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锋利

作品数:19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南京农业大学SRT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水稻
  • 4篇机插
  • 3篇栽培
  • 3篇粳稻
  • 3篇插秧
  • 2篇穴播
  • 2篇栽插
  • 2篇直播
  • 2篇生育
  • 2篇生育进程
  • 2篇小麦
  • 2篇秸秆
  • 2篇茎蘖
  • 2篇茎蘖动态
  • 2篇抗性
  • 2篇还田
  • 2篇机插秧
  • 1篇氮肥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机构

  • 17篇上海市嘉定区...
  • 6篇上海市农业技...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金山区...

作者

  • 19篇周锋利
  • 9篇张文芳
  • 8篇周秋兰
  • 7篇樊丽萍
  • 5篇沈卫平
  • 3篇于庆华
  • 2篇陈旭
  • 2篇吴书俊
  • 2篇李秀玲
  • 2篇王凯
  • 2篇张玉
  • 2篇闫影
  • 2篇曹黎明
  • 2篇张丽霞
  • 2篇张秋丽
  • 1篇蔡强
  • 1篇张大兵
  • 1篇张建中
  • 1篇黄海莺
  • 1篇费全凤

传媒

  • 8篇上海农业科技
  • 3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现代农业装备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机插秧不同栽插行株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解决目前水稻生产上常规稻品种机插秧穗数不足的问题,研究了25cm窄行距插秧机配套农艺技术对茎蘖动态、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以期探索常规稻品种适宜的栽插行株距。结果表明,在相同株距栽插条件下,窄行距(25cm)栽插基本上比对照行距(30cm)增产;在相同行距栽插条件下,适当增大株距虽有利于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但穗数不足也不能获得高产。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窄行距处理ZH-16(即行距25 cm、株距16 cm)的产量为最高。
张玉张文芳周锋利周秋兰诸光明
关键词:水稻窄行距株距
上海地区小麦机械条播适宜栽培因子筛选试验初报
2020年
为促进小麦机械条播技术在上海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以"扬麦11"为试验材料,在前茬作物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进行了上海地区小麦机械条播适宜栽培因子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播量、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基肥∶追肥)对小麦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的顺序,嘉定点为播期>播量>氮肥施用量>氮肥运筹(基肥∶追肥),金山点为播量>播期>氮肥施用量>氮肥运筹(基肥∶追肥)。综合两个试验点的数据,初步确定上海地区小麦机械条播的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1日,播量为16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270 kg/hm^2,基肥∶追肥为5∶5~6∶4。
张秋丽陈旭周锋利费全凤李秀玲
关键词:小麦机械条播栽培因子
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机条播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为给小麦机条播技术的推广及绿色、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扬麦11"为材料,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机条播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中,产量、有效穗数及千粒重均以施氮量为255kg/hm^2处理最高,每穗实粒数则以施氮量为300kg/hm^2处理最高;在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中,有效穗数、产量均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为60∶10∶30处理最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则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为40∶10∶50处理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和氮肥利用率,机条播小麦氮肥施用量宜为255kg/hm^2、氮肥运筹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60∶10∶30~50∶10∶40为宜。
张秋丽陈旭周锋利张文芳李秀玲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氮肥运筹氮肥利用率
植物激素调控水稻花器官发育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5年
水稻花器官具有外稃、内稃和浆片等单子叶植物特有的器官和形态结构,其正常发育不仅是水稻繁育后代的基础,还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因此,阐明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对于发育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几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茉莉素)在调控水稻花器官产生和形态建成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沈卫平蔡强周锋利张建中张大兵袁政
关键词:水稻花器官植物激素分子调控机制农业生产
栽培方式对粳稻南粳4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南粳46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对比试验,设置人工直播、机械穴播、机械插秧3种栽培方式,研究对水稻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及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天数表现为机械插秧>机械穴播>人工直播;产量表现为机械插秧>机械穴播>人工直播;在稻米品质方面,与机械穴播、人工直播相比,机械插秧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均有明显提高,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提高,垩白度降低,蒸煮食味品质中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下降。
张玉周锋利张文芳须奕骎樊丽萍
关键词:栽培方式机械插秧机械穴播人工直播
秸秆全量还田对嘉定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2013年
嘉定区2 0 1 0年开始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随着秸秆全量还田工作的推进,其对嘉定区粮食生产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为促进嘉定区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试验、组织调研和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初步掌握了秸秆全量还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
沈卫平陈卫亮周锋利张文芳樊丽萍于庆华
关键词:秸秆全量还田粮食生产
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以稻秸秆全量还田为处理,设不同播量,分别为135、150、165和187.5kg/hm^2;不还田为对照,播量为150kg/hm^2。处理和对照并设不同耕作方式即压板和浅耕灭茬播种,探索稻秸秆还田情况下嘉麦1号的最佳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无论是压板还是浅耕耕作方式,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的越冬期及返青期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长势均好于秸秆不还田对照。压板耕作方式下播量165kg/hm^2,嘉麦1号越冬期及返青期长势最好且产量最高;浅耕耕作方式在嘉麦1号生长前期即越冬期长势较慢,明显不如压板播式种植,但到了返青期,播量150、165kg/hm^2浅耕播种已经和播量165kg/hm^2压板播种情况下长势相当。2种耕作方式下,播量15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
张文芳周锋利周秋兰樊丽萍须奕骎诸光明朱敏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播量生育进程
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沪软1212’的选育及其品质特性被引量:5
2021年
为了培育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先以优质晚粳品种‘金丰’与优质早粳品种‘大华香粳’进行杂交,收获F1种子,并以其为母本,再与含有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及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的优良食味晚粳品种‘南粳46’为父本进行杂交,从F2世代开始利用与两个目标基因共分离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通过连续多世代的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品质鉴定最终育成了同时含有Stv-bi和Wxmq基因的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沪软1212’,并于2018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凭借突出的食味口感,2018年5月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张丽霞费剑华周锋利王凯胡泽军曹黎明闫影吴书俊
关键词:低直链淀粉含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食味品质
不同播栽方式对“花优14”茎蘖动态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索"花优14"在嘉定地区适宜的播栽方式,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2016年在嘉定区外冈镇望新村进行了"花优14"不同播期机穴播和机插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秧有效穗虽少于机穴播,但由于穗型较大,穗总粒数和实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重,"花优14"机插秧栽培产量最高,机穴播早播田块产量比晚播高。
张文芳周锋利樊丽萍周秋兰须奕骎诸光明朱敏
关键词:机插秧播期
长三角地区粳稻种质的稻瘟病抗性基因鉴定及其抗性评价被引量:5
2022年
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Pi9、Pib、Pi5、Pita、Pi2、Pikh、Pikm和Pigm对稻瘟病菌表现广谱抗性,这些基因已广泛应用于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粳稻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布及其抗性表现,利用上述8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52份粳稻种质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同时,利用江苏省2019年稻瘟病菌代表菌株2019-746、2019-587、2019-924、2019-16-3、2019-522和2019-863的孢子混合液对供试种质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种质中分布频率较高的抗稻瘟病基因是Pib和Pita,分别达到78.85%和50.00%,其余基因分布频率依次为38.46%(Pikh)、34.62%(Pi9)、23.08%(Pikm)、21.15%(Pi2)、5.77%(Pi5),供试种质都不携带基因Pigm。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携带抗病基因Pita、Pi5、Pi2和Pikm的种质表现抗病的比例高;Pita、Pi5、Pi2和Pikm可以作为今后改良粳稻稻瘟病抗性的主要基因。本研究结果为长三角地区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闫影王凯周锋利张丽霞胡泽军曹黎明吴书俊
关键词: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稻瘟病菌抗性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