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晓青
- 作品数:33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动态语境中语用模糊的运用被引量:3
- 2005年
- 语境呈动态性和可变性,人的认识过程存在差异性,言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交际双方在意图和意义之间映射的互动过程。本文主要从认知交际的角度讨论动态语境中语用模糊的运用。
- 席晓青
- 关键词:动态语境
- 语篇分析评估循环模式下的视角切面
- 2011年
- 视角作为构建语篇的一种意义资源,涉及叙述者的定位、聚焦、心理、观念等,是理解语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更高层面制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文中在语篇分析评估循环模式下,讨论视角选择、视角表现、话题与视角;探寻语篇视角中的时间切面、空间切面、心理切面和观念切面如何在语气和情态上得到体现,实现对言语资源的更合理的理解和评价。视角切面研究有助于挖掘视角在语篇人际意义方面的贡献,从而为语篇整体意义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 席晓青
- 关键词:语篇分析
- 多模态视角下美国征兵广告的互动意义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功能语法,对40张二战时期美国为征召士兵所做的各种招贴广告和宣传画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广告中的互动意义构建。研究发现:在征兵广告中视觉感知被赋予了超乎文字之上的感性特权。在感官符号的冲击下,图像的表意功能被最大化。以此进一步证明,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和语言符号一样具有功能性,也是意义的源泉。研究认为,视觉语法分析框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有效扩展人们对广告语篇的解读维度。
- 席晓青
-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视觉语法互动意义
- 演讲语篇中说话者的元语用意识与元语用选择
- 根据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选用美国HACC大学的美籍华裔心理学教授高永明的演讲为语料具体地分析演讲者在演讲语篇中所表现出的元语用意识与元语用选择。本文认为演讲者的元语用意识对于表达意图,突显主题,使演...
- 席晓青
- 关键词:元语用意识商讨性顺应性演讲
- 文献传递
- 二则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态度倾向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以Martin的评价系统(态度)为中心、Halliday的三大元功能为基础,通过对《中国日报》和《国际先驱报》2001年4月13日就中国释放美机组成员报道中的态度资源作具体分析,发现不同的报道者站在不同立场,得出不同的主观结论。这些主观结论在文章中以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新闻报道进行评价性阅读,提高对新闻的敏悟力和判断力。
- 席晓青
- 关键词:新闻话语评价性阅读
- 语言与实在:语用哲学思考被引量:2
- 2012年
- 语言体现思维,思维是内在的语言。一方面,人类思维的模仿能力和隐喻能力丰富了人类的语言表现力;另一方面,无论多么丰富的语言都没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思想,或表达出来的效果与思维不一致。文章主要从语用的模因思维、礼貌原则、隐喻方法和语言力方面探讨语言与实在,即语言在社会现象中的具体体现。不仅考察语词(或意义),还关注人们使用词所涉及的具体境况,以期通过对语词所在社会现象的讨论和思考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 席晓青
- 关键词:语用哲学语言力
- 话语游戏中的权力操纵——《红楼梦》对话赏析被引量:3
- 2011年
- 针对《红楼梦》中话语权力阐释,采用福柯的话语理论方法,分析了王熙凤与贾瑞之间、王熙凤与尤二姐之间的话语与权力的逻辑关系,结果揭示了话语游戏中权力者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一切手段的本质。验证了话语是可以控制的,通过对话语的灵活运用权力者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席晓青
- 关键词:话语权力游戏《红楼梦》赏析
- 从评价理论看“A Good Heart to Lean On”叙事手段
- 2010年
- 运用J.R.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对课文"A Good Heart to Lean On"的叙事手段进行分析。将整篇课文置于评价系统中,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方面具体地分析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迁在词汇方面的体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事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以此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
- 席晓青
- 关键词:介入级差叙事
- 汉语谚语的英译探析被引量:4
- 2005年
- 谚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对它的特点以及英语谚语的汉译研究较多,但对汉语谚语的英译探讨较少。因而应当分析谚语的结构特征和文化差异,提出汉语谚语的英译方法、原则和标准。
- 席晓青
- 关键词:汉语谚语翻译学文化差异结构特征
- 英语“圆周句”的评价功能——以《傲慢与偏见》中的一封信为例
- 2011年
- 本文以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一封信为语料,运用Martin等人创立的评价理论具体地分析语料中句型的使用对语篇整体意义的构建作用。经分析发现:语料中圆周句的大量使用,不仅加强了词汇的评价意义,更巧妙地突出了小说人物独有的个性,深化了主题内涵。通过分析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语篇的评价功能不仅体现在具有评价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上,句型的评价功能也同样为语篇的整体意义的构建作出贡献。
- 席晓青
- 关键词:圆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