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起
- 作品数:79 被引量:341H指数:10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洞口补强方法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提出几种不同的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洞口补强方式,通过有限元计算对不同补强方法的连续组合梁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组合梁洞口区域采取补强措施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洞口区域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增强其刚度和局部稳定性,并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洞口补强方法可以用于工程实践。
- 李龙起廖文远
- 关键词:连续组合梁腹板开洞补强方法有限元
- 腹板开洞钢梁新型洞口加强方法研究
- 2013年
- 钢梁腹板开洞后,刚度和强度显著降低,在洞口周围设置加劲肋是常用的加强方法,现提出两种新型加强方式:人字形加劲肋和圆弧形加劲肋,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力学性能进行非线性分析,并和几种常用的补强方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这两种新型加强方式都有明显的补强作用,为实际工程运用提供了合理建议。
- 廖文远周东华李龙起姚凯程
- 关键词:腹板开洞加劲肋有限元非线性
- 不同钢筋混凝土摩擦耗能支撑形式的时程反应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主要就钢筋混凝土摩擦耗能支撑体系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该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更好地适应我国建筑工程抗震减灾的需要。利用非线性结构分析软件对钢筋混凝土摩擦耗能支撑体系不同的支撑形式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耗能能力和使用功能都较为合理的耗能支撑形式。最后,得出在遭遇大震时,K形耗能支撑在控制结构层间位移方面与X形耗能支撑有着同样的作用,并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该体系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 陆兴鑫潘文陶忠冯芸李龙起
- 关键词:支撑形式时程分析
- 不同降雨条件下顺层边坡力学响应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39
- 2014年
- 为研究降雨条件对顺层边坡坡体内部力学响应特征的影响,结合叠加喷洒降雨技术和光纤光栅监测技术,开展不同降雨类型及支护条件下顺层边坡的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分析雨水入渗对于坡体位移、孔压力以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等。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无支护边坡,在短时间暴雨条件下,位移和孔压力变化主要发生在降雨期间的坡体表层附近,坡体表层前端处雨后位移的增幅较大且孔压力的消散较快,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超孔压的累聚和消散;在长时间小雨条件下,位移和孔压力的影响范围逐渐向深部扩展,雨后位移仍保持较大的增长速率但孔压力消散较慢,坡体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雨水入渗软化软弱夹层。相对于无支护边坡,有支护边坡的坡体位移和孔压力均显著减小,这主要是由于支护结构的施加限制坡体表面裂缝的扩展,从而减弱雨水的入渗,在总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短时间暴雨条件时支护结构的受力较快达到稳定,长时间小雨条件下支护结构的受力调整的速率较慢,在降雨试验结束6h后,坡体前端推力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不同,前者最大值出现在顶层,后者最大值出现在中层,且后者相应位置处的数值是前者的1.5~1.7倍。试验成果对于类似边坡工程的施工设计及加固维护具有参考意义。
- 李龙起罗书学王运超魏文凯李楚根
- 关键词:边坡工程顺层岩质边坡模型试验
- 非均匀地基中倾斜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近年来,倾斜群桩被广泛应用于码头建设、桥梁基础等工程中抵抗横向荷载。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竖向承载特性也正引起学术界关注,如何评价倾斜群桩的竖向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一直是工程中的难题。为此,结合厦门—深圳客运专线韩江特大桥桩基选型项目,就倾角为0°~12°周边倾斜的群桩基础分别建立5种桩间距分析模型,对其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进行模拟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就不同桩距的群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而言,群桩的最合理倾角为8°左右;竖直桩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倾斜桩基呈陡降型;沉降量在桩间距达到4d(d为室内模型试验基桩的直径)时骤然减小,且竖直桩基骤减值大于倾斜桩基;倾斜桩基地基土变形场的影响范围大于竖直桩基,随着荷载及桩间距的增大,桩间土竖向变形显著减小,桩间土夹持作用减弱,桩侧上部侧摩阻力在应力作用下逐渐增大;竖直群桩轴力为角桩>边桩>中桩,倾斜群桩轴力为中桩>角桩>边桩,轴力变化速率随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各基桩桩顶荷载分担随着群桩倾角及桩间距的增加趋于均匀;倾斜、竖直群桩群桩效应系数在桩间距为4d之前增长较快,在4d之后增长变缓慢;竖直桩基桩间距在5d时群桩效应系数达到稳定,倾斜桩基在6d时达到稳定,不同桩间距下均是倾角为8°时的倾斜桩基群桩效应系数最大。
- 李龙起邓小雪张帅何川李昌林
- 关键词:竖向承载群桩效应模型试验
- 强震作用下陡倾顺层斜坡倾倒变形机制离心振动台试验被引量:17
- 2019年
- 陡倾顺层斜坡在静力条件下的稳定性一般较好,但是在"5.12"汶川地震中该类型斜坡却发生了大量的失稳破坏现象,通过现场调查在陡倾软硬相间顺层斜坡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动力变形破坏模式——倾倒变形。在已有认识基础上,以四川汶川县水磨沟陡倾软硬相间顺层斜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失稳案例为基础,通过离心振动台试验研究该类型斜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倾倒变形机制和动力响应规律特性。研究表明:在斜坡表面,随着高程的增加,加速度放大系数总体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节律性变化,在坡高1/3处和坡肩部位动力响应呈现两个峰值。在同一水平高度下,越靠近坡表,加速度放大系数越大,即斜坡岩土体临空面效应较为显著。通过试验揭示该类斜坡失稳机制为:在强震荷载反复作用下,软岩和硬岩产生差异剪切破坏,岩土体沿优势层面下滑受阻,坡脚附近岩土体弯曲隆起,斜坡深层潜在滑面未完全贯通,坡肩震裂松弛岩体在地震的巨大水平惯性力下,向临空面作悬臂梁弯曲倾倒,整个斜坡发生拉裂滑移-下部弯曲-上部倾倒式失稳破坏。
- 巨能攀邓天鑫李龙起蒋金阳张陈羊
- 关键词:汶川地震动力响应
- 腹板开洞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为研究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的受剪性能,以配筋率和混凝土板厚为变量参数,对5根腹板开洞连续组合梁进行了两点单调对称集中加载试验,采用剪力分离方法对应变试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组合梁钢梁和混凝土板承担的剪力.试验结果表明:腹板开洞不仅降低了连续组合梁的刚度和承载能力,而且引起洞口区域混凝土板和钢梁截面的竖向剪力重分布,剪力主要通过洞口上方的混凝土板来承担,占到总剪力的85%~90%;洞口区域不再符合平截面假定,最终连续组合梁洞口发生剪切破坏,组合梁丧失承载能力;增加混凝土板厚度和截面配筋率可以提高连续组合梁的承载和变形能力,并可以用来进行洞口区域的补强.
- 李龙起周东华廖文远陈旭姚凯程
- 关键词:连续组合梁腹板开洞受剪性能承载力
- 降雨入渗对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性状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63
- 2013年
- 为揭示降雨入渗对于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性状的影响,结合室内叠加喷洒降雨技术和光纤光栅监测技术,开展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分别针对不同岩层倾角、有无支护结构的顺层边坡,探讨降雨工况下坡体内部关键位置处的物理量发展模式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对于含软弱夹层的顺层边坡,无支护时的位移发展模式具有陡变性、牵引性的特点,而有支护时的位移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推动性的特点;降雨导致边坡层间错动的现象受岩层倾角影响较大,当倾角达到35°时层间错动将较为明显,应充分重视深部位移和含水率的监测。无支护顺层边坡的软弱夹层泥化贯通位置主要位于坡体前部,有支护顺层边坡的泥化位置则位于坡体后部,可据此确定不同形式边坡的重点监控位置。随降雨入渗时间的持续,支护结构对于坡体的抗滑力从由锚杆受剪提供转向由框架受压带动锚杆受拉提供。试验结果可为类似边坡工程的加固设计和防灾监控提供参考。
- 李龙起罗书学魏文凯王运超徐华徐骏
- 关键词:边坡工程降雨入渗顺层岩质边坡软弱夹层
- 组合梁界面滑移的计算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钢-混凝土组合梁(以下简称组合梁)的界面滑移总是存在的,滑移的存在会降低组合梁的组合作用和刚度,增大挠度,要计算组合梁界面的滑移及挠度,对于简支梁在简单荷载情况下,还可得到解析解,但对于连续梁要得到解析解是十分困难的,另外简支梁的解析解十分冗长,实际运用十分不便。用有限元法计算组合梁的滑移和挠度将是很有效的,不受荷载及支撑条件限制,而有限元法的关键是单元刚度矩阵,该文用虚功原理推导了组合梁的单元刚度矩阵,并用自编的有限元程序对组合梁的滑移和挠度进行了计算,在简支情况下与解析解进行了对比和验证,误差很小,在1%以内。该文推导的单元刚度矩阵可用于小型的自编有限元软件,为快速经济地解决相关的大量实际工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 曾兴贵周东华李龙起郑文莉曾德光
- 关键词:组合梁有限元单元刚度矩阵界面滑移
- 非饱和红黏土土水特性及强度特征研究被引量:20
- 2014年
- 为研究红黏土土体非饱和特性,分别针对典型的原状和重塑红黏土,结合Geo-experts自平衡型压力板仪和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开展了不同干密度下土样的非饱和土水特征试验和直剪试验,探讨了红黏土的一些典型非饱和物理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物赋存状态的改变和微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红黏土重塑前后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显著改变的重要因素;原状非饱和红黏土土水曲线呈现典型的三阶段型变化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进气值和残余含水量,而重塑的非饱和红黏土则呈现半抛物线型变化特征;对于原状红黏土来说,非饱和土体黏聚力最大值出现在低含水率状态,对应的含水率比土水曲线的残余含水率高5%~10%.因此,在开展非饱和红黏土抗剪强度试验时,在相应含水率区间处适当增加试验组数可优化试验成果,对于重塑红黏土来说,可根据塑限含水率判断重塑红黏土内摩擦角开始显著减小的区间.
- 李龙起罗书学姜红宋磊丁冰冰李楚根
- 关键词:强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