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国
- 作品数:65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论晚清词坛“常”、“浙”两派的共存与交融被引量:7
- 2007年
- "常州词派"崛起后,"浙西词派"无论在理论倡导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影响都没有消失。作为一个在词坛存在很长时间的流派,一定有其合理性,这是"常"、"浙"两派共存与交融的基础。但浙派毕竟是强弩之末,厉鹗之后再无大家,这种态势决定了两者的共存与交融是以常派为主导。
- 朱惠国
- 关键词:常州词派浙西词派
- 词谱发端与明中叶学术--以周瑛《词学筌蹄》为中心
- 2021年
- 明代周瑛《词学筌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具备词谱雏形的著作,此书虽体制简略,但与前代思想、学术密切关联,可从深层揭示词谱起源的社会原因。其文献主要源自洪武本《草堂诗余》,又有独特的版本特征,为明中叶《草堂诗余》改编序列中承前启后的一环。其符号借鉴自北宋邵雍《声音唱和图》,周瑛由此制谱,可视作明中叶等韵、律吕等“声音之学”由冷趋热的缩影。周瑛的格律思想,主要受朱熹逐字仿其平仄的诗法影响,且局限于“词出于古乐府”的文体认识,与后世校勘定律有别。总之,词谱发端的绍继、借鉴、局限诸因素,皆统摄于明中前期理学思想下,而印合于周瑛的地域、学术与填词实践。
- 吴雨辰朱惠国
- 关键词:《草堂诗余》理学词谱
- 晚清民初学者冯幵及其未刊抄本《秋辛词》被引量:2
- 2017年
- 晚清民初学者冯幵所著《回风堂词》一卷,早在民国时期辑入《彊村丛书·沧海遗音集》雕版行世;而所著《秋辛词》,后人却未曾亲见。今发现宁波天一阁藏有冯幵未刊抄本《秋辛词》一卷五十四首,为其十六至二十六岁回肠荡气时所作,由冯幵亲自编定。《秋辛词》为冯词全璧或可面世开启了关键性一步,为冯词文本校勘、版本流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其词学实践、词风演变的探讨具有重要价值,并能丰富和完善晚清近代名家词集的整理研究成果。
- 沈燕红朱惠国
- 关键词:晚清民初
- 从王昶词学思想看中期浙派的新变被引量:7
- 2009年
- 王昶的词学思想尽管来源于朱彝尊等早期浙派词学家,但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词学家个人性格、身份等原因,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集中表现在对"雅"的含义的理解、对雅词创作的环境要求、对词的功能定位的认识以及其他一些创作的细节上。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词创作的不同要求,也体现了社会统治意识对词学领域的渗透。这种差异性虽然以王昶等词学家个人的词论形式表现出来,但本质是中期浙派理论在乾隆年间的新变。
- 朱惠国
- 关键词:词学思想清词浙西词派
- 论《木兰花慢》的词调演变及声律特征
- 2021年
- 《木兰花慢》为北宋柳永首创,是借唐五代令词的旧名,重新翻演而成的新曲,在两宋时期颇为流行。此调所涉及的题材、用韵十分广泛,且存在不少韵部通押的情况。在两宋体式中,以柳词格式最为规范。《木兰花慢》于上下片句中暗押三个短韵,且含有不少特殊句式。而在宋代实际创作中,脱韵现象十分普遍。韵位前后的字句也有所变动,有改作律句的倾向。与柳永原词相较,反映了词调在声律上的演变过程。
- 石佳彦朱惠国
- 关键词:《木兰花慢》词调
- 论陈廷焯的词学思想以及对常州词派的理论贡献
- 陈廷焯的词学理论可大致归纳成"本原说"、"沉郁说"、"崇雅去俗说"、"新比兴寄托说"四方面,其中核心是"沉郁说"。陈廷焯对常州词派的贡献主要有两条,一是对常州词派的理论作了阶段性的总结,二是初步打开了常州学派对常州词派的...
- 朱惠国
- 关键词:常州词派词学思想
- 文献传递
- 词学声律的潜规则论析——以《齐天乐》为例
- 2020年
- 词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晚宋以来词乐逐渐失传,因此,讲求文乐相和的格律派词人的作品是后人了解词律特征的必由之径。在各种词谱总结、标识的平仄格律之外,严谨的词家更是注意词律的细节,在模仿与创作中总结出了不少潜在规则,并约定俗成地遵守着。《齐天乐》是历代声律派词人偏爱的词牌,我们可以以此调为例,总结其在宋代如何定型,考察其在清代直至民国的承袭与演进,以探求词律潜在规则的存在与原因,从而尝试声律研究的新思路。
- 戴伊璇朱惠国
- 关键词:词律潜规则《乐府补题》浙西词派
- 清词研究的新地标——评张宏生等《清词研究丛书》被引量:1
- 2009年
- 朱惠国
- 关键词:宋词研究学术专著研究论文
- 近五年秦观研究的进展与期待
- 2016年
- 近五年的秦观研究取得不少进展,呈现出成果总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提高的特点。就研究内容而言,有四方面相对集中的论题:秦观词的个性化研究;秦观的地域性研究;秦观的接受研究;秦观文的研究。尽管最近五年的秦观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秦观研究开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因此也遇到一些困难,一定程度上说,开始进入学术瓶颈期。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能够发现的材料基本上都已经面世,一些大的基础性研究也已基本完成。留出的研究空间比较有限。因此如何开拓、求新,在有限的空间里找到一条新的研究之路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今后的秦观研究有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重视:对秦观作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对秦观所有文体作全面的研究;进一步加强秦观的地域性研究;对秦观词进行深入、细化的文本研究。
- 朱惠国
- “整理国故”运动与龙榆生《研究词学之商榷》的写作缘起
- 2024年
- 由于龙榆生“彊村传人”的身份,此前学界更关注他在词学研究中“传统”的一面,并将《研究词学之商榷》中的“八科”分类视为现代词学形成的标志。但1928年龙榆生赴暨南大学任教后,与胡适产生交往,他早期的《唐宋诗学概论》《中国韵文史》等著作多有引用胡适的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的诸篇论文中,龙榆生始终以胡适为潜在的对话对象,并试图超越。龙榆生在《研究词学之商榷》中借助“整理国故”运动主张的体系化、科学化、社会历史分析等思路,顺应主流文学研究的趋势,构建了完整的研究体系:从词体内部声律出发的声调之学,从外部文史考证出发的批评之学,以及具有综合性质的目录之学。《研究词学之商榷》一文的现代性体现在对“整理国故”所提倡方法的摄取,以及建构声调、批评、目录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
- 曲晟畅朱惠国
- 关键词:龙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