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勐
- 作品数:15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语言文字建筑科学更多>>
- 绝对时相采集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探讨与研究
-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瞻适应性心电门控触发,绝对时相采集在心率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研究.方法:58例受检者,男32例,女26例,年龄24 ~ 86岁,心率45 ~ 154次/分,平均心率78.2±14.4次...
- 晏子旭李勐刘一陆东旭杨宁
- 迭代重建算法在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与滤波反投影法(FBP)相比,观察正弦图确认的迭代重建算法(SAFIRE)可否改善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CTCA)图像质量及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方法连续收集49例接受CTCA的肥胖患者,对其中39例使用常规序列扫描(120kV,A组),分别选用FBP(FBP亚组)和SAFIRE(SAFIRE亚组)重建;对另10例使用低剂量扫描序列(100kV,B组),SAFIRE重建。比较各组间主观(冠状动脉评分)和客观图像质量(图像噪声,SNR,CNR)的差异。结果 SAFIRE亚组的图像噪声、SNR、CNR比均优于FBP亚组和B组(P<0.05),但FBP亚组的图像主观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4.36±0.75)mSv]明显小于A组[(8.83±1.74)mSv](P<0.01)。结论与FBP相比,SAFIRE可显著提高相同剂量水平的CTCA图像质量,并能在降低约50%辐射剂量的条件下保证图像质量。
- 王瑞吴润泽张传臣李勐于薇张兆琪
- 关键词:肥胖冠状血管
- 自由呼吸肺静脉CT造影容积扫描技术的可行性研究
- 2021年
- 目的:探讨自由呼吸肺静脉容积CT扫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择行肺静脉CT造影者(PCTV)患者140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屏气扫描组70例和B组自由呼吸扫描组70例,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结果:两组测量区平均CT值、信噪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152);辐射剂量(P=0.482)和对比剂用量(P=0.5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宽体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容积扫描模式,在自由呼吸状态下PCTV具有可行性。
- 李勐徐磊晏子旭王瑞窦瑞雨朱栓庄常星
-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X线计算机左心耳血栓
- 320排容积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评价320排容积CT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55例搭桥术后患者(男36例),共计126条桥血管,其中52条动脉桥,61条静脉桥,13条序贯桥血管。所有患者在术后3~9个月进行320排容积CT桥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病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以及容积再现(VR)等。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估(优、良、差),并对桥血管的通畅性(通畅、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进行初步评价。结果: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桥血管320排容积CT成像检查,在待评价的126条桥血管中,116条桥血管显影,其中图像质量优97条(83.6%)、良19条(16.4%),差0条(0%),10条桥血管未见显影考虑闭塞。此外,发现8条动脉桥血管管壁存在钙化,5条动脉桥血管、5条静脉桥以及2条序贯桥血管可见近端或远端吻合口不同程度狭窄。结论:320排容积CT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并且能够对桥血管及吻合口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是一种良好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桥血管成像方法。
- 晏子旭杨琳于薇刘一李勐郭淼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 320排容积CT心脏冠状窦对比剂浓度对于评价冠状动脉CTA狭窄的影响
- 目的:讨论320排容积CT(320MD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冠状窦对比剂浓度对于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分析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示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70%患者.提取CC...
- 李勐晏子旭王瑞刘一陆东旭宋楠
- 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粥样硬化斑块初步研究结果:与血管内超声对照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与血管内超声(IVUS)对照,探讨磁共振黑血序列冠状动脉管壁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拟行IVUS检查及行IVUS检查而未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1例,分别于IVUS术前及术后10日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采用二维横截面、双反转恢复、呼吸导航心电门控触发、压脂TSE序列,采集自病变冠脉开口至中段无间隔连续扫描,测量以下数据:血管横截面积(CSA)、管腔CSA、斑块负荷、管壁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在IVUS上将靶冠脉自开口分为每5mm节段,与MRI管壁横截面一一对应。当冠状动脉管壁厚度≥0.5mm时考虑存在斑块。结果共9例病人,9支冠脉,37个层面纳入分析;2例病人被排除(因扫描时间长,病人无法坚持),扫描成功率82%。37个层面中有20个有斑块。斑块层面的斑块负荷、SNR、CNR大于非斑块层面(分别为0.70±0.11vs0.58±0.14,1.95±0.39vs1.48±0.21,5.47±2.06vs2.99±0.78,P<0.05)。MRI斑块层面血管CSA、管腔CSA及斑块负荷与IVUS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3.66±4.52vs14.92±6.37,4.62±2.23vs6.03±3.85,0.63±0.13vs0.60±0.14,P<0.05)。结论冠状动脉黑血管壁成像可以发现冠状动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且能够相对评价狭窄段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
- 张兆琪贺毅戴沁怡于薇李勐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
- 3.0T磁共振自由呼吸全心冠脉增强成像技术研究
-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3T自由呼吸全心冠脉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每名患者检查前均填写知情同意书.连续收集54名患者行心脏MRI血管检查.而后行ICA检查.心脏冠状动脉MRI增强扫描在患者自由呼吸下通过呼吸门...
- 李勐晏子旭范占明刘锟孙睿
- 关键词:冠状动脉呼吸门控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
- 第三代双源CT血管成像在急性胸痛患者扫描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在急诊胸痛患者CTA临床应用和图像质量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急诊胸痛患者210例,均行全主动脉CTA检查。按扫描时监测心率分为低心率组109例A组(<80次/min)和高心率组101例B组(≥80次/min)。每一组再分为两个亚组即自由呼吸组(A1、B1)和屏气检查组(A2、B2)。评价比较各组间CTA的图像质量和图像可诊断率。结果:主动脉CTA平均曝光时间(0.9±0.16)s,平均辐射剂量(2.32±0.48)mSv。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06±0.11),B组(1.08±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呼吸亚组(1.04±0.07)与屏气检查亚组(1.10±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2±0.19),B组(1.25±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呼吸亚组(1.26±0.31)与屏气检查亚组(1.16±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A组(1.67±0.65)B组(2.48±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1.68±0.58)与A2组(1.65±0.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管内平均CT值,信噪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三代双源对于急诊胸痛患者提供一站式成像解决方案。由于时间分辨率提高,在自由呼吸状态下不降低扫描的图像质量。但对于高心率患者,图像质量较低心率组有一定下降。
- 李勐徐磊晏子旭刘家祎张楠张朝吴伟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 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五指山小型猪(n=20)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行MRI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 ms;TI2=125 ms,ETL=8)。对比剂采用Gd-DTPA(0. 05 mmol/kg),高压注射器的流速为0. 1 m L/s。对模型制备前、后MR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测量血管壁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Ve),曲线下面积(AUC)。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图像数据参数与微血管及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并比较模型制备前、后的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五指山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5只。与病理结果相对照,Ktrans与微血管数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913,P=0. 000)。与巨噬细胞数目比较发现,Ktrans亦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781,P﹤0. 000)。与模型制备前比较,MR图像数据参数Ktrans、Vp、Ve及AUC数值均显著性升高(P≤0. 000)。结论:黑血动态增强MRI成像方法可以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特征。并可以作为定量测量炎性反应的影像指标,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新型无创的影像学监测手段。
- 董莉申强郭淼李勐张兆琪陈慧军
- 关键词: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 容积CT主动脉根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像学研究
- 2012年
- 目的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成像技术探讨正常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至8月间共50名来本院体检的正常成人,行单容积全心动周期CT心脏成像,所得影像资料经多期重组及相应后处理心功能分析软件处理,测量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1 cm处主动脉内径(A2、A1),窦管交界部内径(B),主动脉窦内径(S),主动脉瓣环内径(O),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垂直距离(L、R),并分析其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之间、同期轴位前后径与左右径之间的变化规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LV mass)及主动脉瓣开放面积、主动脉瓣环面积等参数。结果 (1)两名测量者对主动脉根部各径线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r=0.765~0.803,P>0.05);(2)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处内径(A2)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2.622,P<0.05);轴位测量窦管交界水平(S)同期相主动脉前后径(a-p)与左右径(r-l)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8、-0.030,P>0.05);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距离分别为(15.36±2.13)mm、(15.46±2.29)mm和(13.31±3.01)mm、(13.64±2.59)mm,且在全心动周期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4、-1.169,P>0.05);高度差均数为1.827 mm;(3)左室平均射血分数(67.00±4.40)%,平均左心室心肌质量(129.01±28.90)g,平均主动脉瓣口开放面积(323.64±78.94)mm2,平均主动脉瓣环面积(462.09±76.23)mm2,平均主动脉窦面积(916.36±209.93)mm2。结论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采集模式可以分析主动脉根部细微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测量左心室功能,在主动脉根部病变诊治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黄小勇黄连军薛玉国濮欣郭曦李勐
- 关键词: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心功能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