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晶
-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FN-γ对小鼠破骨细胞前体CXCR4表达的调节及意义
- 目的 体外实验研究小鼠IFN-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对RAW264.7细胞CXCR4表达的调节并观察小鼠IFN-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感染胶原诱导类风湿关节炎(CIA)动物模型的影响 方法 1.使用小鼠IFN-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
- 喻晶
- 关键词:RAW264.7骨矿密度
- 文献传递
- 2004年至2008年武汉地区骨密度检测结果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2004-2008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为武汉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武汉市武汉市江汉区初次行骨密度检测的体检者11559例(年龄为20~99岁,其中男6434例,女5125例),采用美国LUNARPIXI骨密度检测仪进行右侧足跟部骨密度检查,按不同检测年份、性别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各组的BMD值以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结果按各个检测年份分组,无论是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还是骨质疏松组,同一组的男性的BMD值均高于女性(P〈0.05)。2007年及2008年体检人群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均低于2004年(P〈0.05)。结论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症;2007年及2008年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病率较2004—2006年有所下降。
- 喻晶刘佩文余学锋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矿密度患病率
- 甲基莲心碱对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喻晶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3例临床分析
- 2006年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为起源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自主分泌儿茶酚胺而引起血压升高,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3%-1.9%。本文总结了本院1995—2005年10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为嗜铬细胞瘤63例,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学检查特点报告如下。
- 谢君辉申怡喻晶张木勋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氧化应激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氧化应激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IR)中的作用。方法 41例PCOS患者分为肥胖组17例和非肥胖组24例,另有20名健康女性纳入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使用稳态模型评价IR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空腹静脉取血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PON-1活性。结果 (1)PCOS非肥胖组和PCOS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HOMA-IR及HOMA-β均高于正常组(P<0.05),且PCOS肥胖组的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HOMA-IR均高于PCOS非肥胖组(P<0.05)。(2)PCOS非肥胖组和PCOS肥胖组的MDA、SOD及PON-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肥胖组的SOD显著低于PCOS非肥胖组(P<0.01),而MDA及PON-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在PCOS非肥胖组,SOD与PON-1正相关(r=0.417,P<0.05),SOD与IR负相关(r=-0.492,P<0.05)。结论 PCOS患者无论肥胖与否,均存在餐后血糖升高、PON-1活性降低、氧化应激、IR,且肥胖患者更为严重;PCOS患者的氧化应激与IR相关。
- 李昌林张木勋喻晶帅红霞刘永健桂书彦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对氧磷酯酶1
- 肾上腺疾病328例临床分析
- 2007年
- 目的 探讨肾上腺疾病的类型与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28例肾上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75例,库欣综合征71例,嗜铬细胞瘤66例,肾上腺髓质增生15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53例,不伴内分泌功能异常的肾上腺增生26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7例,肾上腺囊肿11例,肾上腺性征综合征3例,自发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1例。结论 肾上腺疾病患者大多数表现有高血压。因此,对于高血压疾病患者,应常规进行筛查,以便于早期发现肾上腺疾病,及时治疗。
- 申怡喻晶张木勋
- 关键词:肾上腺疾病高血压
- 骨代谢标志物和骨矿密度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被引量:15
- 2009年
- 骨骼作为机体的一种器官,同样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正常骨组织一直周而复始地进行骨重建,骨重建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这两个方面,骨形成和骨吸收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一定的动态平衡。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就会发生骨量减少,甚至骨质疏松。目前国际上确诊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是采用双能X线法测定骨密度。但这种骨骼形态学上的改变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察觉,虽然骨代谢标志物并不能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不过可以较快速、灵敏地显示骨吸收和重建状态,能够动态的反映体内骨重建的状况,对监测药物疗效、评价骨质量、预防骨质疏松、鉴别诊断代谢性骨病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喻晶余学锋
- 关键词:骨代谢标志物骨矿密度骨质疏松症
- 武汉地区11 559名受试者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不同年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武汉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LUNAR PIXI骨密度检测仪,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武汉市江汉区初次行骨密度检测的11559名体检者(年龄20~99岁,男6434名,女5125名)进行右侧足跟部骨密度检查,受试者按年龄、性别和骨量情况分组,计算各组受试者的BMD值以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结果骨量正常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80.5%降至80~岁组的31%。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正常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的男性明显减少,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36.5%、26.7%和15%,相应年龄组男性骨量正常的比例为55.6%、46.2%和38.2%。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从20~岁组的18.7%和0.8%升至80~岁组的40.3%和28.7%,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从50~岁起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从60~岁起明显增高。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的比例较同年龄组男性明显增加。在60~、70~和80~岁组女性骨量减少的比例是男性的1.26、1.16和1.39倍,骨质疏松者的比例为男性的2.48、1.92倍和1.36倍。在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中,男性与女性受试者BMD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均P<0.05)。结论骨量正常者比例在20~岁组最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比例在20~岁组最低,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骨密度均较同年龄组女性高,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
- 喻晶刘佩文王元英陶燕余学锋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矿密度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