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雪梅

作品数:1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主题

  • 4篇莎士比亚
  • 3篇字幕
  • 3篇字幕翻译
  • 3篇翻译
  • 2篇英国国教
  • 2篇配音
  • 2篇主义
  • 1篇当代网络
  • 1篇电影
  • 1篇电影翻译
  • 1篇电影改编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学阐释
  • 1篇信仰
  • 1篇叙事
  • 1篇研究生教育
  • 1篇意象
  • 1篇译者
  • 1篇语言狂欢

机构

  • 12篇重庆交通大学
  • 3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2篇张雪梅
  • 3篇刘大燕
  • 2篇罗益民

传媒

  • 3篇重庆交通大学...
  • 2篇文化创新比较...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江苏理工学院...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网络语言狂欢中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母语意识:困境与应对
2024年
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是网络语言的积极引领者和重度使用者,他们的日常表达和学术生产场域被网络语言严重入侵,坚守和强化母语意识成为外语学界面临的一大困境。为助力“重视中外融通和重视博学教育”这两项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对身处网络语言狂欢之中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母语意识进行审视,并提出两点应对策略以供参考: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导向的母语意识坚守和以专业内涵升级为宗旨的母语意识强化。
张雪梅
关键词:网络语言狂欢母语意识
视听翻译策略选择标准研究
2023年
视听翻译由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在选取翻译策略方面与传统书面翻译不同,其适用的翻译策略比较有限。该研究在梳理视听翻译适用策略的基础上,探究其策略选择的主要标准,即翻译模式、目标观众和源语文化、传播媒介、作品类型与内容等,根据不同的标准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该文进一步探讨有关标准选取的问题,以供视听翻译者采用翻译策略时酌情考虑。
刘大燕张雪梅
关键词:翻译策略字幕翻译配音
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国学经典阅读退场:现状、反思与建议被引量:1
2022年
因其学科特殊性,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长期处于国学经典阅读退场的窘境。在国家大力弘扬民族自觉和提振民族自信的背景下,如此现状既不利于外语专业研究生融贯中西,汲取广博而扎实的人文常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倡导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国学经典阅读的“返场”,重新审视专业课程的制订,考虑将中文习作演练逐渐渗透入课程学习,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也能引导学生更透彻地认知和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中西传统与现当代文化比较的思考和研究,从而进一步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精神。
张雪梅
关键词:国学经典退场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研究在中国
2014年
本文所考察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研究,特指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盛行于14-17世纪欧洲文学界的文艺复兴精神在中国的传播与认知。一个多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研究周期可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初的发现期、1949-1977的沉寂期、1978-1990的"发现与争鸣"期、1991年至今的"复兴与重塑"期。尽管已收获数量可观的扎实成果,仍存在"外国文学"研究界的"失声"、"流派"("思潮")与作家研究的失衡、认识的误区阻碍研究深度的推进等明显不足。为此,建议研究者们继续关注如下领域:"人—神对话"、"文学与人学"、"人文主义在文学审美中的传承和异化"、"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文学创作的共性和差异性"、"孕育人文主义的各国各阶层状况审视"、"妇女在人文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主义和中国古典及现代思潮的对比"。
罗益民张雪梅
字幕译者工作模式研究与角色定位
2022年
字幕翻译是视听翻译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工序复杂,参与人员多。字幕译者作为主创人员,工作模式有字幕制作人模式、字幕译者模式和功能整合模式。以全球视角,基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结合字幕翻译理论与行业实际,剖析这三种模式的分工区别、利与弊、在技术与语言等方面的技能要求,肯定功能整合模式的作用与“字幕翻译多面手”的角色定位,揭示业界在分工与协作方面的动态发展趋势。
刘大燕张雪梅
关键词:字幕翻译时间轴
复调叙事与多元结构的现代杂糅——纳恩版《第十二夜》对莎士比亚原剧的电影改编被引量:1
2023年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不可分离,文字触碰人性与灵魂,光影呈现世间喧嚣与静默。“复调叙事”原是巴赫金用以分析小说的文学研究术语,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将其用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当中。英国导演崔佛·纳恩于1996年执导的电影《第十二夜》被誉为最优秀的莎士比亚戏剧的影视改编之一,该片充分使用复调结构中“对话性”的叙事手法,以多元的电影语言结构对莎士比亚原剧进行了意义再创造,成功探索了电影与文学之间相通的美学实质。以本片为例,戏剧文本和电影艺术原生和内在的互动关联得以印证:戏剧为电影提供了蓝本和灵感;电影藉由复调叙事和多元结构的现代杂糅,拓宽了文本的多重解读和接受视角,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张雪梅潘清文
关键词: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复调叙事
“属世的”与“属灵的”——“两个莎士比亚”的马克思主义神学阐释
2022年
“两个莎士比亚”即“属世的”莎士比亚和“属灵的”莎士比亚,分别代指剧作家的人文主义者定位和信徒身份;前者为人熟知,后者则暧昧未明。从马克思主义神学批判的视角,以“意志”和“信仰”为两大核心概念切入,梳理“两个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作品中的投射与交织,从而推断以马克思主义神学思想为阐释基准的剧作家的“属世精神”和“属灵实质”,可具体表述为: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意志”的自由与解放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以及信徒莎士比亚在“信仰”的包容与和谐上与马克思主义的趋同。
张雪梅
关键词:莎士比亚马克思主义神学
自由意志的“哑谜”: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反加尔文主义”倾向被引量:2
2016年
如著名莎评家布雷德利所言,基督教预定论和自由意志之间的戏剧张力,是莎士比亚悲剧惯常涉及的主题。由于悲剧往往高度凝炼了作者对人生终极追求的严肃思考,论文从自由意志的恩赐、行使和判断三个维度重新审视莎士比亚悲剧的人物命运和主题,发现尽管莎士比亚是在英国国教背景下生活和创作的,他的悲剧里却在很大程度上投射出一种"反加尔文主义"倾向,具体表述为:神的意志和人的意志之间能够彼此调和;对于人而言,通向永生和获得救赎的道路同样既不简单也不明确;人不是因"正当"的善功得救,而是因神恩赐予的"正当"行使的信仰得救。诚然,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时常也流露出一种对追求永生和无限的可能性的犹疑,人与自由意志之间依然存在一个未解的"哑谜",由此又会引发更多的对其宗教信仰的虔诚度的思考和争论。
张雪梅罗益民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自由意志预定论英国国教
苹果意象的普适性与开放性被引量:2
2015年
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以来,苹果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复现于包括希腊悲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近现代小说和诗歌等各个时代的文学文本中。由于这些经典文本的传播和影响,"苹果"因其象征意义的流传性之广和熟识度之高,几乎已演变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朗格斯、莎士比亚、弥尔顿、乔伊斯、罗塞蒂、高尔斯华绥、弗罗斯特等人笔下的"苹果"既有相对恒定的内涵,又各具象征意义。弗莱描述的"启示世界"包含五类原型意象,其中之一便为自然意象;"苹果"意象可视作植物代表,生动反映原型意象在内涵上的普适性以及外延上的开放性,从而印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文学艺术,因其发展过程兼具自觉和不自觉的传承与延展,才拥有穿越时代的生命力。
张雪梅
关键词:苹果原型意象开放性
全球视角下电影翻译模式选择策略研究
2022年
电影翻译的两种主要模式为字幕翻译与配音。不同国家各有偏好,大致划分了以字幕翻译为主和以配音为主的区域。各国对电影翻译模式的选择除基于两种模式本身的特点外,更多源自较深层次的原因,而各国情况各异,决定因素多样。该文以全球视角,结合视听翻译理论,分析了翻译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选择策略,同时说明各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并指出模式选择的不定性与变数。
刘大燕张雪梅
关键词:电影翻译字幕翻译配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