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天璟
- 作品数:35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陶器岩相分析在史前陶器产地和交流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0年
- 陶器是人类最早制成的合成物。在近东地区,土耳其南部Beldibi等遗址发现了公元前8500~前8000年时的陶容器;欧洲陶器的出现和发展就受到了近东地区的很大影响。在美洲,公元前2500~前2000年时,厄瓜多尔、哥伦比亚。
- 段天璟
- 关键词:岩相分析刻纹考古学文化陶片绳纹印纹陶
- 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研究的重要发现——201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考古发掘的收获与启示被引量:27
- 2011年
- 魏家窝铺遗址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址。2010年发掘获得的资料显示,魏家窝铺遗存不仅保留着以筒形罐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还接受了来自燕山以南地区的后冈一期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影响。魏家窝铺2010年的发掘揭示出了一个环壕聚落的扩张和兴衰历程,属红山文化的首次发现。魏家窝铺聚落布局既有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址成排分布的特征,也可以看到华渭文化区环壕聚落的区域中心单元的影子。2010年发现的房址内部结构方面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红山文化相关问题提供了启示。
- 段天璟成璟瑭曹建恩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 解析陶器:从实践到理论的尝试被引量:1
- 2007年
- 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自己创造的文化环境之中。古往今来,人类在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的同时,也反过来被文化塑造着。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化”。正因为如此,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为对象,通过研究人类文化这个中介来研究人及其社会,以达到其探究人本身的目的。
- 段天璟
- 关键词:陶器人类文化文化环境文化塑造
- 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分期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本文通过重新检索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及其层位关系,从该遗址发现的墓葬本身出发,将贾湖遗址发现的墓葬分为三期。从而为讨论贾湖遗址墓葬的文化面貌、布局情况、相对年代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讨论的平台。
- 段天璟
- 关键词:裴李岗文化墓葬
- 龙山时代晚期嵩山以西地区遗存的性质——从王湾遗址第三期遗存谈起被引量:6
- 2013年
- 本文从王湾遗址第三期遗存入手,讨论了龙山时代晚期嵩山以西地区的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和性质等问题。指出,嵩山以西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王湾三期文化"应属两类遗存。一类是以王湾遗址第三期和小潘沟龙山时代遗存为代表的三里桥文化,或为三里桥文化在洛河流域的一个地方类型。一类包括西吕庙等遗址的龙山晚期文化遗存,承自本地的龙山时代中期遗存,应是嵩山以西地区的土著遗存。这一地区发现的三里桥文化遗存显示出,三里桥文化自西中条山以东的黄河谷地,向洛河以北、黄河以南、嵩山以西的冲积平原渗透的形势。
- 段天璟
-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
- 本文在对二里头文化进行分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二里头文化为参照建立了时间坐标,在全面占有和收集中国境内二里头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二里头文化或其相关文化与该时期中国境内诸考古学文化的比较,辨识出了诸考古学文...
- 段天璟
-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时期考古学
- 文献传递
- 从典型到非典型——由岳石文化的命名谈起被引量:1
- 2004年
- 段天璟黄昊德
- 关键词:岳石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文物考古工作
-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被引量:7
- 2011年
- 河北省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年进行的发掘中发现了夏、西周和东周三个时期的遗存。夏时期遗存的文化特征多元。西周时期遗存的年代为西周中期至晚期。东周时期遗存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本次发掘为认识西周时期周人与商遗民的关系,解读冀中平原北部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和特征等具有重要意义。
- 朱永刚段天璟
- 关键词:西周时期东周时期
- 南放水遗址夏和西周时期遗存的初步认识被引量:4
- 2011年
- 南放水遗址的夏时期遗存受到了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晋中地区夏时期文化遗存、岳石文化的影响,其主体仍应属先商文化。西周时期遗存的文化因素体现了西周文化的强烈影响,而商文化因素则可能与商遗民有关。南放水遗址西周时期遗存或可代表西周燕文化位于大清河及其支流唐河、漕河流域的一个地方类型。
- 段天璟朱永刚
- 关键词:先商文化商文化燕文化
- 吉林白城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环境被引量:8
- 2017年
- 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目前所知较早的双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动物遗存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古代人类的生存模式。本项研究的主要材料基于2007年双塔遗址一期地层及遗迹单位出土的三万多件以脊椎动物为主的动物遗存,并结合孢粉分析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主要采用比较解剖学、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以及文化历史考古学的分析方法。约一万年前双塔遗址周围处于干旱的沉积环境,气候较冷,双塔一期早中段,植被覆盖率较高,呈现出草甸为主的植被景观,还曾有林地和一定规模的河湖;然而,晚段的植被覆盖率降低,环境变为半荒漠;人们采用的是以蒙古兔、环颈雉等小型动物为主要狩猎对象,兼营渔捞的广谱型肉食资源获取的经济形态;结合对遗址出土的石制工具组合分析,推断当时人们采用的是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广谱型生业模式,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存对策。
- 汤卓炜王立新王立新段天璟张全超张全超
- 关键词:动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