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梅
- 作品数:18 被引量:12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氟康唑协同土槿皮甲酸抗白念珠菌活性研究
- 2021年
- 目的研究体外土槿皮甲酸(PAA)与氟康唑(FLC)联合应用对白念珠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和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PAA与FLC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于对临床分离的22株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两药联合抑菌效应,以CAR3和CA10为目标菌株,采用时间-杀菌曲线动态监测两药体外抑菌效果。结果PAA单独作用于白念珠菌时,无论是对FLC耐药菌株还是对FLC敏感菌株,均呈现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位MIC范围为4~16μg/mL。当PAA与FLC联用对抗耐药白念珠菌时,可将FLC的单用浓度范围从256~512μg/mL降至为1~2μg/mL。根据FICI测定,11株对FLC耐药菌株FICI介于0.039~0.253之间,均表现出协同抑菌作用;而11株对FLC敏感菌株,仅有2株(18.2%)FICI范围为0.312~0.375,呈现出协同抑菌作用,剩余9株(81.8%)FICI介于0.625~1.125之间,两种药物呈现出无关作用。时间-杀菌曲线也证实,与氟康唑单用相比,PAA与FLC联用24h后,CAR3、CA10菌株的lgCFU/mL分别下降了2.22个单位和1.57个单位,耐药菌株表现出协同作用,而敏感菌株表现出无关作用。结论PAA对白念珠菌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力,与低浓度FLC联用对耐药白念珠菌具有体外协同抑菌作用,能显著提高FLC对耐药白念珠菌的抗菌活性。
- 诸斌李贞陈伟琴殷红梅胡晓波
- 关键词:白念珠菌氟康唑抑菌效果
- 中医药治疗肺癌对患者血清CA-125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CA-125已经是公认的卵巢癌标志物,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血清CA-125在肺癌诊治中具有一定的诊断及判定预后的价值。本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术后与不能切除肿瘤的肺癌患者时对血清CA-125的影响;同时探讨血清CA-125与肺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学类型相关性。方法:用微粒学酶免分析法检测30例健康人及60例肺癌患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血清CA-125在肺癌患者的值(91±45)与健康人(18±5)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血清CA-125在ⅢA/ⅢB及Ⅳ期肺癌患者中值分别为85±21及142±25,与Ⅰ/Ⅱ期患者的35±11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肺腺癌患者CA-125水平(127±31)与鳞癌(58±27)及小细胞癌(56±26)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ⅢA/ⅢB及Ⅳ期肺癌患者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后CA-125值分别为(36±11;87±15)于治疗前(85±21;142±25)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但对于Ⅰ/Ⅱ期患者治疗后(33±10)与治疗前(35±1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肺癌,在Ш/Ⅳ期的肺癌患者可显著的降低血清CA-125水平,在Ⅰ/Ⅱ期的肺癌患者也有明显的降低血清CA-125水平的趋势。血清CA-125水平与肺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有关。
- 赵晓珍徐振晔殷红梅
- 关键词:肺癌中医药CA-125
- 血栓调节蛋白抑制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1年
- 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普遍存在一种微炎症状态,这种持续存在的炎症状态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如何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是当今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而与肾脏血管内皮受损密切相关的血栓调节蛋白是调控体内多种生理反应的关键位点,具有抗凝、抗炎、保护内皮细胞及维持血管稳态的功能,可为慢性肾脏病抗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因此,该文就血栓调节蛋白抑制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的机制展开综述。
- 诸斌李贞李臻陈伟琴殷红梅胡晓波
- 关键词:肾病血栓调节蛋白
- 原发性膜性肾病足细胞抗原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原发性肾小球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其病因是否明确可分为原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近年来发现了中性肽链内切酶、M型磷脂酶A2受体、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等自身抗原和植入抗原阳离子化牛血清清蛋白,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也对临床诊断治疗起到了指导作用。现将对已发现的足细胞抗原与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李臻李贞陈伟琴殷红梅胡晓波
- 关键词:原发性膜性肾病
- 血浆纤溶标志物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疾病进展中的变化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不同慢性肾脏病(CKD)分期血浆纤溶标志物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0例IMN患者(IMN组,其中CKD1期103例、CKD2期53例、CKD3期30例、CKD4~5期14例)和97名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水平。结果IMN组Fib、FDP、DD与PI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PAIC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IMN组不同CKD分期之间Fib和tPAI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CKD分期的进展,Fib水平逐渐升高,tPAIC水平逐渐下降。Fib和tPAIC水平CKD1期与CKD3期、CKD4~5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DD和PIC水平各CKD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N患者存在纤溶系统功能低下的情况,易发生血栓栓塞。Fib和tPAIC与疾病分期有关,可作为IMN疾病进展及血栓栓塞预防的监测指标。
- 李臻李贞陈伟琴殷红梅胡晓波
- 关键词:血栓栓塞原发性膜性肾病
- 检测血清CEA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早期预测价值
- 2013年
- 本文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患者Dukes分期与肝转移发生的相关性,评价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预测的价值。1资料和方法1.1对象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79例(男47,女32)手术切除的原发结直肠癌患者,
- 殷红梅王中奇龚伟珏高静
-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后肝转移血清CEA直肠癌患者DUKES分期
- 中药肺岩宁颗粒调节晚期肺癌患者Th17/Treg失衡的作用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评估肺岩宁颗粒调节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的作用及Th17/Treg在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同时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口服肺岩宁颗粒治疗,对照组口服1/10剂量的"肺岩宁颗粒"进行模拟治疗,健康对照组服用生理盐水,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的疗效,同时以Treg细胞、Th17细胞和Th17/Treg比值为检测指标,评价肺岩宁颗粒的治疗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而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明显升高(P<0.01)。此外,在经治疗后,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Treg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出现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0.05),而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高于出现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0.05)。鳞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腺癌患者,而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例明显高于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岩宁颗粒对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失衡有关,并且对无淋巴结转移和鳞癌患者的治疗更为有效。Th17/Treg细胞检测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的重要客观指标。
- 殷红梅王磊龚伟珏胡晓波王中奇邓海滨肖臻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TH17细胞TREG细胞
- 中药对念珠菌的抑菌现状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9年
- 综述中药抗念珠菌现状及抑菌机制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中药中某些单体成分、提取物及复方均能抑制致病念珠菌生长,可以抑制其毒力因子(水解酶、菌丝、生物膜)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或促进内源性活性氧的生成,从而加重菌体细胞氧化损伤。
- 李贞陈伟琴胡骏殷红梅彭奕冰胡晓波
- 关键词:念珠菌中草药
- 血清联合检测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肿瘤标志物(CA19-9)联合检测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的肝癌患者36例,另选30例肝硬化患者及同期在医院内体检的健康者32例作对照,检测3组的血清AFP、CEA、CA19-9水平。结果肝癌组AFP、CEA、CA19-9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肝癌组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8.9%,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的46.7%及对照组的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进行血清AFP、CEA、CA19-9的联合检测,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殷红梅高淑芳施虹飞吴春燕龚伟珏潘长芳高晓霞
- 关键词:甲胎蛋白癌胚抗原肿瘤标志物肝癌
- 双黄升白颗粒治疗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中药双黄升白颗粒治疗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55例肺癌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利血生治疗,治疗组采用双黄升白颗粒治疗;两组均服药2周或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0×109/L,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75%、70.67%;组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NK、CD3+、CD8+、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CD3+、CD8+、CD4+/CD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黄升白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升白制剂,可有效用于治疗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
- 王中奇邓海滨吴继赵晓珍殷红梅徐振晔
- 关键词:肺癌化学疗法骨髓抑制双黄升白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