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单克隆
  • 8篇克隆
  • 7篇单克隆抗体
  • 7篇胃癌
  • 7篇抗体
  • 6篇肿瘤
  • 6篇细胞
  • 5篇胃肿瘤
  • 4篇血清
  • 3篇LAK细胞
  • 2篇丝裂霉
  • 2篇丝裂霉素
  • 2篇丝裂霉素C
  • 2篇体外
  • 2篇肿瘤坏死因子
  • 2篇肿瘤坏死因子...
  • 2篇胃癌细胞
  • 2篇抗胃癌
  • 2篇抗胃癌作用
  • 2篇坏死因子

机构

  • 12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1...
  • 1篇西京医院

作者

  • 15篇吴觉平
  • 10篇牟震先
  • 10篇张学庸
  • 7篇樊代明
  • 3篇潘伯荣
  • 3篇胡家露
  • 3篇毕锋
  • 2篇戴林
  • 2篇田凤岐
  • 1篇高志清
  • 1篇苗继延
  • 1篇白云飞
  • 1篇吴开春
  • 1篇杨继震
  • 1篇许春海
  • 1篇窦科峰
  • 1篇张积仁
  • 1篇杜建军
  • 1篇陈希陶
  • 1篇任军

传媒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中国肿瘤生物...
  • 2篇单克隆抗体通...
  • 1篇胃肠病学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01
  • 3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 2篇198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毫州农村胃镜普查胃癌报告
2001年
如何在农村开展胃癌普查是一项重要课题.淮北是我国胃癌高发区之一.我们在亳州市开展胃镜普查胃癌结果如下. 对象和方法 对年龄在30岁以上的男、女人群进行门诊查体,填写普查登记表.并对部分受检查者进行尿吲哚及大便潜血检查.选择具有下述4项中之2项以上者进行胃镜检查:①胃病史1月以上;②有呕血或黑便史;③近期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状;④有癌肿家族史.本组共304例,男169例,女135例.胃镜检查结果见表1.
王凯吴觉平潘伯荣
关键词:胃癌胃镜农村
LAK细胞在单克隆抗体介导下的抗癌作用
1995年
目的:探讨增强LAK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新方法.方法:用健康人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加入白细胞介素2(IL-2)后诱导的LAK细胞为效应细胞,采用4-h ̄51Cr释放法检测了其对胃癌细胞KATOⅢ的杀伤作用及加入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Gb2后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单抗MGb2和LAK细胞产生的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可以明显增强LAK细胞的抗胃癌作用(约100%,P<0.01).此作用在单克隆抗体浓度为0.01mg/L时出现,2mg/L时达到高峰.制备LAK细胞时IL-2的浓度,不仅影响LAK活性,也影响着相应的ADCC效应.结论:利用单抗MGb2和LAK细胞产生的ADCC效应可以明显增强LAK细胞的抗胃癌作用.
毕锋张学庸牟震先吴觉平樊代明胡家露
关键词:胃肿瘤LAK细胞单克隆抗体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附202例分析)
1993年
胰腺癌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由于胰腺癌患者早期多无特异症状,确诊时多已属晚期,而失去了手术的时机。近年来本病的诊断方法有较大进展,为提高早期诊断率,现将我院202例手术诊断胰腺癌病例分析如下。一般资料:我院自1960~1987年共收治手术治疗的胰腺恶性肿瘤202例。
许春海孟冬梅吴觉平
关键词:手术诊断胰体尾癌胰尾胆道造影黄疽影像引导
缺血性肝炎
1994年
缺血性肝炎(Ischenic Hepatitis以下简称lH),是以小叶中央肝细胞坏死为病理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早在50年代初期的文献中就有该征的报道。1960年Killip和Payne~[1]首次描述了这一临床综合征的特点为:黄疸、血清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后来临床有大量的病例报道,如休克肝,急性左心衰肝及急性肝梗塞均指该征。近年来有人~[2]提出称缺血性肝炎更为合适。本征在临床中并非罕见,且常易漏诊或误诊,为提高对该征的认识,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作一概述。1病因及发病机理 引起IH的病因很多,急性及慢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原因~[3]。右心衰竭主要引起肝充血也可引起肝功能异常,但很少导致肝细胞的坏死。而左心衰竭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及急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左心衰竭常引起严重的肝缺血及肝循环衰竭,导致肝细胞坏死。休克及低血压是IH的另一病因,大出血、创伤、中暑、烧伤及严重感染败血症均可引起lH~[2,3]。
刘谦民吴觉平
关键词:缺血性肝炎肝细胞坏死左心衰竭急性左心衰右心衰竭血清转氨酶
CD_3单克隆抗体活化的杀伤细胞对人胃癌细胞株MNK_(45)体外杀伤及裸鼠体被引量:17
1994年
用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抗CD3单克隆抗体和基因重组的人IL-2,共同培养制备CD3AK细胞(CD3McAbActivatedKillerCells),PBMC与rIL-2共同培养制备LAK细胞,用单纯PBMC作为对照细胞。对这三种细胞的增殖及在体外和裸鼠体内的抗人胃癌细胞株MNK45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体外试验结果表明,CD3AK对MNK45有明显杀伤作用,而LAK细胞杀伤率较低,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用的MTT法和台盼蓝活细胞计数法测定这三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数量的增加,表明CD3AK的增殖能力和扩增数量均明显高于LAK细胞(P<0.01)。裸鼠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及LAK组全部长出瘤结节,而CD3AK组无一例长出皮下结节,且生存期明显长于前者。
白云飞张学庸牟震先吴觉平
关键词:胃肿瘤杀伤细胞
肝硬化患者血清锌、铜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1989年
作者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65例肝硬化患者与16例正常人血清锌、铜,血清锌分别为11.77±13.96与14.09±1.15μmol/L(P<0.01),铜分别为15.68±4.54与19.55±2.36μmol/L(P>0.05),铜/锌比值分别为1.45±0.68与1.36±0.21(P<0.01)。51例失代偿期与14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锌分别为11.20±3.96与13.82±3.26μmol/L(P<0.05)。29例HBsAg^+与13例HBsAg^-患者者血清锌分别为10.88±3.79与14.10±4.79μmol/L(P<0.02)。7例肝昏迷患者血清锌为10.15±2.33μmol/L,与14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差异显著(P<0.02),并发现随着血清白蛋白的下降,血清锌有下降的趋势。
洪东海潘伯荣苗继延吴觉平何建军杜建军任军
关键词:肝硬化肝昏迷血清白蛋白HBSAG
胰腺巨大粘液性囊腺癌切除一例
1989年
胰腺粘液性囊腺癌为少见的胰腺恶性肿瘤,国内仅有个别报道。我们切除1例胰腺巨大粘液性囊腺癌,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女性,55岁。因左上腹针刺样疼痛1年、上腹包块3月曾于1984年5月入院行手术探查,因肿瘤巨大,与毗邻关系不清,未能切除。活检报告为胰腺低分化腺癌。术后3年肿瘤增大。
杨继震高志清窦科峰潘伯荣吴觉平晏培松
关键词:胰腺癌囊腺癌胰腺切除术
单克隆抗体MGb2和LAK细胞的协同抗胃癌作用被引量:4
1996年
在LAK细胞对胃癌细胞KATOⅢ的杀伤过程中,加入单克隆抗体MGb2能产生明显协同作用。推测此作用的原理是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此作用随着制备LAK细胞时白细胞介素2(IL-2)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与LAK活性呈平行关系;制备LAK细胞时,IL-2的诱导时间既影响LAK活性,也影响相应的ADCC作用。
毕锋张学庸牟震先吴觉平樊代明吴开春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MGB2LAK细胞胃癌
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α与丝裂霉素C在体外的协同细胞毒作用被引量:1
1996年
为了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α(IFNα)对丝裂霉素C(MMC)体外杀伤胃癌细胞的影响,利用MTT法检测其对胃癌细胞系和原代胃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TNFα和/或IFNα(各0~5000U/ml)只对10例细胞中的1例有杀伤力,并与剂量有关,且二者共同作用时杀伤力更强。在3例细胞的观察中,发现TNFα(30U/ml)或IFNα(100U/ml)能分别提高MMC对2例细胞的杀伤力。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应用时,可提高MMC对全部10例细胞的杀伤力。经统计学处理,发现TNFα与IFNα、TNFα和/或IFNα与MMC之间有协同作用,结果显示,TNFα和IFNα能协同提高MMC体外细胞毒作用,联合应用可能给临床肿瘤治疗带来益处。
田凤岐张学庸樊代明牟震先吴觉平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Α丝裂霉素C体外胃癌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α对丝裂霉素C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
1995年
丝裂霉素C(MMC)是目前常用的肿瘤化疗药物。但肿瘤细胞会对它产生耐药现象,加大使用剂量又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从而影响了MMC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发现多种细胞因子能够影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药物的细胞毒作用。为了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x)和干扰素α(IFNx)对MMC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
田凤岐张学庸牟震先吴觉平
关键词:细胞毒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Α丝裂霉素CMMC药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