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永林

作品数:31 被引量:465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8篇地震
  • 16篇形变
  • 12篇断裂带
  • 12篇裂带
  • 11篇断层
  • 10篇鲜水河断裂
  • 8篇鲜水河断裂带
  • 8篇跨断层
  • 7篇地壳
  • 7篇地壳形变
  • 6篇地震前
  • 6篇震前
  • 5篇断层活动
  • 5篇断层形变
  • 5篇强震
  • 5篇跨断层形变
  • 4篇地震前兆
  • 4篇前兆
  • 3篇地震危险
  • 3篇地震危险性

机构

  • 30篇四川省地震局
  • 12篇中国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东京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31篇杨永林
  • 13篇苏琴
  • 5篇李铁明
  • 4篇王敏
  • 4篇廖华
  • 4篇向平
  • 4篇王兰
  • 4篇向和平
  • 4篇郑兵
  • 3篇乔学军
  • 3篇任金卫
  • 3篇李菲菲
  • 3篇武艳强
  • 3篇甘卫军
  • 3篇孟国杰
  • 3篇李鹏
  • 3篇江在森
  • 3篇刘冠中
  • 2篇冯胜涛
  • 2篇马瑾

传媒

  • 8篇四川地震
  • 5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地质
  • 3篇地震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震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2006年纪...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4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主寺短水准观测与地震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的川主寺定点水准观测资料,分析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及震后局部调整的关系,为判定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的中强地震提供可靠的前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川主寺短水准资料能较好地记录下岷江断层的活动信息,反映出...
苏琴杨永林向平
关键词:地震资料断裂带地震前兆
文献传递
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被引量:58
2013年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一条断层.具体结果:①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南东向挤压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且主压应变率方向使发震断层呈逆冲兼左旋剪切变形状态,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②GPS检测出同震位移的范围在垂直发震断裂带方向约为230km、平行发震断裂带约为100km,其中同震位移超过10mm的测点分布于垂直发震断层方向的100km范围内;③同震位移场在较大范围主要表现为发震断层逆冲错动的应变释放特征,但在靠近发震断层约70km范围逆冲位移显著偏小,不符合断层错动的位移衰减特征,推断地震破裂未达地表;④在靠近发震断层的上盘约50km范围显示有典型的断层左旋错动位移衰减特征.
武艳强江在森王敏车时廖华李强李鹏杨永林向和平邵志刚王武星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川滇地块边界构造带形变速率变化与成组强震被引量:21
2002年
利用川滇地区 1982~ 2 0 0 1年断裂带附近的短水准、短基线、连续蠕变场地每年定期复测的观测资料 ,计算各场地的形变年速率值及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川滇地块主要边界构造带水平或垂向活动状态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是 :现今滇西地区和滇东南地区形变反映的构造活动剧烈 ;川滇地块东测边界带 ,由曲江、小江至鲜水河断裂带自南而北现今水平形变量逐渐减小 ;鲜水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每年垂向变化速率值小 ,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变化幅度相对较大 ;多个地震构造带附近的一些形变场地呈现形变速率的陡变则往往是成组强震发生的前兆。
程万正杨永林
关键词:地形变地震前兆地震构造带
川西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及其对汶川8.0级地震成因的启示被引量:1
2008年
四川西部地区是构造运动强烈,强地震多发区。自公元前26年有破坏性地震记载以来,共记录6~6.9级地震48次,7~7.9级地震18次。平均每10-15年1次,主要集中在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带上。川西地区的强震受NW向、NE向和近SN向活动断裂所控制,明显地表现出变形局部化的基本构造特征。NE向断裂兼有挤压逆冲分量和右旋剪切分量,NW向断裂以左旋剪切为主,近SN向断裂具有剪切和挤压双重特性,
孟国杰任金卫甘卫军王敏王琪乔学军杨永林
关键词:地震成因地壳形变特征破坏性地震变形局部化
鲜水河断裂带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被引量:1
2018年
文中系统整理并计算了1988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地区流动重力复测资料,参照以往震例研究总结提出的重力场变化异常指标,分析了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测区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讨论了近期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强震危险含义。结果表明:1)流动重力测量具备了检测地壳运动与5级以上地震事件的能力; 2) 1988年以来测区发生的13次5级以上地震中的8个地震与年际重力场变化有较为确定的对应关系,可依据年际重力场变化确定前兆异常,其中3个6级以上地震在异常图像发展3~4a后发生,4个发生在无资料区的地震事件不能确定前兆异常; 3)测区重力场的1个明显特征是2004年以前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图像呈整体的南北贯通,且年度间为正、负值交替变化,其间所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不沿鲜水河断裂带分布。重力场变化值反映2004年以前存在2个相似的地壳物质移动波,对应了研究区地震时空分布由强到弱的过程。2010年以后的图像变化为年度内的局部正、负值区域同时存在,无年度间的正负交替变化现象,其间5级以上地震基本发生在断裂带上。1988年以来测区重力场动态变化与地震分布符合印度板块NE向运动强、弱分期的动力学模式,可据此优化重力异常指标。根据文中的分析总结和近期重力场变化趋势,提出磨西断裂北段区域具有中-长期强震危险性的初步结论。
李铁明徐云马杨永林冯胜涛
关键词:重力场变化动力学模式
GPS连续监测鲜水河断裂形变场动态演化被引量:35
2008年
利用跨鲜水河断裂的二对GPS连续观测点资料,获得了跨鲜水河断裂高精度形变场(误差约1mm)的动态演化轨迹.该轨迹清晰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乾宁段和道孚段形变场的明显不同,前者为稳态、后者为非稳态.道孚段的非稳态形变可能与鲜水河断裂在此分段并呈现东、西二支有关.采用一多段脆韧转换带模型对形变场动态演化给出初步的模拟与解释:鲜水河断裂南段转换带内蠕滑稳定,而北段和道孚段呈现间歇状态且平均滑移率高于南段.这可能与断层面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揭示当前断裂南段转换层强度可能高于北段,对应于更长的发震周期.
王敏沈正康甘卫军廖华李铁明任金卫乔学军王庆良杨永林加藤照之李鹏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GPS形变场
基于GPS资料约束反演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被引量:212
2008年
以GPS数据给出的川滇地区(96°~108°E,21°~35°N)速度场为约束,依据研究区已知断裂分布情况建立连接断层元模型,用最小二乘方法反演了该地区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错动速率.结果显示,印藏碰撞引起的北北东向推挤和高原隆升引起的重力势能作用造成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遇到来自稳定华南块体的阻挡后,高原东南部物质相对稳定欧亚板块转向南东方向继而向南运动,使得川滇地区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顺时针转动,造成川滇地块东侧断裂作左旋走滑活动,而其西侧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其中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小江断裂及其向南西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打洛.景洪、湄沾断裂构成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向挤出的东北边界和东边界,左旋速率分别为0.3~14.7,8.9~17.1,(5.1±2.5),(2.8±2-3),(7.1±2.1),(9.4±1-2),(10.1±2.0),(7.3±2.6)和(4.9±3.0)mm/a.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向挤出的西南边界似乎不是由单一断裂带构成,而是在较宽范围内形成的一条右旋剪切带.位于红河断裂北东侧的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西南侧的无量山断裂带、龙陵.澜沧断裂活动性较强,分别具有(4.2±1.3),(4.3±1.1)和(8.5±1.7)mm/a的右旋走滑活动.但金沙江断裂目前基本不活动,红河断裂的活动性不强.龙门山一带没有发现明显的地壳活动,而其西北方向的活动带(龙日坝断裂)约有(5.1±1.2)mm/a的右旋走滑分量.川滇菱形块体内部的一些断裂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其中理塘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4.4±1.3)mm/a,拉张速率(2.7±1.1)mm/a;玉农希断裂及其周边地区右旋剪切形变速率为(2.7±2.3)mm/a,地壳缩短速率(6.7±2.3)mm/a.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活动性强
王阎昭王恩宁沈正康王敏甘卫军乔学军孟国杰李铁明陶玮杨永林程佳李鹏
关键词:GPS
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反映出的川滇几个断层活动特点被引量:8
2005年
通过对四川及邻区(云南省境内)的32个地壳形变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场地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四川及邻区主要是川滇块体内各活动构造带的断层活动习性、量级和时序变化特征。
杨永林苏琴朱航
关键词:断层活动
鲜水河断裂带形变累积率及其效能评价被引量:1
2005年
对沿鲜水河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形变测点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累积率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该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发生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其结果表明:在鲜水河断裂带上每次地震前震源体附近断层都有一个形变累积率绝对值减小过程;沿鲜水河断裂带如果形变累积率出现低值异常,则未来1~1.5年左右的时间内其附近区域100~300 km范围内将有5.0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可能;且垂直形变累积率预报效能优于水平形变.
苏琴杨永林郑兵王兰向平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
4·20芦山7.0级地震预测思路及过程回顾被引量:31
2014年
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前,四川跨断层形变资料在紧邻发震断裂的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出现了偏离正常背景的长、中、短期异常,长期异常以断层张性活动为主,中短期以趋势转折为主,短期则以鲜水河中北段压性活动为主,且据此做出了较准确的短期预测。文中将对该次地震的预测思路及过程进行回顾,展示长、中、短期预测依据及过程,为未来强震的短期预测总结经验。分析结果认为:1)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的突变加速异常对强震发生的时间有着较好的短期预测意义;2)综合利用跨断层前兆异常出现的时序特征、流动重力高梯度带及差异性变化进行分析,提取其异常交会部位,对强震的发生地点有着较好的预测效果;3)跨断层形变异常持续时间的统计对于强震发生的震级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从断层活动特性来看,"4.20"芦山地震前,巴颜喀拉块体向SE的运动速率可能大于川滇块体东边界,导致龙门山北段、鲜水河中北段、则木河断裂带断层挤压推拉活动加剧,龙门山南段、安宁河北段"闭锁",各个断层活动方式产生明显差异,但又相互牵制、相互调整,并在运动形式上相互转换,从而使高原与盆地过渡地带的脆性岩层产生破裂,发生强震。
苏琴杨永林郑兵王双洪李菲菲刘冠中
关键词:跨断层形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