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 作品数:40 被引量:158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新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3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正常自愿者30例作为对照。采集患者和健康自愿者外周静脉血2m l,应用EL ISA法测定血清TGF-β1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TGF-β1浓度分别为38.01±15.15pg/m l和20.68±10.63pg/m 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各期肺癌患者血清TGF-β1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远处转移患者和无远处转移患者的血清TGF-β1浓度分别为48.75±16.88pg/m l和33.70±7.49pg/m l,P<0.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有远处转移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者。血清TGF-β1浓度可能为肺癌的血清学标志物。
- 吴琦张明董巍陈琳罗树春
- 关键词:肺癌血清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对比研究
- 2007年
- 吴琦张明罗树春董巍邓春美
- 关键词: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肺癌患者非小细胞术前后血清TGF-Β1恶性肿瘤细胞多肽生长因子
- 肿瘤患者化疗后Ⅳ度白细胞减少的治疗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肿瘤患者化疗后IV度白细胞减少的综合救治方法。方法 2 2例患者化疗后发生Ⅳ白细胞减少 ,其中男性 11例 ,女性 11例。升白治疗的综合措施包括保护性隔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抗生素的使用。结果 化疗后白细胞计数 0 2× 10 9 L~ 0 96× 10 9 L ,平均 (0 6 6± 0 2 6 )× 10 9 L ,经综合救治后白细胞计数达正常的天数为 3~ 10天 ,平均 (6± 2 )天。体温 38 2~ 4 0 5℃者 12例 ,平均 (39 2 3±0 74 )℃ ,占 5 4 5 % (12 2 2 )。 13 6 % (3 2 2 )发生继发感染 ,死亡 4 5 % (1 2 2 ) ,救治成功率 95 5 % (2 1 2 2 )。结论 化疗后Ⅳ度白细胞减少时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合理应用G CSF和 或GM CSF ,积极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 。
- 吴琦谢可罗树春张明潘海霞陈琳邓春美
- 关键词:肿瘤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生素
- 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胃肠道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实验组接受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疗方案的治疗。其中贞芪扶正胶囊1.4g,每日2次,至化疗结束,同时联合FOLFOX4方案化疗,14天为1个周期。对照组只接受FOLFOX4方案化疗。按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Kamofsky评分(KPS)变化评价生活质量(QOL),按照NCICTC310版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用药1周期即可评价不良反应,2周期后方可评价疗效。结果:实验组食欲减退、疲乏、卧床时间等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缓解率(50.0%)高于对照组(43.3%),疾病控制率(90.0%)高于对照组(86.7%),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如白细胞计数减少、乏力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其余不良反应比对照组略低。结论:贞芪扶正胶囊联合化疗可以改善和稳定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其毒性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 谢可张明田伟陈琳
-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贞芪扶正胶囊化疗生活质量
- 食管鳞癌中MDR1等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 2004年
- 目的检测食管癌活检标本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编码产物P-糖蛋白(P-gp)、肺耐药蛋白(LR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TopoⅡ)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及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组织学分级的P-gp、GST-π、TopoⅡ表达率不同,高分化的表达率高于中低分化者,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LRP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浸润深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gp的阳性表达率在溃疡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食管癌组织中MDR1、LRP、GST-π、TopoⅡ基因存在先天性高表达;分化越高,表达率越高;肿瘤浸润越深,LRP阳性表达率越高。开展这些检测对临床化疗药物选择可起指导作用。
- 邓春美兰海涛董丹丹张明贺盛光吴琦杨红
- 关键词:LRPP-GP阳性表达率GST-Π食管鳞癌
- 局部外放射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分析局部外放射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 87例接受局部外放射的恶性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 ,每周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 ,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男性 4 5例 ,女性 4 2例。年龄 19~ 6 9岁。颈部放疗 (A组 ) 2 1例 ,胸部放疗 (B组 ) 4 1例 ,腹盆部放疗 (C组 ) 2 0例 ,其他 5例。放疗剂量 2 9 5~ 70 9GY 15~ 37F。结果 放疗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 2 0± 1 77)× 10 9 L ,放疗后 (4 82± 1 95 )× 10 9 L ,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头颈、胸部、腹盆部不同部位的放疗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腹盆部放疗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在放疗后明显低于放疗前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头颈部、胸部和腹盆部三组间比较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单纯常规局部放疗对患者的血象没有影响。建议单纯放疗的患者一般可以每 2周监测 1次外周血象。
- 吴琦张明陈琳谢可罗树春兰海涛
- 关键词:外周血白细胞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
- CHOP与E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比较CHOP与E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对44例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别用CHOP方案和ECHOP方案治疗。结果21例CHOP方案组中获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7例,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8.1%和71.4%。23例ECHOP方案组中获CR9例,PR10例,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是39.1%和82.6%。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率分别为81%和86.9%(P>0.05),无与毒性有关的死亡发生。结论CHOP和E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都具有较高的缓解率,但ECHOP方案能有效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陈琳吴琦谢可罗树春张明
- 关键词:化学治疗
-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吡柔比星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60名,随机分为吡柔比星组和吡柔比星+甘露聚糖肽组,每组30例,观察药物治疗后对患者一年、两年及三年内癌症复发率、不良反应,采用ELISA法检测对尿液中IL-8的影响,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1)治疗一年、两年及三年内,吡柔比星+甘露聚肽糖联用组的复发率均低于吡柔比星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第一、二次灌注后,联用组IL-8含量与吡柔比星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且低于治疗前(P<0.01);第三、四、五次灌注后联用组IL-8含量与吡柔比星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治疗前比较更低(P<0.01)。3)与吡柔比星组比较,联用组尿频/尿急、血尿发生率更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用组恶心呕吐、尿常规异常发生率低于吡柔比星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腹泻、低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能显著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不良反应,并且可以降低患者尿液中IL-8含量。
- 王晓珊李青聪安宇张明
- 关键词:膀胱灌注
- 流式细胞术在恶性胸腹水中的诊断价值
- 2007年
- 谢可张剑波张明陈琳兰海涛邓春美吴琦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恶性胸腹水
- 原发于甲状腺的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合并尿崩症1例
- 2002年
- 谢可张明陈琳
- 关键词:甲状腺LANGERHANS组织细胞增生症并发症尿崩症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