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琳
-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海南省地震局更多>>
-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震源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随时间变化的观测试验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3
- 1989年
- 本文讨论了青海祁连俄博测点和甘肃山丹霍城测点1979年7月—1986年10月间的大地电磁测深重复观测试验结果。测点所在地区的电磁干扰背景较小、地震活动性较强。文中分析了观测记录和资料处理中的误差。结果表明,以初始值为基准,俄博测点1984年两次复测的视电阻率曲线在部分频带范围内出现过15—30%左右的系统变化,与此期间测区附近发生的一些M≈5的地震活动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1985年复测的视电阻率曲线又恢复至初始值,而此期间测区附近没有M≈5及其以上的地震活动,1986年霍城测点和俄博测点复测的视电阻率曲线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发生了40—70%左右的系统变化,与此期间震中距为60km左右的青海门源M=6.7,5.7和5.0地震群密切相关。
- 张云琳司玉兰郭守年安海静
- 关键词:震源深度视电阻率地震活动
- MT重复测量的新优显参数
- 1994年
- 我们在青藏高原北缘建成了当前国内外第一个初具规模的MT监测剖面。根据1988─1992年间所获得的8次5—7级地震前后的MT资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一种新参数──平均电阻率ρ。结果表明,在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10—20km以上)范围内,在伴随强震的大震活动期间,ρ参数在时空双坐标上不仅显示出“下降─上升─恢复稳定至高值”的主体变化特征,而且显示出研究区大范围的“同步─同相”特征和局部区域之间的“超前─滞后”、相对变化幅度随强震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特征。上述这两种特征可能分别对应着构造孕育型大震的地区性场兆和构造运动型强震的区域性场兆。本文对资料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对介质导电性的变化原因进行了讨论。ρ参数和视电阻率、扭曲度和主轴方位角─起组成了MT剖面监测的优显参数系统,将为强破坏性地震的震源物理过程和中短期预报提供综合的定量化判据。
- 张云琳刘晓玲安海静蒋梅李志雄司玉兰张五四
-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探
- 三种大地电磁测量系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1992年
- 1.前言兰州地震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和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在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中,使用的大地电磁测量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为兰州地震研究所研制的静磁原理、光电倍增管电路、模拟记录的大地电磁记录系统;中期为国家地震局北京地质所、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的感应原理磁力仪、模拟记录的LH—1型大地电磁记录系统;
- 张云琳安海静刘晓玲司玉兰贾政张五四
- 关键词:地震
- 地震前后祁连山中段深部电性变化的跟踪研究被引量:1
- 1995年
- 利用在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中段)第一个长约400km的MT重复监测剖面上所获得的地震前后最新的地表视电阻率资料,用一维MT反演方法得到了剖面下方电性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着重分析了相当于大陆多震层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享参数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电阻串的变化呈现分区特征。
- 聂永安崔晓峰冯德益张云琳
- 关键词:地震前兆大地电磁测深
- 青海共和7.0级地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振幅谱的研究被引量:4
- 1993年
- 首次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数字化、含有电磁场5个分量的 MT 测量系统,在中国西北祁连山中段进行剖面式 MT 监测中,获得了较为真实的青海共和7.0级地震(1990年4月)的临震电磁幅射前兆信息.使用全定量化的频谱分析新方法,并且综合剖面多次复测资料,在时间-空间的双度坐标上跟踪分析.结果指出,大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谱的特征主要有:(1)呈传导电流为主的同步电场干扰型;(2)频谱分布的窄带性(0.5—20s);(3)振幅的奇异性(电场干扰脉冲幅值为正常值的10~2数量级);(4)一定程度上显示孕震源的方向性;(5)幅射的间发性(临震3天中出现3个高峰时段).更为有意义的是:在高峰期至发震时刻之间约有48小时的相对平静间歇,此间观测者就能够在现场迅速响应,作出临震预报的判据.MT 监测所获得的临震电磁幅射信息主要是传导电流,而地下较为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可能为该传导电流回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便于被较远的 MT 监测点所接收.
- 张云琳安海静刘晓玲司玉兰蒋梅张五四
- 关键词:电磁辐射电磁场振幅谱地震临震
- 海南地震遥测台网太阳能电源系统的设计、改造和使用被引量:4
- 1997年
- 海南地震遥测台网太阳能电源系统的设计、改造和使用李志雄,张云琳(中国海口570204海南省地震局)地震台站为了避开工业和交通干扰,往往建在远离城镇的偏僻处,有些台站生活条件恶劣,使值守职工难以在此工作生活。建立无人值守的地震遥测台,是解决上述问题、节...
- 李志雄张云琳
- 关键词:地震台遥测台网络太阳能电源系统
- 祁连山中段深部电性结构及潜在震源危险区
- <正>本文首次应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来评估我国地震活动区的深部电性结构及潜在震源危险区.专家们预测未来10年内大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在我国西部,主要是青藏高原。祁连山地区曾发生7级以上大震13次,本世纪就发生5次,是我国近年来...
- 张云琳刘晓玲安海静司玉兰张五四
- 文献传递
- 青海祁连托来6.0级地震的MT重复测量预测研究
- 20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引起了许多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关注.我们在近十余年观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高精度、五分量、数字化、全自动德国进口的 MMS 02E 系统,在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地...
- 张云琳安海静刘晓玲蒋梅张五四
- 文献传递
- 河西走廊重点区的大地电磁剖面监测
- <正>甘肃河西走廊重点监视区地处青藏高原的北缘、横跨呈北西西走向的昌马-俄博大断裂,是我国近年来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十年来我们在该区及其附近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复观测试验研究。该区的电磁干扰背景小,地震活动性较强...
- 张云琳钱家栋司玉兰
- 文献传递
- 祁连山中段深部电性结构及潜在震源危险区的研究被引量:7
- 1994年
-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中段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本课题采用MT重复测量方法,在该区建立的长约400km的剖面上进行监测。本文根据监测所获取的MT参数,从静态的角度探讨了该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电性横向变化特征,进而评估了该区的潜在震源区。研究发现,该区深部介质电性的物质特征有:1.部分地带呈现出剧烈的电性横向变化,2.具有极为发育的特殊增厚的壳内高导层地段,3具有高、低热流的过渡边缘地带,4.具有与活动大断裂相交汇的隐伏断裂构造的局部地段。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数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具有上述特征的地带中,该地带将可能是祁连山中段的强震-大震潜在震源危险区。这四种电性特征将是潜在震源区的判别标志。
- 张云琳刘晓玲安海静司玉兰蒋梅张五四
- 关键词:大地电磁测深潜在震源区电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