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乙烯
  • 7篇氯乙烯
  • 6篇多态
  • 4篇基因
  • 3篇多态性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染色体损伤
  • 3篇DNA损伤
  • 2篇代谢
  • 2篇代谢酶
  • 2篇代谢酶基因
  • 2篇代谢酶基因多...
  • 2篇遗传易感
  • 2篇遗传易感性
  • 2篇易感
  • 2篇易感性
  • 2篇氯乙烯作业工...
  • 2篇酶基因多态性
  • 2篇基因多态性

机构

  • 9篇复旦大学
  • 9篇上海氯碱化工...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闵行区...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上海华谊(集...

作者

  • 10篇李俊
  • 8篇夏昭林
  • 5篇冀芳
  • 5篇柴尚健
  • 4篇仇玉兰
  • 4篇王威
  • 4篇朱守民
  • 3篇柴尚建
  • 3篇刘静
  • 2篇郑颖佳
  • 2篇王琪
  • 2篇孙品
  • 1篇许慧琳
  • 1篇顾寿永
  • 1篇王爱红
  • 1篇封曙历
  • 1篇郑捷
  • 1篇吴芬
  • 1篇金如锋
  • 1篇来人

传媒

  • 3篇中华劳动卫生...
  • 2篇卫生研究
  • 2篇工业卫生与职...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2008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氯乙烯接触工人氧化损伤指标的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接触工人体内氧化损伤指标的变化,筛选可能的氯乙烯接触效应生物标志物。[方法]以359名氯乙烯接触工人为接触组,158名不接触氯乙烯的工人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含量。[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VCM累积接触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降低(P<0.001)而MDA活性增高(P<0.001)。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GST水平增高(P<0.05)。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VCM累积接触剂量与SOD和GST活性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在目前的VCM接触浓度下,VCM可造成氧化损伤指标的改变。认为MDA、SOD、GST可作为VCM暴露评价的效应生物标志物。
冀芳张建王琪郑颖佳柴尚建李俊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生物标志物
双变量响应模型在分析体质指数和年龄对心血管死亡的共同作用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应用双变量响应模型分析高血压人群中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年龄两个因素对心血管死亡(cardiovascular death,CVD)的共同作用。方法使用上海市闵行区2007-2015年高血压患者随访数据,建立可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MI、年龄与CVD之间的非线性关联以及两变量的共同作用。结果BMI、年龄与CVD的关联分别呈“U”型和“J”型。不同年龄,BMI对CVD的影响略有差异。青年和老年群体的死亡风险随BMI的增加而降低,中年群体的死亡风险与BMI的关联略微呈“U”型。结论双变量响应模型是一种全面了解两变量共同作用的有效的方法。
彭佳欢张金玲陈林利许慧琳李俊李俊
关键词:体质指数
化工行业职工安全意识和态度及行为的现况调查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了解化工行业职工的安全意识、态度和行为现状 ,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方法 对上海某化工区 2家化工企业 5 81名化工行业职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尽管化工行业职工的安全意识较强 ,但安全态度较差 ,安全行为不够规范。年龄较小和工龄较短的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更为明显。结论 化工企业应尽快建立安全文化体系 ,解决职工安全意识与安全态度。
金如锋甘才兴柴尚健孙雄李俊夏昭林
关键词:化工行业安全文化
氯乙烯暴露工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DNA损伤的关系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暴露工人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145名VCM暴露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按DNA损伤情况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采用病例一对照设计,PCR-RFLP测GSTP1A/G、CYP2E1c1/c2、CYP2D6LG/C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个人职业暴露史。结果GSTP1 AA和AG+GG基因型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0.7%,39.3%和78.7%,21.3%,经检验,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T1、GSTM1、CYP2E1和CYP2D6L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GSTP1多态在氯乙烯所致DNA损伤中的作用与单因素研究结果一致,携带GSTP1 AG+GG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GSTPl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升高(OR=2.48,95%CI:1.11~5.53,P〈0.05);其他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谢酶GSTP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携带GSTP1 AG或GG基因型个体可能为氯乙烯致DNA损伤的易感人群。
冀芳王威仇玉兰刘静朱守民李俊柴尚健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DNA损伤代谢酶彗星实验
氯乙烯作业工人染色体损伤及其遗传易感性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致染色体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某化工厂402名VCM接触工人健康体检资料、人口学资料(年龄和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和职业接触等因素,评估个人VCM累积接触剂量并分组。采集静脉血3ml,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BMN)检测染色体损伤,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情况,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检测其他基因多态。结果多元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4000~40000mg)、高(〉40000mg)VCM接触剂量组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1.19(1.06-1.34)和1.20(1.0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1);携带CYP2E1和XRCC1 Arg280His突变型基因的个体微核率明显高于野生型个体,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1.12(1.02~1.23)和1.13(1.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2);携带GSTP1 Val/Wal和ALDH2Glu/Glu基因型个体微核率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调整后的FR值分别为0.74(0.59,0.94)和0.87(0.79~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03)。结论VCM致染色体损伤与VCM累积接触剂量增高及GSTP1 Val/Val、CYP2E1c1c2/c2c2、ALDH2Glu/Glu、XRCC1280His/His或Arg/His基因型多态性等因素有关。开展VCM致染色体损伤与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研究,有助于VCM致癌机制的阐明,而研究中易感性多态位点的发现也可以为识别易感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冀芳郑颖佳王琪王威仇玉兰吴芬柴尚建李俊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体损伤遗传多态性
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Ⅰ相、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87名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按彗星发生率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用PCR-RFLP法测CYP2E1(rs3813867)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应用TaqManPCR分析技术判定GSTP1(rs947894)、CYP1A1(rs1048943,rs4646903)和UGT1A6(rs6759892,rs1105879,rs4124874,rs3755319,rs887829,rs4148323)基因型。结果经χ2检验,CYP2E1基因rs3813867c1c1和c1c2+c2c2基因型、GSTP1基因rs947894AA和AG+GG基因型及UGT1A6基因rs1105879AA和AC+CC基因型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29,P=0.004和P=0.00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AG+GG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升高(OR=13.393,95%CI:2.410~74.431,P<0.01);携带UGT1A6基因rs1105879AC+CC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降低(OR=0.064,95%CI:0.006~0.637,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UGT1A6基因TCCTAG单倍型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高于DNA损伤组(P<0.05)。结论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AG或GG基因型和UGT1A6基因rs1105879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DNA损伤的风险增高,它们可能为氯乙烯致DNA损伤的易感人群。而UGT1A6基因TCCTAG单倍型对氯乙烯中毒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冀芳朱守民孙品王威李俊柴尚健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DNA损伤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与APE1和XRCC1基因多态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和X线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的方法评价个体染色体损伤水平,采用引入错配碱基创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CRS-RFLP)和PCR-RFLP技术对75名氯乙烯接触工人APE1Asp148Glu,XRCC1Arg194Trp、Arg280His及Arg399Gin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研究对象中APE1 148(Asp/Asp、Asp/Glu、Glu/Glu)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8.7%、44.0%和17.3%;XRCC1 194(Arg/Arg、Arg/Trp、Trp/Trp)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5%、21.3%和4.0%;XRCC 1280(Arg/Arg、Arg/Hi、His/His)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9.3%、30.7%和0;XRCC 1399(Arg/Arg、Arg/Gln、Gln/Gln)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9.3%、45.3%和5.3%。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性是男性的1.6倍(95%CI 1.2284~2.0699,P=0.0004),XRCC1 194Arg/Arg基因型个体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性是Arg/Trp、Trp/Trp基因型个体的0.6898倍,(95%CI 0.4997~0.9333,P=0.0195)。单体型分析结果表明,TGG/CGG和TGG/CAG单体型对组微核率均低于野生纯合子单体型(CGG/CGG)(P〈0.05)。结论女性和XRCC1 194 Arg/Arg基因型个体为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易感人群。
仇玉兰朱守民刘静夏昭林李俊柴尚健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
细胞周期调控基因多态与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53、P21和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3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对P53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P21第2外显子和第3外显子的3′非翻译区,以及CCND1基因第4外显子等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研究对象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45,0.04,0.05,P21第2外显子和第3外显子两个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0.37和0.50,CCND1第4外显子突变频率为0.42。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0岁以上年龄组的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30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1.22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202,95%CI:1.0580~1.4072,P=0.0062);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149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1491,95%CI:0.9841~1.3416,P=0.0772);P53第6内含子突变基因型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野生基因型人群的1.30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032,95%CI:1.1285~1.6405,P=0.0285)。P53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携带BBB/AAA和BAB/AAA单倍型对(按照P53第4外显子、第3和6内含子顺序,B表示突变型,A表示野生型)的人群微核率与野生型AAA/AAA人群相比,OR值分别为1.4418(95%CI:1.0316~2.0152)和1.7100(95%CI:1.0385~2.8157)。结论氯乙烯暴露人群中,30岁以上、女性、P53 INTRON6等位基因突变以及P53第4外显子,第3和第6内含子单倍型对为BBB/AAA和BAB/AAA都是个体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因素。
仇玉兰王威孙品刘静李俊柴尚健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P21细胞周期蛋白D1
企业健康促进实践经验
本文对企业健康促进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化工企业自身特点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以职业安全卫生健康促进为重点,按照公司健康促进的方针,将健康促进纳人公司发展规划中,采取“领导支持,群众参与,行政干预...
封曙历李俊郑捷
关键词:劳动卫生健康教育
文献传递
氯乙烯致DNA损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氯乙烯(VCM)致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和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并按DNA损伤情况将接触VCM的研究对象分为DNA损伤组(75人),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方法选择对照组(75人),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PCR测XRCCl(Arg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XPD(Ile199Met,Asp312Asn和Lys751Gin)和代谢酶(CYP2E1、GSTTI和GSTMI)基因多态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YP2E1clc2、c2c2和XPD751Lys/Gln、Gln/Gln基因型携带者DNA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而XRCCI399Arg/Gln、Gln/Gln基因型携带者DNA损伤风险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XRCCI194、XRCCI399、XPD751和CYP2E1多态与DNA损伤有关。累积接触剂量分析表明,具XRCCI399Arg/Gln、Gln/Gln基因型个体即使在累积接触剂量高的情况下DNA损伤发生率仍明显降低(OR:0.35,95%CI:0.12~1.01);具CYP2E1cl/c2、c2/c2基因型个体,无论累积接触剂量高低,其DNA损伤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OR:2.57,95%CI:1.01—6.59和OR:2.57,95%Ch0.99—6.87)。结论VCM累积接触剂量和CYP2E1、XRCCI194、XRCCI399及XPD751基因型与VCM诱导的DNA损伤有关。
冀芳朱守民王爱红曲亚斌顾寿永来人柴尚建李俊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DNA损伤多态性单核苷酸疾病遗传易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