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红梅
- 作品数:23 被引量:155H指数:7
- 供职机构:宁波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城市垃圾处理场挥发性有机硫的监测方法研究
- 本文采用预浓缩系统与GC/MS联用,建立了城市垃圾处理场挥发性有机硫的分析方法,该法用苏玛罐采集空气样品在预浓缩系统中经液氮于-160℃冷冻浓缩后,进入GC/MS进行分析。甲硫醇、乙硫醇、甲硫醚、乙硫醚、二甲二硫的最低检...
- 徐能斌朱丽波应红梅
- 关键词:垃圾处理场预浓缩系统气质联用监测方法
- 城市垃圾处理场挥发性有机硫的监测方法研究
- 城市垃圾处理场恶臭污染是周边居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其主要污染物为硫化氢、挥发性有机硫、氨气和三甲胺等,其中挥发性有机硫由于嗅阈值很低,活性高,易氧化,是目前恶臭污染物监测难点之一。我国的挥发性有机硫监测的国标方法是采用低温...
- 徐能斌朱丽波应红梅
- 关键词:垃圾处理场有机硫预浓缩系统挥发性监测方法
- 文献传递
- 便携式气相色谱顶空法现场测定水体中的苯系物被引量:13
- 2003年
- 用便携式GC在现场对水体中苯系物进行定性、定量,为妥善解决环境污染事故提供技术依据。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范围广,对水中苯系物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苯1.0μg/L、甲苯1.0μg/L、二甲苯1.0μg/L各组分变异系数均在4.5%~5.8%,方法精密度较好。该方法可用于应急事故中水道和河网水质申苯系物进行定量。
- 许红梅俞杰朱丽波应红梅徐能斌
- 关键词:水体苯系物应急监测
- 一种用于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属于土壤采样装置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土壤采集的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发生挥发的的问题。本发明一种用于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装置包括外采样桶、内采样桶、取料组...
- 应红梅吴佳羽汪翔李琦刘飞范哲傅晓钦
- 宁波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29
- 2012年
- 基于近7年来的连续监测数据,对宁波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在宁波市环境空气中检测出94种VOCs,其主要成分是饱和烷烃、芳烃、烯烃、卤代烃、卤代芳烃、含氧有机物等,有37种属有毒有害物质,其中苯系物含量最高;宁波市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程度与国内外城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近年来的污染状况变化不大,没有明显恶化;空间分布特征显示一类保护区VOCs的排放以天然源为主,二类各功能区VOCs的排放由天然源和局部人为污染源共同形成,三类区以工业污染源排放为主;时间变化趋势显示VOCs在冬季和春季的平均浓度比其他季节高,VOCs的日变化基本呈现2个主浓度峰值特征,跟城市交通流量变化具有很好相关性。
- 朱丽波徐能斌应红梅钱飞中徐梦侠赵倩杨炳建
- 关键词:环境空气VOCS污染状况
- 杭州G20峰会期间宁波市辐射安全保障工作经验及建议被引量:2
- 2018年
- 本文介绍杭州2016年G20峰会期间,宁波地区辐射安全保障工作和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情况。监督结果表明:全市放射源、射线装置、输变电设施等处于有效监管下,与往年相比全市辐射环境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同时,从监督性监测、现场检查、工作思路、核安全文化、应急能力等方面对进一步加强监管提出建议。
- 唐桢徐政强伍建华叶海峰胡财平应红梅张倩徐天啸林绮纯吴济今
- 关键词:G20峰会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放射源
- 水体中酚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 2012年
- 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建立了水体中9种酚类化合物同时测定的多个监测分析方法,包括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法、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液液萃取-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法、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表明各个分析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方法检出限在0.03~2.5μg/L之间,能满足相关环境工作的需要。经方法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推荐选择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用于应急水样的快速测定、固相萃取-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用于地表水等清洁水样的测定、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法用于工业废水等污染水样的测定。
- 朱丽波徐能斌张颖应红梅许秀艳钱飞中
- 关键词:水体酚类化合物分析方法
- 宁波市PM_(2.5)中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二次有机碳估算被引量:32
- 2015年
- 为了研究PM2.5中碳质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4个季度典型时段在宁波市5个采样点采集环境大气中的PM2.5,分析了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并估算二次有机碳(SOC)对OC的贡献.结果表明:1宁波市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51.6μg·m-3,其中OC和EC的比例分别为17%和6%.反向轨迹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内陆地区的区域传输可能是冬季和春季PM2.5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2OC/EC比值和OC与EC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有大量SOC生成,而冬季则可能受华北地区燃煤供暖的显著影响.3用EC示踪法对宁波市的SOC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宁波冬季和春季受到区域传输的显著影响,污染源较不稳定,不宜使用该估算方法.夏季和秋季的SOC质量浓度分别为2.5μg·m-3和2.3μg·m-3,占OC的42%和28%.
- 杜博涵黄晓锋何凌燕胡敏王川任宇超应红梅周军汪伟峰许丹丹
- 关键词:PM2.5有机碳元素碳
- 一种采样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样装置,属于土壤采样装置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土壤采集的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发生挥发的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采样装置包括外采样桶、内采样桶、取料组件以及推料组件。其中,通过该采样装置,不仅能实现采样...
- 应红梅吴佳羽汪翔李琦刘飞范哲傅晓钦
- 文献传递
- 2013年1月宁波市PM2.5污染的形成过程与传输规律被引量:20
- 2015年
- 为了深入认识宁波市冬季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2013年1月宁波市的PM2.5污染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宁波市PM2.5的重点污染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北部地区及东部沿海,除了受到局地污染源排放的影响外,对比非污染的情况,大气输入和气溶胶生成作用的增强是引起PM2.5污染的主导因素,其中水平传输过程对PM2.5浓度升高的贡献最为突出.气溶胶过程的贡献在近地面(0-80 m)最显著,随着高度升高而逐渐减弱.硝酸盐在局地二次生产的细颗粒物中占主要份额(-70%).对于硫酸盐,局地二次生成所占的比例很低,主要来自宁波局地排放和宁波以外地区的大气传输(贡献比例分别为44%和40%).宁波市的PM2.5污染主要受到来自北向沿岸气团(占比54%)、西北向大陆气团(占比21%)和西向局地气团(占比25%)的传输影响.在西北方向短距离区域传输的作用下PM2.5浓度最高;在我国中东部大范围灰霾天气的影响下,西北向和北向的长距离传输作用也会导致宁波地区的PM2.5污染.
- 郑丹楠王雪松周军应红梅吴梁胡杰
- 关键词: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