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峰 作品数:9 被引量:4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磺达肝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纤溶系统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磺达肝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纤溶系统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临床基础用药+磺达肝癸钠,对照组予临床基础用药+低分子肝素,连用7 d。观察临床疗效、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人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内皮素-1(ET-1)表达水平及心脏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为87.5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PA、PAI-1、VEGF、ET-1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变化幅度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急性心肌梗死、大出血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ACS,临床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且安全性更高。在有效抗凝的同时可明显降低出血事件,更利于患者的愈后与康复。同时,磺达肝癸钠对ACS患者异常的纤溶系统和失调的内皮细胞功能产生影响,促进恢复,达到治疗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雷南凤 李斌 张奇峰关键词:磺达肝癸钠 急性冠脉综合征 纤溶系统 内皮细胞功能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诊PCI后心率变异性、QTcd和心电QRS电压影响的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患者心率变异性(HRV),QT校正离散度(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或延期PCI患者150例,将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观察组,急性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延期PCI设定为对照一组,急性STEMI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急诊PCI设定为对照二组,每组各50例,评估其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QRS波群电压(aVF导联)及QTcd短于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行PCI后,对HRV,QTcd和心电QRS电压的观测有助于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利于远期预后。 陈万国 孙桂琴 钟文明 廖红燕 李存仁 张奇峰关键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率变异性 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2日-2014年2月22日,这80例患者均使用信封抽取法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并在治疗结束后,使用血栓弹力图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抑制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血小板抑制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实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和血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50%和17.5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比较结果表明,替格瑞洛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值得推广和应用。 张奇峰 李斌 何雪波 王豪关键词:血栓弹力图 氯吡格雷 血小板抑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5年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左室间隔和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Ts)的变化情况。结果:CRT术程顺利,术后6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3.6±0.5)vs.(2.7±0.6)]、LVEF[(0.26±0.04)vs(0.32±0.08)]和6 MWD[(203±9.3)m vs.(343±11.3)m]明显改善(P<0.05);LVIDd[(73.9±5.4)mm vs(68.1±3.2)mm]、Ts-SD[(47.3±6.5)ms vs(34.2±7.8)ms]和Ts[(92.1±27.2)ms vs(64.4±8.5)ms]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结论:对于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存在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窄QRS波群CHF患者,CRT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张奇峰 钟志雄 李斌 李存仁 张鹏飞 古献芳关键词:窄QRS波群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前后心功能与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后心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本院20例符合CRT置入指征的CHF患者行CRT,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行AV/VV优化,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测定hs-CRP水平,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心脏超声测定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达峰时间延迟(SPWMD)等指标。结果 CRT治疗后患者的心脏功能明显好转,术后1个月、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平均降低I级;LVEF、LVDd、MRA、SPWMD均逐渐好转(P<0.05),术后hs-CRP指标逐渐下降(P<0.05);NYHA分级与hs-CRP水平的下降具有相关性(r=0.78,P<0.05)。结论 CHF患者行CRT治疗后,心功能可明显改善,hs-CRP与心功能存在负相关性。 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CRT 心功能 超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及双支架术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单支架术(单支架植入组)、50例行双支架术(双支架植入组)。单支架植入组仅主支植入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双支架植入组运用mini-crushing技术行双支架植入术。观察两组分叉病变的手术即刻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主支血管残余狭窄>30%、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四个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在单支架植入组发生率高于双支架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13/52)vs.12.0%(6/50),P<0.05];其余几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单支架植入组1例(1.92%)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2例(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6个月后,单支架植入组8例(15.38%)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7例(1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单支架术与双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短期观察临床疗效基本无差异,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 支架术 临床疗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3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患,运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进行治疗,记录其治疗经过,对术后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其中疗效显著、疗效一般和有疗效三者的病例数分别为13、11和8人。无效病例数仅为2人。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张鹏飞 钟志雄 李斌 张奇峰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患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38例患者,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分期观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及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38例患者介入治疗通畅率分别为:髂动脉血管96%,股动脉血管97%,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6%;随访后发现术后下肢血管通畅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独立影响介入手术后复发的因素是糖尿病(OR=2.75,95%CI:1.43-3.88)和高血压(OR=1.96,95%CI:1.27-2.68)。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术后注意控制血糖与血压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疗效 影响因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12例 被引量:1 2010年 12例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心功能改善,QRS波时限缩短,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未内径减少,6个月时改善更明显。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钟志雄 李存仁 李斌 张鹏飞 刘志东 张奇峰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活动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