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正录
- 作品数:43 被引量:530H指数:15
-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电针结合直肠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便秘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直肠功能训练治疗卒中后便秘(post-stroke constipation,PS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PSC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1例脱落)和对照组(29例,1例脱落)。对照组给予综合性、个体化的直肠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便秘临床症状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评分、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后的CC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且治疗组C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快速收缩、紧张收缩、耐力收缩阶段肌电值均显著升高(P<0.001),且治疗组上述阶段的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直肠功能训练治疗PSC,可改善患者排便频率及伴随症状,提高盆底快慢肌的肌力和慢肌的耐力,提升治疗效果。
- 曹星星尹正录黄灵慧王娜孟兆祥
- 关键词:卒中后便秘电针疗效观察俞募配穴
- 针刺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观察针刺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血清TNF-α、IL-1β和IL-6和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情况。方法:健康SD老年大鼠50只,按1∶3∶3∶3比例随机分配到A组(空白对照组),B组(单纯麻醉组),C组(麻醉手术组),D组(麻醉手术加针刺干预组)。A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B组予腹腔内注射芬太尼20 ug/kg+氟哌利多500 ug/kg;C组予腹腔内注射芬太尼20 ug/kg+氟哌利多500 ug/kg后。D组于麻醉前20 min,取百会、印堂和双侧内关穴行针刺,接G6805-2型电针仪连续刺激,20 min后进行手术操作,电针刺激持续至手术操作完毕。采用Y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的变化,对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6进行测试,TUNEL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免疫组化检测海马中神经细胞的凋亡及Bcl-2、Bax的表达。结果:D组老年大鼠Y迷宫逃避时间和逃避反应达标率均优于B、C组(均P<0.05),而其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其它各组(均P<0.05),Bcl-2/Bax比率高于其余组(均P<0.05)。结论:针刺干预会减少老年大鼠早期炎症介质的合成,抑制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凋亡,减轻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 尹正录孟兆祥林舜艳高巨沈文瑞
-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炎症介质海马
- 脑部电生理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脑卒中是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常导致患者躯体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社会参与受限。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评估大多采用较为主观的量表,缺乏定位及定性的检测方法,脑部电生理在脑功能检测方面应用广泛,能够客观反映脑功能区的脑电活动信号,辅以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疗效,完善治疗方案。
- 陈波孟兆祥王鑫尹正录王继兵张熙斌金星张敏杰
- 关键词:脑卒中脑功能电生理康复
- 体外冲击波联合深层摩擦按摩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深层摩擦按摩(DFM)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LE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共三组,每组22例。A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深层摩擦按摩手法;B组患者接受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C组患者接受单纯深层摩擦按摩手法治疗。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治疗后8周、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来评估患者肘关节疼痛程度和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综合疗效评价,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VAS、ME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VAS、MEP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MEPS评分改善均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优于B组的71.43%和C组的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深层摩擦按摩手法能更好的缓解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并改善肘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王建建尹正录田潇纯孟兆祥金星桑学涵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肱骨外上髁炎
-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_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_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17例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均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针灸、盆底肌锻炼、手法排尿、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药物治疗,评定患者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膀胱容量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患者每天平均排尿次数(10.79±5.47)次、膀胱容量(450.65±120.39)ml、残余尿量(70.89±30.23)ml和LUTs评分(15.63±7.48)分均优于治疗前的(18.64±3.76)次、(321.93±100.24)ml、(120.78±82.64)ml、(29.79±3.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能显著改善T_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 王继兵孟兆祥尹正录
- 关键词:巴氯酚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
- 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效果被引量:38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4月,6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悬吊组(n=20)和观察组(n=20),分别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悬吊训练、常规康复+悬吊训练+肌内效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Malle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C区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Mallet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GMFM-C区评分均提高(t〉2.074,P〈0.05),观察组效果最佳(F〉10.032,P〈0.001)。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降低(t=4.767,P〈0.001),且在三组中最低(F=4.262,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可更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
- 任素伟林春孟兆祥王继兵尹正录陈波
- 关键词:痉挛型偏瘫悬吊训练粗大运动
- 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腔内注射联合股四头肌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8年
-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主要病理改变是受累的关节软骨进行性破坏、软骨变性及软骨下骨质硬化等,其机制可能与机械诱导、细胞因子与不同的生物化学酶促反应异常、炎症、经历不同阶段和表型的基因表达有关。
- 尹正录孟兆祥王继兵陈波桑学涵徐池
-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关节腔
- 头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观察头针与减重步行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瘫患者6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0例)、B组(23例)和C组(23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减重步行训练,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疗法。3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及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GMFM中的D区评分分别为(25.38±4.85)分,(29.54±5.70)分,(32.37±6.58)分;E区评分分别为(55.35±11.64)分,(60.80±12.47)分,(65.74±13.50)分;ADL评分分别为(60.24±14.49)分,(68.25±13.74)分,(76.30±14.58)分,;3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B组、C组治疗后GMFM中的D区和E区评分均优于A组(P<0.05),C组治疗后的评分优于B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尹正录孟兆祥王继兵任素伟
- 关键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
- 232例经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 研究目的: 评价中药经肝动脉灌注栓塞与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中药灌注栓塞和TACE的毒副反应;探讨中医证型在介入术前和术后的证型变化;初步形成一套中药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
- 尹正录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
- 文献传递
- 集束化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 2017年
-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8例脊髓损伤后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泌尿系感染、残余尿量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感染及B超异常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集束化护理能显著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朱蓉蓉房金芳温凤銮尹正录
-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