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焕
-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VIM-DWI评估阿霉素诱导大鼠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的肾损害进程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多b值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DWI评估阿霉素(ADR)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肾小球硬化进程的可行性。方法:15只健康雄性SD大鼠在注射ADR前及注射后2、4、6及8w时分别行多b值DWI检查。利用单指数和双指数模型获得多个扩散相关参数图,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流体分数(f)、假性扩散系数(D*)和纯组织扩散系数(D)。在各扩散参数图像上选择双侧肾门层面分别于肾皮质(CO)、外髓外带(OM)和外髓内带(IM)勾画感兴趣区进行参数值的测量。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3只大鼠于处死后取出双肾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注射ADR后,CO和OM的ADC值在2w时较注药前增加,分别为(6.87±1.30)×10^(-4)和(6.60±1.80)×10^(-4) mm^2/s,随后均呈现下降趋势。CO、OM及IM的f值均呈连续下降趋势,与注药前(0.56±0.08)比较,CO的f值在6w时(0.46±0.14)无显著变化(P>0.05),而在8w时(0.38±0.11)明显降低(P<0.05)。CO和OM的D*值于6w时(8.10±2.46,9.90±4.06)显著升高(P<0.05),而在8w时[(12.87±3.52)×10^(-2)和(13.16±3.86)×10^(-2) mm^2/s]与其它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分带的D值整体呈现先降低然后稍升高的趋势,但变化均较为平稳;CO的D值仅在8w时[(4.16±2.34)×10^(-4) mm^2/s]与正常[(2.65±1.30)×10^(-4) mm^2/s]及2w时[(2.75±0.93)×10^(-4) mm^2/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实验大鼠的肾脏随时间推移逐步出现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表现。结论:IVIM-DWI可反映局灶性肾小球硬化时肾实质内微灌注下降和间质纤维化改变。
- 王金璇吴焕焕孙浩然
- 关键词:阿霉素肾小球硬化表观扩散系数
- 扩散加权成像单指数和双指数模型评估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扩散及微灌注变化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单指数和双指数模型评估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后肾脏扩散改变及微灌注改变的能力,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梗阻性肾病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21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7组,除对照组外,其余6组大鼠结扎左侧输尿管建立UUO模型。对照组与UUO大鼠分别于术前及UUO后6 h、12 h、1 d、2 d、3 d、7 d行双肾多b值DWI检查获得ADC图,b值取0、20、40、60、80、100、140、180、240、300、500、1000、1500 s/mm2,并利用双指数模型计算灌注分数f图及纯扩散系数D图,分析UUO后不同时间点患肾、健肾及对照组间肾皮、髓质ADC值、f值和D值的变化。结果 UUO后各时间点患肾皮、髓质ADC值均显著低于健肾(t=-9.809^-3.666、-8.703^-5.843,P<0.01),UUO后3 d患肾皮质ADC值低于对照组(t=2.236,P<0.05);UUO后6 h、12 h、1 d、3d健肾皮、髓质ADC值均高于对照组(t=-10.030^-2.724,P<0.05)。患肾皮质f值均低于对照组及健肾(t=2.553~7.984、-6.418^-2.519,P<0.05);患肾髓质f值均低于健肾(t=-6.245^-3.408,P<0.01),但患肾髓质f值仅UUO后12 h和7 d低于对照组(t=2.264、2.453,P<0.05)。UUO后6 h、12 h、1 d、2 d、7 d患肾皮质D值均高于对照组(t=-7.638^-3.007,P<0.05),髓质D值UUO后2 d开始持续高于对照组及健肾(t=-4.069^-3.040、2.799~3.079,P<0.05),但健肾髓质D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健肾皮质D值仅UUO后1 d、3 d、7 d高于对照组(t=-2.898、-2.462、-2.628,P<0.05)。结论双指数模型较单指数模型更好地评估梗阻性肾病肾实质扩散的改变,并可以反映肾皮质的微灌注变化。
- 贾慧茹张翼刘乐吴焕焕韩伟高玮孙浩然
- 关键词:输尿管梗阻扩散加权成像灌注
- 胆囊异物取出一例
- 2020年
- 患者男性,67岁,主诉"右上腹痛并进行性加重1 d"急症收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腹部CT示:胆囊增大壁厚,周围脂肪密度高,内可见多发结石影,未见异物影,胆囊三角结构模糊,胆总管扩张,内可见多发结石影,结石最大直径约1 cm,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处。患者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管取石,留置内镜鼻胆管引流管引流胆汁。术后2 d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将胆囊由胆囊床分离的过程中发现细管状异物连接胆囊和胆囊床。遂行中转开腹探查,发现胆囊异物为1根4 cm的牙签样物体,大部分位于胆囊内,尖端由胆囊床刺入肝Ⅴ段,深约1 cm。取出异物。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7 d出院。
- 孙龙昊陈岩吴焕焕刘毓键杨志强梁晓宇
-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扩张开腹探查胆囊床内镜鼻胆管引流
-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评估MRI平扫量化参数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患者的MRI平扫数据,其中嗜酸细胞瘤18例,嫌色细胞癌24例。由两名医生采用盲法测量肿瘤实性成分的T1WI及T2WI标准化信号值(SSI)、表观弥散系数(ADC)。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测量的可靠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参数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来衡量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两名医师的测量具有极高的可靠性(ICC:0.805~0.911)。嫌色细胞癌的平均ADC值低于嗜酸细胞瘤[(1.07±0.20)×10^(-3) mm^(2)/s vs.(1.48±0.17)×10^(-3) mm^(2)/s;P<0.001],T2WI-SSI高于嗜酸细胞瘤[(1.72±0.22)vs.(1.32±0.26);P<0.001],T1WI-SSI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0.89±0.15)vs.(0.80±0.12);P=0.35]。ROC分析显示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T2WI-SSI(0.942 vs.0.859)。结论:ADC值与T2WI标准化信号强度对于鉴别肾嗜酸细胞瘤和嫌色细胞癌均有帮助,但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刘广宇吴焕焕白人驹
- 关键词:嗜酸细胞瘤嫌色细胞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MRI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肾损害可行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肾脏血氧水平依赖(BOLD)MRI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经临床化验诊断的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肾损害患者17例和10名健康志愿者。17例患者行动态核素肾图检查,分为肾功能损伤1级(7例)和肾功能损伤2级(10例)。所有受试者均行腹部BOLD检查,测量计算皮质T2*弛豫率(R2^*)、髓质R2^*和肾髓质与皮质R2^*比值(R2^*髓/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慢性肝炎组(肾功能损伤1、2级)的皮、髓质R2^*值及R2^*髓/皮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皮、髓质R2^*值及R2^*髓/皮诊断慢性肝炎患者肾脏损害的效能。结果对照组、肾功能损伤1级组、肾功能损伤2级组患者的皮质R2^*值分别为(16.87±0.74)、(17.88±0.73)、(20.29±2.87)/s,髓质R2^*值分别为(28.07±1.03)、(31.14±2.49)、(32.81±3.28)/s,R2^*髓/皮分别为1.67±0.09、1.75±0.16和1.63±0.1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779、19.170和3.439,P均〈0.05),且慢性乙肝患者的皮、髓质R2^*值均高于对照组,肾功能损伤2级患者的皮质R2^*值高于1级患者(P均〈0.05)。肾皮质R2^*值、髓质R2^*值及R2^*髓/皮诊断慢性肝炎患者早期肾损伤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903、0.949和0.526。结论肾脏BOLD MRI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肾损害具有可行性和较大价值,肾皮质R2^*对早期肾损害较髓质R2^*敏感。
- 王翔贾慧茹吴焕焕张蕊孙浩然
- 关键词:肾机能不全
- 肝细胞癌瘤内出血1例及文献复习
- 2016年
- 目的根据肝细胞癌瘤内出血的CT表现,复习肝脏肿块自发出血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低分化肝细胞癌合并瘤内出血病人的CT表现并检索和复习肝脏肿块内自发出血的影像诊断文献报道。结果腹部B超检查肝右叶可见中强回声区,边界清晰,其内部回声不均并见少量液化区。CT平扫可见肝实质混杂密度肿块,肿块内见片状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肿块边缘见不规则软组织成分;增强检查显示肿块边缘软组织密度于肝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相对于肝实质强化程度降低,高密度和低密度区无强化。手术病理学检查为低分化肝细胞癌合并瘤内出血。结论肝脏肿块内自发出血少见,全面观察肿块,识别肿块内的软组织成分是鉴别诊断关键。
- 吴焕焕孙浩然
- 关键词:肝脏肝细胞癌出血
- 动态增强MRI肾图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肾损害的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DCE)MRI测量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性早期肾损害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准确性。方法:21例慢性持续性HBV肝炎纳入本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DCE-MRI检查、核素肾图检查和生化检查,获得GFRMRI、GFRSPECT和临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GFRSPECT为金标准,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评价GFRMRI、eGFR和GFRSPECT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eGFR与GFRSPE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15,P=0.00),GFRMRI与GFRSPE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2,P=0.08)。GFRMRI与GFRSPECT之间(r=0.83,P<0.001)较eGFR与GFRSPECT(r=0.57,P=0.01)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在Bland-Altman分析中,GFRMR与GFRSPECT结果的差值(5.4±13.3)mL/min较eGFR与GFRSPECT的差值(22.0±21.9)mL/min小,提示GFRMR与GFRSPECT一致性更高。结论:作为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肾损害的重要指标,DCE-MRI获得的GFR结果较eGFR具有更好的准确性。
- 张蕊吴焕焕董峰张富海王翔孙浩然
- 关键词:肾功能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
- 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钼靶影像及文献复习
- 曹阳吴焕焕王晓萌刘怀贵赵芳石
- 肾功能不全动物模型的CT灌注成像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猪单侧肾动脉狭窄(RAS)和输尿管不全梗阻(UPO)模型的CT灌注成像特征,评估灌注参数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用24只中华实验猪并随机分为RAS组、UPO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通过手术建立猪左侧RAS及左侧UPO模型,并行双肾区容积螺旋穿梭CT灌注成像及^(99)T^(cm)-DTPA动态核素显像。描绘全肾皮质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及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评价肾皮质灌注参数与^(99)T^(cm)-DTPA动态核素肾图获得的GFR的相关性。结果RAS组及UPO组患侧肾皮质时间-密度曲线开始上升的时间明显延迟且上升段平缓,波峰延迟且明显低于健侧。RAS组BF明显低于健侧,MTT较健侧明显延长(t=3.594、−3.613,P=0.011);与对照组比较,MTT明显延长(P=0.033)。UPO组BF明显低于健侧,MTT较健侧明显延长(t=10.244、−4.808,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患侧肾BF及BV明显下降,MTT明显延长(P均<0.05)。双侧、患侧肾皮质BF、MTT与GFR呈线性相关(r=0.709、0.889、−0.579、−0.701,P均<0.05),而BV、PS与GFR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肾脏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估肾脏皮质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的变化,肾皮质灌注参数中BF和MTT与GFR呈线性相关。
- 赵丰年王亮吴焕焕孙浩然
- 关键词:肾动脉狭窄
- 利用扩散加权成像评估MitoQ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评估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 Q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保护作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暂时夹闭大鼠左侧肾动脉45 min以建立IRI模型。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Mito Q组(5只,IRI+Mito Q)和对照组(5只,IRI+生理盐水)。在术前(第0天)和术后不同时间(第2、5、7和14天)对大鼠进行DWI扫描,并测量双侧肾外髓外带(the outer stripe of the outer medulla,OSOM)的ADC值。最后一次MRI检查结束后对肾脏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进行评分。采用最小显著差法比较不同时间点组间及组内ADC值的差异。借助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大鼠双肾ADC值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大鼠右肾ADC值无明显差异,在术后各时间点,每组大鼠左肾OSOM的ADC值均低于右肾(P<0.01),对照组左肾ADC值于各时间点均低于Mito Q组。第2天Mito Q组和对照组左肾分别为(3.66±0.29)×10-4 mm2/s、(3.09±0.39)×10-4 mm2/s,P<0.05;第5天Mito Q组和对照组左肾分别为(3.75±0.32)×10-4 mm2/s、(2.95±0.79)×10-4 mm2/s,P<0.05;第7天Mito Q组和对照组左肾分别为(3.77±0.42)×10-4 mm2/s、(2.98±0.49)×10-4 mm2/s,P<0.05;第14天Mito Q组和对照组左肾分别为(3.93±0.23)×10-4 mm2/s、(3.05±0.20)×10-4 mm2/s,P<0.05。肾脏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肾损伤最严重的区域发生在对照组IRI肾脏OSOM,其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高于Mito Q组IRI肾脏(P<0.01)。结论肾脏扩散加权成像可无创评价Mito Q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刘晓鸽吴焕焕张蕊孙浩然
- 关键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弥散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