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广
- 作品数:31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治疗体会
- 2006年
-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内诊治的103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调查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肿部位和血肿量以及CT检查,探讨了钻孔冲洗引流及开颅清除血肿的疗效。结果该组病例50岁以上占67.0%,中位病程4.5周,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乳头水肿仍是最常见表现。头颅CT检查提示大多数慢性硬脑膜血肿的CT密度较低,和引流的液态血性液体相一致。92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方法,其中85例愈合过程平稳,另7例予以再次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其余11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9例恢复平稳,另2例遗有轻偏瘫和不完全性运动失语。结论经颅钻孔冲洗引流被认为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部分液化不佳的多房分隔型血肿仍需要开颅清除血肿。
- 晏广张学军荆国杰
- 关键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引流开颅术
-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治疗20例病人的20个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介于3 ̄20mm,瘤体与瘤颈直径之比介于1.5~1。围手术期均口服血小板抑制剂药物。结果20例20个弹簧圈成功到位释放,14例致密栓塞,4例瘤颈残留,2例部分栓塞。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19例,随访期1~6个月,平均2.3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9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6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3例瘤颈残留者,2例无变化,1例瘤颈未再显影,提示瘤内血栓进一步形成。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顺应性好,安全性高,而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晏广祝纲荆国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
- 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附36例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早期手术夹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诊断明确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起病早期显微手术夹闭,临床随访半年以上,总结颅内动脉瘤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38个动脉瘤,均在起病早期采取显微手术夹闭,有3例死亡(8%),重残5例(14%),轻残5例(14%),恢复良好23例(64%),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对诊断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早手术干预,能减少再出血,降低死残率。
- 梁永杰李雪松荆国杰祝刚姚晓腾晏广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分析及处理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原因及紧急处理。方法分析总结6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情况及处理。结果65例患者术中破裂10例,其中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除1例为剪开硬膜时动脉瘤破裂外,其余9例均于解剖侧裂及动脉瘤瘤颈时破裂。死亡2例,严重残废2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细致的操作,良好的显露,及时主动控制载流动脉近心端能减少术中破裂机会及术后并发症。
- 祝刚姚晓腾晏广李志平景英朝荆国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显微手术
- 骶管蛛网膜囊肿的显微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
- 2016年
-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骶管蛛网膜囊肿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2例症状性骶管蛛网膜囊肿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病理改变、手术策略及其效果等。结果术中发现合并脊柱裂3例,包括棘突缺如1例,椎板部分缺如2例,马尾粘连5例,蛛网膜异常粘带形成4例,硬脊膜粘连形成1例,硬脊膜憩室形成并马尾嵌顿1例。术后臀部及腰骶部疼痛消失7例(7/10),部分缓解3例,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消失4例(4/5),好转1例,肢体乏力恢复正常3例(3/3),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及脑脊液瘘病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蛛网膜囊肿疗效肯定,尤其对肢体乏力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患者有较高缓解率,对神经根痛亦有较好缓解效果。术中蛛网膜囊肿远近端充分开窗、充分松解马尾粘连、消除硬脊膜憩室、修补脊柱裂以及重视术后手术切口皮肤管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举措。
- 李百升罗洪海祝刚晏广李志平黄小山
- 关键词:骶管蛛网膜囊肿显微手术病理疗效影响因素
- 锥颅治疗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38例体会
- 2001年
-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诊断、锥颅治疗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指征及方法。方法:自1994~1999年我科共对38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儿施行锥颅治疗。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最大90d,最小8d,平均54d。硬膜下出血19例,脑内出血8例,硬膜下合并有脑内出血11例,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结果:38例患婴经治疗全部病愈出院,无1例死亡,随访0.5~1年,2例有轻度偏瘫,另3例语言发育迟缓,无其他严重后遗症。结论:本病有手术指征的颅内血肿及时行外科手术是降低本病病死率及致残率的重要手段。
- 晏广杨炳湖荆国杰杨魁元
- 关键词:婴儿维生素K缺乏锥颅治疗
- 26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提高蝶骨嵴脑膜瘤的全切率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 :对 2 6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侧型 17例均达肿瘤全切 ,无并发症 ;内侧型 9例 ,2 1例全切除 ,术后偏瘫 1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宜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对外侧型者全切除多无困难 ;内侧型者术中宜尽早离断肿瘤的主要血供 ,体积较大显露基底困难者 ,可先行包膜内分块切除 ,而后剥离切除其囊壁。术中应注意保护邻近的视神经、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
- 张学军荆国杰晏广杨炳湖徐纲
- 关键词:脑膜瘤蝶骨嵴显微手术
- 复发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及治疗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法收集2007-01-2012-07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9例罹患颅内动脉瘤且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对复发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分布特征并总结其治疗策略。结果 159例入选对象中,栓塞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病例7例(7/159,4.4%),复发病例中,年龄均<60岁,均为宽颈动脉瘤者,其中后交通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所有复发动脉瘤病例均采用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治疗,经随访,无再次复发动脉瘤病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本组为4.4%。其复发因素可能与患者年龄、动脉瘤位置及动脉瘤形状相关。采用支架辅助技术可较好处理复发动脉瘤。
- 李百升祝刚晏广罗洪海李志平黄小山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
- 小骨窗开颅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脑出血80例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治疗老年患者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80例罹患高血压脑出血并实施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实验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额颞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3±0.8)h,手术切口均达甲级愈合;出院时GOS评分1分1例,2分11例,3分16例,4分10例,5分4例;并发肺部感染1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脑梗死1例,无脑脊液漏病例。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5±0.8)h,手术切口甲级愈合32例;出院时GOS评分1分3例,2分17例,3分10例,4分5例,5分3例;并发肺部感染19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脑梗死6例,脑脊液漏4例。两组的手术时间、GO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小骨窗开颅手术效果优于额颞开颅手术。
- 李百升祝刚罗洪海晏广李志平黄小山
-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小骨窗开颅
- 浅析复杂型颅内动脉瘤发生血管内栓塞的治疗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复杂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综合使用新型球囊、颅内支架铺助栓塞技术、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探讨技术难点。结果:本组50例患者共应用支架53个,每个支架内分别填入弹簧圈1~13只,平均5.4只。手术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获栓塞。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微失语症状,经扩张血管、扩容、活血化瘀治疗后好转。对本组45例患者(其余5例均为2011年后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45例患者均未复发,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效果理想,且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刘剑波祝刚晏广李志平李百升刘清涛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