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宫玉波

作品数:20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生态女性
  • 2篇生态女性主义
  • 2篇女性主义
  • 2篇主义视角
  • 2篇麦尔维尔
  • 2篇互文
  • 2篇互文性
  • 2篇互文性研究
  • 2篇《觉醒》
  • 1篇大自然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判断
  • 1篇底色
  • 1篇典籍英译
  • 1篇丁梅斯代尔
  • 1篇虚无
  • 1篇移民文化
  • 1篇意象
  • 1篇隐秘
  • 1篇隐士

机构

  • 18篇北京交通大学
  • 5篇国际关系学院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8篇宫玉波
  • 6篇郝运慧
  • 3篇柳青
  • 2篇马歆墨
  • 2篇吴中东
  • 1篇卢明玉
  • 1篇李倩
  • 1篇金勇林

传媒

  • 7篇东北师大学报...
  • 7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黑龙江教师发...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错失与错置:《洛丽塔》中的流亡意识与道德存在探究被引量:3
2016年
纳博科夫作品中的流亡意识表现在他对时间的感悟。作品中对于语辞的驾轻就熟的幻化表达将时间进行了"艺术再造",并由此来寻求心灵慰藉。与此同时,传统的道德观念在《洛丽塔》中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他的作品中,文学传承的思想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小说的真实与审美,由此展现了纳博科夫作品中跨越道德界限的艺术观。本文将从道德判断和流亡意识两方面为切入点来分析纳博科夫在时间阈限中的艺术创作。
吴中东宫玉波
关键词:流亡意识道德判断
萨特存在主义视域下的《骑马下海的人》探究被引量:2
2017年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风格的约翰·辛格贡献突出。他一生短暂,却在爱尔兰舞台及其文学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03年创作的《骑马下海的人》是一部独幕抒情悲剧。作品看似剧情简单,冲突较小,但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本文通过对该剧所折射世界的荒诞感、人生的虚无感、自由选择以及个体孤独的探讨,来印证该剧的创作在内源上与存在主义核心内涵的一致性,以期为该剧提供一个全新而深刻的探究视阈。
宫玉波李倩
关键词:荒诞虚无孤独
斯蒂芬·克莱恩诗歌主题研究
2021年
斯蒂芬·克莱恩作为美国20世纪最为知名的小说家,其作品蕴含着浓浓的自然主义风格。虽然其一生短暂,但却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作家。读者认识斯蒂芬·克莱恩多是因为其小说创作,但细细品味其诗歌可以发现,他的诗歌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基于此,立足于斯蒂芬·克莱恩的诗歌创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其诗歌创作的主题。
贾曼鑫宫玉波
关键词:斯蒂芬·克莱恩诗歌自然主义
国内麦尔维尔研究30年成就、问题与展望被引量:1
2015年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是"死后方生"的典型代表。麦尔维尔复兴运动在英美已有近百年历史,我国的麦尔维尔研究也走过了约30年的历程。梳理和总结国内30年的麦尔维尔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可以继续挖掘的空间,以期对国内麦尔维尔研究有所裨益。
郝运慧宫玉波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地之国》解读被引量:3
2012年
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被认为是近年来最出色的表现"9.11事件"后美国的作品之一,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后殖民主义特征才是其最引人瞩目之处。小说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叙了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男人在美国的境遇和友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从移民的美国梦想、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探索众多移民在西方文化中心论依旧盛行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获得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途径。
宫玉波柳青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他者身份建构文化认同
不伦之恋,无间地狱——探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路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通过不伦之恋&无间地狱这一文学叙事模式来探讨《红字》中罪与救赎这一主题,特别是牧师丁梅斯代尔艰难、痛苦的救赎历程,并探析造成他在救赎路上的延宕之因,即清教思想的体制化和牧师自身的智性化倾向。同时探讨霍桑在清教主义语境下对普遍的救赎之路做出的尝试。
宫玉波郝运慧
关键词:丁梅斯代尔救赎
尼采哲学视角下的亚哈船长解读被引量:1
2010年
对于麦尔维尔的悲剧史诗《白鲸》,中外学者对之的解读与论述可谓浩如烟海。小到人物分析、主题探索,大至文本的历史建构以及帝国话语等等。然而对于亚哈船长的评论多集中在批判其偏执、疯狂等悲剧性格弱点而导致的自身悲剧、全体船员的毁灭以及隐喻意义上的警示。本文作者认为,亚哈是典型的尼采式英雄,是尼采倡导的酒神精神的化身。亚哈的猎鲸与复仇之路充分体现了酒神精神的内核——倡扬非理性主义、肯定痛苦、彰显不屈的生命意志,从而践行"积极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宫玉波郝运慧
关键词:酒神精神
《觉醒》中艾德娜悲剧的巴尔塔萨式神学美学阐释被引量:1
2014年
生命本质的孤独感让艾德娜完成了自我超越之后依然难逃死亡。无疑,凯特·肖邦对艾德娜这一悲剧性抉择报以无限同情,然而她极力回避对艾德娜之死的道德怜悯,以直陈事实的勇气和坦诚迎接后世评说,而不是简单的做出品行训诫。从巴尔萨塔的神学美学视角解读凯特·肖邦的传世佳作《觉醒》中艾德娜备受争议的自杀行为,可见神学美学将真善美融合统一,共同呈现了生命摇摇欲坠的惊心动魄。对于生死命题的倾心关注,将生死与美学相勾连,构成了凯特·肖邦的唯美主义文学特色。
宫玉波马歆墨
关键词:神学美学
“承”与“弃”——“陶隐士”形象海外“译变”轨迹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在新时期中国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历史背景下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其译介的重要性越来越得以凸显。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作品的译介在19世纪晚期就已经在西方世界开始,但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其作品的译介才引起中国译者的关注。本文以四本在西方社会传播最为广泛的陶诗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原作,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来研究陶渊明“隐士”形象在西方社会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并以此为切入点寻找变化产生的原因。期望此研究能够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海外接受程度的一个有效例证。
谢紫薇宫玉波卢明玉
关键词:典籍英译
“适”与“不适”——《不适之地》中移民文化身份困境探析被引量:3
2014年
美国印裔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中的同名小说围绕祖孙三代的生活琐事,勾勒出南亚移民及在美国生长的后代的生存状态,凸显出第二代移民在处理根文化和居住地文化时所遭遇的身份认同困境。表象的同化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漂泊感,而深层的涵化又令人无法企及。于是,这个群体不停地在"适"与"不适"间追寻和重塑自我。
宫玉波柳青
关键词:文化身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