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结果,中国东北、东部和南部,韩国东南部,日本西南部,蒙古东部,俄罗斯中阿穆尔和外贝加尔盆地,
- 沙金庚
- 关键词:地层对比古地理非海相海相白垩纪
- 四醚膜类脂物的古温标——TEX_(86)被引量:3
- 2008年
- TEX86是一种新的重建古海水和古湖水表层水体温度(SST和LST)的指数。此指数不受表层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盐度等参数的影响,能广泛应用于缺乏碳酸岩和有孔虫的沉积物的沉积相和早至白垩纪Aptian期地层的古温度重建。文章详细介绍了用于TEX86分析的类异戊二烯GDGTs的结构及其源生物,以及TEX86温标的原理、分析方法、应用和仍存在的问题。
- 张晓林沙金庚刘静
- 非海相白垩系年代学和对比被引量:6
- 2012年
- 从1800年代初最早确定的白垩系定义起,白垩系就包括了海相和非海相白垩纪的地层和化石。白垩纪是一个全球性气候温暖、海平面高、构造和火山活动强烈的世界。此时,多块大陆分解,几乎所有海洋都已打开,形成了与现代相近的海陆分布的地理图案。这一变革导致了全球生物群的区域化,给全球对比带来了困难。白垩纪的全球年代地层表是主要依据菊石和微体生物(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化石,并与已完整建立的全球极性倒转年表和很多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相结合的产物。从孢粉到恐龙等各类非海相化石均已用于白垩纪生物地层学。此期专刊的特色是聚焦于区域或全球的孢粉(包括沟鞭藻)、大植物、甲壳类(包括叶肢介和介形类)、软体动物(包括腹足类和双壳类)和脊椎动物(包括硬躯体和足印)非海相白垩纪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这些研究大大扩展了非海相白垩系对比的内容,并强调了将能取得更多进展的研究方向。非海相地层和化石群中直接夹有海相地层和化石的剖面/地区的非海相生物地层学更精确的研究,高分辨率的微体化石,特别是既出现于非海相又见于海相地层中的微体化石的微体生物地层学的进展,更多的直接与非海相生物地层学相关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古地磁年龄的测试,非海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和旋回地层学分析及与非海相生物地层学对比的化学地层学的发展等,均将促进全球非海相白垩纪地层时代和对比,甚至以国际地质时标为准绳的全球非海相白垩纪地层对比框架表的建立。
- 沙金庚Spencer G.LUCAS
- 关键词:孢粉叶肢介介形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