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鼎
- 作品数:15 被引量:7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用~75Se对土壤-小麦系统中硒转移规律研究被引量:8
- 1990年
- 本文采用~75Se_2O作示踪剂,通过盆栽试验,对暗棕色森林土-小麦系统中,硒从土壤向小麦籽实的运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硒转移规律的研究为合理使用微量元素硒肥,提高小麦中硒含量,从而提高人对硒的摄入量,防治某些地方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书鼎曾建华
- 土壤-小麦食物链硒转移模式及其应用
- 1990年
- 利用^(75)Se为示踪剂,研究了土壤-小麦系统中Se的迁移和分布规律。土壤Se植物可利用系数SA=0.3—1.9,土壤不同,SA值也不同。土壤固液两相中Se的分配系数Kd=141—395,说明土壤对Se有强烈的吸附作用,Kd大小顺序为:暗棕色森林土>黑土>草甸棕壤。小麦对土壤Se的浓集系数CF=0.09—0.14,小麦不是浓集Se的作物;Se在小麦各器官间CF值>1,表明其在小麦体内运转比较容易。作者提出了一个食物链Se转移模式,评价了土壤有效Se水平,指出草甸棕壤有效Se充足,黑土和暗棕色森林土则不足。估算了病区每人每天摄Se量为26.6μg,远低于我国成人安全摄Se量建议值40—240μg/人·日的下限值。
- 李书鼎张少兰
- 关键词:食物链
- 苯并(α)芘在土壤和水稻中降解和存在形态被引量:1
- 1995年
- 土壤薄板层析测定苯并(α)芘(BaP)的Rf值小于0.1,在土壤中BaP属于不迁移性有机化合物。土壤中BaP被降解成极性化合物(占总14C-BaP23.5%)、水溶形式(占1.7%)和非极性形式(占38.4%)。土壤14C-Bap结合态占36.4%。土壤表层(0~lcm)14C-BaP为0.1%。水稻苗期对BaP吸收速度快,且数量太,拔节期间吸收转缓,分蘖期后吸收皮达平衡。水稻体内14C-BaP可以被代谢,根中14C-结合态占62%,14C-BaP占38%;茎中14C-结合态为99%,不含14C-BaP形态;糙米中14C-结合态占98%,14C-BaP仅为0.7%;叶中不含14C-结合态,14C-BaP为9%,其余均为14C的其它形态。
- 李书鼎张少兰马吉春
- 关键词:土壤水稻降解代谢
- 土壤水稻系统中^(210)Pb和^(210)Bi的行为及载体Pb的影响被引量:3
- 1993年
- 采用^(210)Pb示踪方法,研究了^(210)Pb和^(210)Bi在土壤和水稻中存在的形态.土壤中^(210)Pb主要以可给态存在,占总量的79%—91%.^(210)Bi主要以结合态存在,占总量的80%—98%,随时间增长,可给态^(210)Pb逐渐向结合态转变;结合态^(210)Bi向着可给态方向变化.进入水稻的^(210)Pb和^(210)Bi大部分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形式,^(210)Pb的结合态<1%;^(210)Bi占40%.^(210)Pb和^(210)Bi性质上的差异表现了土壤对二者吸附力强弱的不同.还讨论了载体Pb对^(210)Pb和^(210)Bi吸附行为的影响.
- 李书鼎
- 关键词:示踪法土壤铅铋
- 氢醌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分布、降解和累积
- 1994年
- 用 ̄(14)C-氢醌和 ̄(15)N-尿素为示踪剂,通过棕壤盆栽试验,研究了氢醌在土壤中的分布、存在形态及迁移机制。氢醌的残留量随土壤垂直深度的增加而增多,平均土壤残留量为0.041mg/kg土。由于土壤理化和生化作用,约有13%的氢醌分解成CO_2和水。残留于土壤的 ̄(14)C,49%进入土壤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不能再被溶剂所提取。实验测定了水稻对氢醌的吸收、分配和代谢。糙米和茎叶中氢醒的含量分别为0.07mg/kg和0.05mg/kg。水稻体内 ̄(14)C-氢醒的90%以上能破代谢和降解。实验表明,外源氢醌参加了植物的碳代谢,并促进了土壤尿素N的利用。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长期使用长效尿素后土壤中氢醌残留量极限值是0.044mg/kg土。该值远小于美国规定的土壤氢醌残留量标准中,保障人体健康所允许的最高临界值0.20mg/kg土,结论是长期使用长效尿素是安全的。
- 李书鼎赵晓燕周礼恺孟鸿光杨健秋
- 关键词:降解氢醌水稻土壤系统
- 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长期行为的研究被引量:38
- 2000年
- 在下列条件下得到了土壤重金属长期行为简化模型的分析解:一部分土壤重金属可以转换成无效态;重金属的植物吸收,淋溶和无效态数量将只依赖于它们有效态的多少;土壤重金属的年输入量大于植物吸收,淋溶和转换成无效态数量之和;重金属溶液浓度和它们在土壤中的有效态之间的关系遵循Freundlich吸附方程。
- 李书鼎李雪莲
- 关键词:重金属植物系统土壤监测土壤污染
- 外源痕量Zn进入土壤迁移转化的过程被引量:2
- 1995年
- 采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和分级提取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外源痕量Zn(65Zn)进入土壤迁移转化的过程.发现褐土中的65Zn在初始阶段其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最多,残余态最少;2周后碳酸盐结合态也大量转化为结晶氧化铁结合态和残余态;4个月后氧化锰结合态和结晶氧化铁结合态明显向残余态转化;6个月后仍有大量存在于较易变动的碳酸盐结合态和非结晶氧化铁结合态中.
- 邹邦基李书鼎朱玺
- 关键词:土壤锌
- 外源^(65)Zn进入土壤后的扩散及存在形态被引量:2
- 1995年
- 利用65Zn示踪和化学连续分级技术研究了外源Zn在褐土中的存在形态。结果表明交换态Zn(EX-Zn)和碳酸盐结合态Zn(CARB-Zn)含量约占土壤总Zn量的67-72%.Zn投加量增加,土壤Zn的强度因数增大.反之,Zn的矿物形态增高.土壤水分4%和100%时,土壤中Zn的扩散系数D分别是7.9×10-8和6.6×10-6cm2·s-1.土壤水分含量在30%和70%时,Zn在施入点的平均停留时间分别是9d和4d.Zn的扩散程度(σ2)也随之从0增大到0.371.
- 李书鼎邹邦基朱玺
- 关键词:土壤锌扩散
- 脲酶抑制剂氢醌的环境效应评价被引量:9
- 1991年
- 本文根据用标记和非标记氢醌进行的模拟、盆栽和田间定位试验,结合国内外文献有关氢醌的环境常数,论述了氢醌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去向和代谢途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得出的结论是:作为脲酶抑制剂使用的微量氢醌(0.3—0.4%,与尿素重量比),不会从土壤中淋失和挥发,在土壤和植物中没有累积,对与碳、氮和磷转化有关的土壤酶活性很少影响。在土壤中,它将通过氧化、臭氧化和生物学降解,经由环断裂生成二元酸或参与腐殖物质的合成。在植物体内,主要通过糖苷化得到同化和利用。因此,氢醌作为脲酶抑制剂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是安全的。
- 赵晓燕周礼恺李荣华谢重阁李书鼎
- 关键词:脲酶抑制剂氢醌环境影响
- 苯并[a]芘在土壤-水-水稻系统中传输动力学研究
- 1995年
- 建立了BaP在土壤水稻系统中传输模型,并对其在系统各组分中的含量变化做了定量分析。实验求得了BaP在系统各相间传输速度常数和分配系数。揭示了水中BaP向水稻体传输路径和它们的速度大小。水稻从水中吸收BaP的速度比其从土壤中吸收的速度高4倍,水中BaP向土壤沉积速度比水稻从水中吸收BaP的速度高7倍。水中BaP在迁移到达水稻体之前,绝大部分被土壤牢牢吸附而很难被水稻吸收。
- 李书鼎张少兰马吉春
- 关键词:土壤-植物系统苯并(A)芘动力学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