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春发

作品数:26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3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叙事
  • 6篇帕慕克
  • 5篇身份
  • 4篇童年
  • 4篇自传
  • 4篇记忆
  • 3篇互文
  • 2篇电影
  • 2篇移情
  • 2篇语言
  • 2篇身份认同
  • 2篇女人
  • 2篇情感
  • 2篇主题
  • 2篇文化
  • 2篇文化记忆
  • 2篇互文性
  • 2篇回忆
  • 2篇家园
  • 1篇导论课程

机构

  • 23篇浙江传媒学院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6篇朱春发

传媒

  • 4篇外国文学研究
  • 4篇现代传记研究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浙江传媒学院...
  • 2篇浙江外国语学...
  • 1篇声屏世界
  • 1篇作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外国语
  • 1篇文教资料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仿、记忆与写作:论帕慕克文学作品中的电影视觉艺术
2023年
电影视觉艺术是帕慕克文学作品的重要书写内容。帕慕克指出,对于当代个人身份认同而言,电影是重要的模仿对象,是构建自我意识的“他者”,而在土耳其这样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国家,大量引进的西方电影,对本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同时也引发了身份认同的困惑,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幸。此外,帕慕克通过对土耳其七八十年代电影产业景象的描写,用文字收藏了属于土耳其人民(尤其是伊斯坦布尔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帕慕克在生活和工作中与电影视觉艺术的接触,影响了他“视觉性”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对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认识,也对他的写作语言和方式产生一定影响。
朱春发
关键词:帕慕克身份认同文化记忆视觉性
奥巴马演讲中的叙事之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叙事是人类组织经验的方法,是理解社会、构建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个人来说,叙事也是身份的一种构建方式。千变万化的叙事表面下往往蕴含着相对固定的原型故事以及深层结构,它们是叙事构建作用的力量之来源。在政治话语中,演讲是政治家塑造其身份以及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叙事又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通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演讲中的叙事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叙事的构建作用。
朱春发
关键词:叙事演讲身份构建
赛珍珠“新作”《永远的好奇》赏析
2014年
《永远的好奇》是赛珍珠晚年写的一本小说,时隔半个世纪之后才被人发现,并最终得以出版。此小说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故事。主人公的诸多经历与赛珍珠本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具有赛珍珠自传性质的作品。同时,在主题、思想等方面,与赛珍珠其他作品有着极大联系。其是解读赛珍珠晚年思想的一部重要作品。
朱春发
关键词:自传主题
论赛珍珠《我的几个世界》中的家园叙事及其身份认同
2014年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赛珍珠的家园情感结构非常复杂。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叙述了对出生地西弗吉尼亚州以及成长地中国镇江这两个家园的特殊感情,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回到美国后在青山农场建构一个融合中美文化特色的新家园的努力。这些家园叙事一方面展示了赛珍珠作为一个漂泊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身份认同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家园叙事。
朱春发
关键词:家园身份
四海之内皆兄弟:从《我的几个世界》看赛珍珠的世界公民思想被引量:1
2016年
赛珍珠作为文学上的民族书写者的形象和定位早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特殊的命运和经历使得她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禁锢和束缚,成为一个有着"四海之内皆兄弟"情怀的世界公民。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回顾作为一名"第三文化小孩"的特殊成长经历和背景,追溯了自身世界公民思想的来源,同时,也通过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以及种族主义的批判,阐述了自己的世界公民思想和主张。
朱春发
关键词:世界公民
土耳其现代化的隐喻——论帕慕克《红发女人》中的弑父与寻父被引量:3
2019年
帕慕克在其新作《红发女人》中着力描述了父子之间的故事。作为一位关注社会现实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所叙述的这一父子故事有着强烈的现实指涉。具体而言,此书通过杰姆对马哈茂德以及恩维尔对杰姆的两度"弑父",展现了现代土耳其社会中不同思想派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杰姆和恩维尔在弑父之后的"寻父"过程,也体现了土耳其社会内部在精神和身份层面上的一种延续和继承。
朱春发
关键词:帕慕克弑父
共同体视域下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人物的飘零与救赎
2024年
古尔纳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是关于难民、移民等飘零人物的书写,但《最后的礼物》的书写却颇为独特,因为它不再和古尔纳的其他小说一样仅描写这些飘零人物的个人经历和状态,而是书写了移民阿巴斯一家,重点讲述移民经历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以及他们最后的自救与和解。移民问题在本质上就是移民个人与家庭、族群、国家等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古尔纳正是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呈现这一家庭不同成员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他们各自的经历,力图揭示只有从家庭关系、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等共同体角度去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移民这一群体。
朱春发
关键词:共同体和解移情
移情与认同:论《异邦客》中的边缘人
2013年
传记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过伪装的自传。传记书写者通过移情等方式,把自己的某种情绪或感受投射到传主身上,从而完成对自己的书写。过度移情的传记,虽然会不可避免地降低文本的客观性,但是对于分析书写者自身的身份认同,却具有重要的价值。赛珍珠所撰写的传记《异邦客》,就是因为其中强烈的移情性质,使其在描述传主母亲凯丽身为多重意义上的边缘人时,也揭示了她本人早年的边缘经历和相关感受。
朱春发
关键词:传记移情边缘人
互文与延展:论帕慕克“博物馆系列”中的跨媒介叙事被引量:4
2021年
帕慕克创作了包括小说《纯真博物馆》、实体博物馆、目录文本《纯真物品》和电影《纯真记忆》在内的四件作品,构成了"博物馆系列"。在这系列中,帕慕克首先在小说中利用传统小说的叙事优势,讲述了一个融爱情和物品为一体的别致故事,构建了一个故事内核。其它三个随后出现的文本,则在互文性引用内核元素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实物、图片、文字、摄影等媒介形式延展了物品叙事和城市叙事。借由互文和延展,帕慕克最终构建了"博物馆系列"这一跨媒介故事世界。这种新颖独特的尝试,一方面凸显出帕慕克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也为跨媒介叙事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本。
朱春发
关键词:帕慕克跨媒介叙事互文
论《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麦夫鲁特的街头漫游被引量:1
2017年
奥尔罕·帕慕克所写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的主人公麦夫鲁特,因其街头小贩身份以及他对身边城市世界的好奇和观察,具有本雅明所论述的都市漫游者的多重特征。他对伊斯坦布尔城近半个世纪的历时观察,以及相应的怀旧情感和行为,构成了对该城城市记忆的呼唤。此外,麦夫鲁特也十分执着于个人记忆和身份,其漫游成为抵抗现代时空概念、从而维持其身份统一的重要方式。这一人物的街头漫游和呼喊,究其本质,体现了作者帕慕克书写伊斯坦布尔城及其记忆的现代使命,还有他本人对记忆、时间和身份等问题的哲学思考。
朱春发
关键词:记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