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腺癌
  • 3篇肝癌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肿瘤
  • 2篇肿瘤转移
  • 2篇细胞癌
  • 2篇肝细胞
  • 2篇肝细胞癌
  • 2篇KAI1
  • 2篇CD44V6
  • 1篇血管
  • 1篇医论
  • 1篇医生
  • 1篇诱骗受体
  • 1篇诱骗受体3
  • 1篇预后
  • 1篇预后研究
  • 1篇诊治

机构

  • 6篇宜昌市第一人...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江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0篇杨卫兵
  • 5篇易继林
  • 5篇郑伟红
  • 5篇杨志芳
  • 4篇符常波
  • 3篇周波
  • 3篇王露
  • 3篇李兴睿
  • 2篇杨卫东
  • 2篇夏循礼
  • 1篇吕清
  • 1篇万亚峰
  • 1篇冯亮
  • 1篇马小鹏

传媒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0
  • 4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KAI1和CD44v6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7年
目的探讨KAI1及CD44v6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肝癌和9例良性肝病组织中KAI1及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在肝癌中表达下调,CD44v6在肝癌中表达增高,两者与良性肝病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KAI1蛋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相关,而CD44v6仅与远处转移相关。结论KAI1和CD44v6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两种蛋白的表达对肝癌患者远处转移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郑伟红易继林符常波杨卫兵李兴睿杨志芳
关键词:肝肿瘤KAI1CD44V6肿瘤转移
TLR4和DcR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中Toll样受体4(TLR4)、诱骗受体3(DcR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HCC组织中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TLR4和DcR3蛋白表达。结果60例HCC肿瘤组织中7例TLR4表达阳性(11.7%),对应癌旁组织中43例TLR4表达阳性(71.7%),两者比较P<0.01。60例肿瘤组织中46例DcR3表达阳性(76.7%),对应癌旁组织中11例DcR3表达阳性(18.3%),两者比较P<0.01。TLR4与DcR3在HCC中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结论TLR4与DcR3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杨卫兵易继林杨志芳郑伟红符常波冯亮
关键词:TOLL样受体4诱骗受体3
KAI1和CD_(44)v6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KAI1和CD44v6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关系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7例肝癌组织中KAI1及CD44v6蛋白的表达,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价肝癌患者预后独立因素。结果KAI1蛋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远处转移相关,而CD44v6仅与远处转移相关。肝癌中KAI1和CD44v6的表达无相关性。Cox模型分析显示影响肝癌患者预后因素是KAI1表达,远处转移和CS分级。结论KAI1和CD44v6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肝癌的转移过程;KAI1表达,远处转移,CS分级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郑伟红杨卫兵符常波李兴睿杨志芳易继林
关键词:KAI1CD44V6肝癌肿瘤转移
《本草纲目》考证《神农本草经》不明药物的文献功用
草纲目》继承了历代本草著作编撰的&quot;滚雪球&quot;体式、以及尽可能地收集和选录了李时珍时代所能够获得的各种药物、各类文献史料,《本草纲目》不仅仅是一部宏大的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中国古代的药物史、药物文...
杨卫兵夏循礼
关键词:《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
《水窗春呓》'江浙医生'医论商榷
《水窗春呓》上卷作者欧阳兆熊在'江浙医生'文记叙了自己在同治五年的有关医事活动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时医'费伯雄医派的看法.由于当时黄元御医名己著数十载,欧阳氏对其敬崇深厚而奉为经师,所以携黄氏医学广赠医学同仁;不意此...
杨卫兵夏循礼
关键词:中医思想
文献传递
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18例乳腺癌早期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乳腺癌标准根治术,观察组进行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记录与随访2组预后。结果对照组术后1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2. 0%,显著高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8. 5%(P <0. 05)。术后12周观察组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是5. 0%,远处转移率是8. 5%,生存率是91. 5%,与对照组的6. 8%、10. 2%、89. 8%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能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改善乳房的美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可作为治疗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手术方法。
王露杨卫兵孙小婕周波
关键词: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复发
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探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症状,为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用药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方法:选择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她们的病例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科学统计法随机进行分配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定期随访观察,实验组患者实行单药口服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每2个化疗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2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亚组分析中,未绝经组、激素受体阳性组、HER-2阳性组、有内脏转移组、有肺转移组及既往未接受过卡培他滨化疗组的患者中,实验组患者的TT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总有效率(CR+PR)为23.33%(7/30),肿瘤控制率为73.33%(22/30)。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其次为胃肠道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均不严重。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杨卫兵周波杨卫东王露
关键词:卡培他滨晚期乳腺癌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38例诊治分析
2017年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收治的3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合并甲状腺亢进患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总结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结果:本研究38例患者,经过影像学诊断均确诊,其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32例,手术以后经病理诊断发现腺瘤患者27例,增生10例,腺癌1例。本研究当中有5例原发性和2例继发性甲状腺为同时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涉及到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2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是否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甲状腺病理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分化型甲状腺癌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患者术前常规采用甲状腺超声检测,同时为患者采用PTH检测可以帮助患者明确术前诊断,能够有效的改善对患者的手术策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也能够减轻为患者进行再次手术而带来的风险。
杨卫兵周波杨卫东王露
关键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分析
SOCS-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BCL-XL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SOCS-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例肝细胞癌,8例肝硬化以及4例正常肝组织中SOCS-1和BCL-X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SOCS-1在正常肝组织和肝硬化组织中呈强胞浆表达。66.7%(24/36)的肝细胞癌组织SOCS-1异常低表达与BCL-XL过表达显著相关(P=0.00011)。36例肝癌中20例(55.6%)显示SOCS-1异常低表达伴BCL-XL阳性染色。10例(27.8%)显示SOCS-1正常表达伴BLC-XL阴性染色。结论SOCS-1异常低表达与肝癌的进展和转移有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XL基因的表达,促使肝细胞增殖和恶化转化而实现。
符常波易继林杨志芳郑伟红杨卫兵
关键词:肝细胞癌SOCS-1BCL-XL免疫组织化学
氯化钴预处理对内皮祖细胞成血管功能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氯化钴预处理对培养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EPC)体外成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氯化钴预处理培养的EPC,用MTT和ELISA检测细胞增殖及分泌能力,细胞迁移和基质胶管型实验检测细胞趋化和体外血管形成的功能,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预处理后EPC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100μmol/L氯化钴预处理6h可增加EPC分泌,趋化及体外血管形成;氯化钴浓度>400μmol/L显著降低EPC功能活性;随着氯化钴浓度的增高,BCL-2/BAX比值逐渐降低。结论:氯化钴低浓度短时间预处理可以增强EPC体外成血管功能,而高浓度氯化钴则降低EPC的增殖及分泌能力,可能与EPC促凋亡蛋白上调有关。
郑伟红杨志芳吕清杨卫兵万亚峰马小鹏李兴睿易继林
关键词:干细胞氯化钴缺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