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伯江

李伯江

作品数:12 被引量:8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牦牛
  • 3篇肉质
  • 3篇犏牛
  • 3篇卵巢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氧化应激
  • 2篇肉质性状
  • 2篇启动子
  • 2篇胴体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凋亡
  • 2篇联会复合体
  • 2篇卵巢颗粒
  • 2篇基因
  • 2篇FOXO1
  • 1篇凋亡机制
  • 1篇调控区
  • 1篇动物
  • 1篇多态

机构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海南省农业科...
  • 1篇淮安市南农大...

作者

  • 12篇李伯江
  • 7篇吴望军
  • 7篇刘红林
  • 4篇李齐发
  • 4篇翁茜楠
  • 3篇骆骅
  • 3篇于峰祥
  • 2篇李平华
  • 2篇谢庄
  • 2篇黄瑞华
  • 2篇屈旭光
  • 2篇杜学海
  • 1篇周阳
  • 1篇潘增祥
  • 1篇王欢
  • 1篇陈杰
  • 1篇赵兴波
  • 1篇晁哲
  • 1篇申明
  • 1篇钟金城

传媒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畜牧与兽医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第8届全国猪...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DDX4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启动子区甲基化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了解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DDX4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克隆测序技术获得牦牛和犏牛DDX4基因启动子区序列,采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牦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犏牛(P<0.01);牦牛和犏牛DDX4基因启动子区1 370 bp,含有核心启动子区(251 bp)和CpG岛(918 bp)。犏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86.5%)极显著高于牦牛(67.0%)(P<0.01)。【结论】牦牛睾丸组织DDX4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犏牛,获得了牦牛和犏牛DDX4基因启动子区序列,且犏牛睾丸组织中DDX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
周阳骆骅李伯江贾超谢庄赵兴波钟金城李齐发
关键词:牦牛犏牛甲基化
FoxO1参与氧化应激引起的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引言 卵泡在发育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卵泡发生闭锁,仅有少数的卵泡发育成熟并最终排卵.而卵泡闭锁主要是由于颗粒细胞的凋亡引起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通过许多细胞信号通路引起细胞的凋亡.FoxO1是Forkhead box t...
翁茜楠李伯江于峰祥刘凯清李荣阳申明吴望军刘红林
关键词:FOXO1氧化应激颗粒细胞凋亡
沙乌头猪不同杂交组合性能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比较沙乌头猪不同杂交组合的性能,筛选出优质猪杂交组合配套体系,选择沙乌头猪、巴克夏猪和大约克夏猪作为亲本并以纯种沙乌头猪为对照,设计2个杂交组合,沙乌头猪×巴克夏猪(巴沙)和沙乌头猪×大约克猪(大沙),通过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肉质和表观消化率的40个性状比较2个杂交组合与纯种沙乌头猪的优劣。结果显示:①繁殖性能方面,巴沙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大沙产活仔数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5);大沙总产仔数极显著高于巴沙(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②生长性能方面,巴沙、大沙日增重均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5);大沙、巴沙所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③屠宰性能方面,巴沙屠宰率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5);巴沙、大沙的皮、骨、肉、脂总重和瘦肉率极显著高于沙乌头猪(P<0.01);大沙皮率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和巴沙(P<0.01);巴沙的骨率最低,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和大沙(P<0.05);大沙的板油比率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④肉质性状方面,大沙肉色a值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巴沙(P<0.01),但均在优质肉色范围;巴沙、大沙肌内脂肪极显著低于沙乌头猪(P<0.01),但均在优质肉质范围。⑤表观消化率方面,沙乌头猪、大沙、巴沙各营养素表观消化率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巴沙、大沙杂交组合显著提高了日增重、瘦肉率、皮骨肉脂总重,降低了胴体脂率,但是繁殖性能均显著下降;大沙总产仔数、骨率、眼肌面积高于巴沙,皮率、板油重低于巴沙。
王欢赵默然李伯江李伯江鲍德江李平华李平华黄瑞华
关键词:杂交胴体性状肉质性状消化率
骨骼肌肌纤维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3
2014年
骨骼肌是动物躯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到产肉动物躯体的40%,肌纤维作为骨骼肌组织的主要成分,其类型的差异是影响产肉动物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骨骼肌的生长发育与产肉动物肉的产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也将会直接影响到产肉动物屠宰之后肉品的质量。一般而言,动物骨骼肌肌纤维数目在胚胎发育期间基本上就已固定,出生之后,由于肌纤维的肥大,动物躯体肌肉块才表现出增大增粗。另外,动物肌肉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肌纤维组成类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们会随着骨骼肌对代谢与功能需求的改变而发生转变。骨骼肌的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许多信号通路与因子的调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技术相继被应用于生物学现象的研究中,利用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很好的阐明了许多复杂生物学现象形成的分子机制。目前,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与骨骼肌形成发育相关的关键因子已被鉴定出来。然而,在早期研究中,人们对于骨骼肌肌纤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型的鉴定,以及不同肌纤维类型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对于骨骼肌肌纤维形成的具体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骨骼肌肌纤维形成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特性,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品质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综述。本文首先对肌纤维的类型、特性进行了综述;进一步分别对慢型肌纤维与快型肌纤维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最后对肌纤维类型与肉品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总之,本综述的撰写将有助于�
李伯江李平华吴望军李齐发黄瑞华刘红林
关键词:农业动物肌纤维肉质
牦牛与犏牛联会复合体蛋白b-FKBP6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联会复合体蛋白FKBP6是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形成必需的。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牦牛和犏牛b-FKBP6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以及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中b-FKBP6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b-FKBP6基因在牦牛、犏牛睾丸和卵巢组织中特异表达,且牦牛睾丸组织中b-FKBP6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犏牛(P<0.01)。结合犏牛精子发生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形成障碍表型,推测睾丸组织b-FKBP6 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有一定的关系。
李伯江骆骅屈旭光潘增祥谢庄刘红林李齐发
关键词:牦牛犏牛
猪miR-146b前体序列SNP位点在不同猪群中的分析
引言 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非编码RNA,它主要通过与靶基因的3'UTR结合从而调控靶基因.miR-146b在细胞的增殖、迁移及脂肪的沉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前有研究报道了miR...
李伯江翁茜楠于峰祥宁彩波刘京鸽陈杰吴望军刘红林
关键词:SNP
JNK/FoxO1介导氧化应激引起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机制
大量实验表明,氧化应激引起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是雌性动物体内卵泡闭锁的主要原因。研究氧化应激条件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可以为治疗动物卵泡异常闭锁及不孕提供完整的理论依据和药物靶点。Forkhead box prot...
刘泽群翁茜楠李伯江刘凯清杜学海吴望军刘红林
关键词:核定位氧化应激凋亡机制
文献传递
牦牛与犏牛联会复合体蛋白b-FKBP6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
2015年
联会复合体蛋白FKBP6是哺乳动物精子发生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形成必需的。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牦牛和犏牛b-FKBP6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以及牦牛与犏牛睾丸组织中b-FKBP6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
李伯江骆骅屈旭光
关键词:联会复合体犏牛牦牛蛋白MRNA表达水平PCR技术
两种猪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及其与胴体和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比较分析甲醇-氯仿法(JL法)和索氏抽提法(SS法)提取肌内脂肪的效果,研究猪肌内脂肪含量与胴体质量、背膘厚、嫩度的相关与回归关系。[方法]屠宰测定了279头四元(皮杜长大)商品猪的胴体质量、背膘厚和肉嫩度,并利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对肌内脂肪含量与其他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回归及通径分析。随机挑选92份肉样,采用甲醇-氯仿法重新测定肌内脂肪含量,并与相应样本的索氏抽提法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与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索氏抽提法测得的肌内脂肪湿含量和干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r=0.996,P<0.01);甲醇-氯仿法和索氏抽提法测得的肌内脂肪湿含量之间也极显著相关(r=0.909,P<0.01),但索氏抽提法测得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甲醇-氯仿法(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肌内脂肪含量与胴体质量、背膘厚及嫩度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背膘厚与胴体质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r=0.629,P<0.01),但肌肉嫩度与胴体质量、背膘厚无显著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背膘厚和肉嫩度与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P<0.01),而胴体质量与肌内脂肪含量不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结论]索氏抽提法和甲醇-氯仿法均可作为有效测定肌内脂肪含量的方法,但在比较品种或个体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时,需要使用同一种测定方法获得的数据;肌内脂肪含量与背膘厚、嫩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和回归关系。
姜爱文晁哲翁茜楠李伯江于峰祥宁彩波曹言赵铭伟韦伟刘红林吴望军
关键词:肌内脂肪索氏抽提法
牦牛FKBP6基因启动子区克隆、鉴定与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本研究旨在了解牦牛FKBP6基因5′调控区和启动子区特征,为探讨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FKBP6基因差异表达机制提供依据。利用克隆测序获得牦牛FKBP6基因5′调控区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鉴定牦牛FKBP6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与精子发生有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通过克隆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了1 354bp的牦牛FKBP6基因5′调控区序列,与普通牛的一致性为99.71%;牦牛FKBP6基因5′调控区序列含有潜在的启动子区、典型的CAAT-Box和CpG岛,但未见TATA-Box;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发现,牦牛FKBP6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位于5′调控区的-263^-167nt区域,含有CAAT-Box、E-Box、CTCF和CREB等与精子发生相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牦牛FKBP6基因核心启动子的鉴定和精子发生相关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牦牛睾丸组织中FKBP6基因的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姚一龙李伯江李齐发
关键词:牦牛核心启动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