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群

作品数:10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原生质
  • 3篇桑树
  • 3篇类菌原体
  • 2篇原生质体
  • 2篇质体
  • 2篇桑树萎缩病
  • 2篇石防风
  • 2篇周年变化
  • 2篇萎缩病
  • 2篇防风
  • 1篇电流
  • 1篇遗传转化系统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标记
  • 1篇育种
  • 1篇原生质体形成
  • 1篇症状
  • 1篇症状发生
  • 1篇直流
  • 1篇植物

机构

  • 10篇山东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戴群
  • 5篇何放亭
  • 2篇武红巾
  • 2篇陈子文
  • 1篇何泼
  • 1篇夏光敏
  • 1篇刘秉胜
  • 1篇郭光沁
  • 1篇李延成
  • 1篇陈子文
  • 1篇张蜀秋
  • 1篇刘培源

传媒

  • 5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Acta B...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1
  • 1篇199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几种植物类菌原体(MLOs)的分子检测及其遗传相关性比较被引量:24
1996年
以密西根翠菊黄化病MLO16SrDNA序列为依据,参照有关引物序列,改进合成寡核苷酸R1和L1作为引物对,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甘薯丛枝病(SPWB),泡桐丛枝病(PWB),枣疯病(JWB)和枣疯病长春花(JPWB)罹病植株中提取的DNA为模板,扩增出了1.2Kb的MLO16SrDNA片段。该方法所需罹病植株的总DNA量分别为:甘薯丛枝病2×10-2ng/μl,泡桐丛枝病0.4×10-2ng/μl,枣疯病0.8×10-2ng/μl,感染枣疯病的长春花0.3×10-3ng/μl。对1.2kb16Sr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首次确证枣疯病的罹病植株中存在枣疯病MLO和泡桐丛枝病MLO混合侵染的现象。
何放亭武红巾陈子文戴群
关键词:类菌原体植物
电流对石防风原生质体质膜Ca^(2+)通透性的影响
1991年
本文研究了电流处理对石防风原生质体质膜 Ca^(2+)通透性的影响,并报道了详细实验结果,发现电流处理能够改变原生质体质膜对 Ca^(2+)的通透性。
戴群张蜀秋
关键词:石防风原生质体膜电位电流通透性
石防风原生质体表面ConA受体的荧光标记
1990年
根据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是功能蛋白质分子浮动镶嵌于类脂双分子层中。为了研究蛋白质分子与类脂双分子层的相互关系,Poo 等人首先采用 FITC-ConA 标记 ConA 受体的方法,测量了蟾蜍胚肌细胞质膜上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测向扩散运动。随后,相同或类似的方法普遍用于动物细胞膜性质及与微管、微丝的关系研究。本文将此法用于石防风原生质体,为研究植物细胞质膜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戴群
关键词:细胞质膜荧光标记石防风
微直流对小麦原生质体形成细胞团的促进作用被引量:8
1995年
Under the treatment of 0 5—2 0 μA direct electric currents, the number of cell clusters derived from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protoplasts w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The effect was related to the time length of the treatments, and appeared only when the time length was more than the threshold. The threshold time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electric current intensity.The effect was not related to the starting time of the treatments in culture of the protoplasts.
戴群夏光敏郭光沁
关键词:小麦原生质体
桑树萎缩病类菌原体的PCR检测被引量:4
1997年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用多对引物探讨了桑树萎缩病类菌原体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所用引物中只有R16F2/R2和R16(Ⅰ)F1/R1适用于桑树萎缩病类菌原体的检测,呈现不同症状的黄化型、萎缩型和其它两种类型的病株都扩增出类菌原体16SrDNA的片段.根据组特异性引物对四种症状类型中类菌原体16SrDNA的扩增,对我国桑树萎缩病类菌原体的分组状况进行了讨论.
戴群刘秉胜何泼李延成何放亭武红巾陈子文刘培源
关键词:类菌原体聚合酶链式反应桑树萎缩病
泡桐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被引量:12
1999年
通过农杆菌 Ti 质粒介导,将模式基因(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β葡萄糖酸苷酶基因) 导入泡桐,并对影响转化及选择再生的一系列因子进行优化,创建了泡桐的遗传转化系统.优化后的系统为:用泡桐完整叶片作外植体,侵染转化的菌液浓度 O D600 值控制在0 .1 ~0 .2 ,经20 m m ol/ L Ca2 + 处理,共培养6d ;在10m g/ L 卡那霉素+ 250 m g/ L 羧苄青霉素的选择压下培养数天,随后在仅含 Kan的选择压下继续培养,直至抗性芽的再生.通过此遗传转化系统,获得了抗 Kan的泡桐芽,转化频率可达84 % .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 G U S 报告基因不仅在侵染的叶片中得到短暂表达。
何泼戴群何放亭
关键词:泡桐抗病育种
C/A值与甘薯丛枝病症状发生的关系被引量:23
1997年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比测定了由植物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甘薯丛枝病病株和甘薯健株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的变化。结果显示:甘薯中细胞分裂素以玉米素为主。病株中玉米素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吲哚乙酸含量仅在芽萌发时期病、健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甘薯的生长,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结合甘薯丛枝病发病特点,讨论了植物激素C/A值的改变对病状发生的作用。
何放亭武红巾陈子文戴群
关键词:MLO甘薯丛枝病病状
桑树植原体含量的周年变化及其对寄主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4
1999年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植原体在桑树体内的分布及其相对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显示,茎部植原体含量在生长季节逐渐升高,7月达到最大,冬季检测不到;叶部与茎部相似但植原体含量在8月达到最大;根部全年均含有植原体,含量较低.此外,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对桑树内源激素检测的结果显示,病株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Z+ZR,DHZ+DHZR)及赤霉素(GA3,GA4)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健株.
刘秉胜戴群
关键词:桑树植原体PCR周年变化寄主激素水平
温度周年变化与桑树植原体消长的关系被引量:5
1998年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了植原体在桑树体内的分布及其相对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显示,茎部中植原体的含量在生长季节逐渐升高,7月达到最大,而冬季检测不到,叶部与茎部相似但植原体的含量在8月达到最大;根部全年均含有植原体,含量较低。结果表明,桑树植原体在寄主体内的消长与温度的周年变化有关。
戴群刘秉胜何放亭陈子文
关键词:温度周年变化
桑树萎缩病茎段再生健康植株被引量:3
1997年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探讨了桑树萎缩病茎段再生健康植株的条件.结果显示,严重呈现萎缩症状的桑树茎段在不含任何植物激素的MS培养基上生长1~3个月,形成的幼苗盆栽后2年中不再显现任何症状.用4。
戴群赵启韬刘相国刘培源
关键词:类菌原体桑树植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