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峰

作品数:5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发酵
  • 2篇蛋白
  • 2篇毒性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油
  • 2篇总蛋白
  • 2篇巴豆
  • 1篇毒性效应
  • 1篇一步合成
  • 1篇抑瘤
  • 1篇抑瘤作用
  • 1篇英文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质谱
  • 1篇质谱联用
  • 1篇色谱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质...

机构

  • 5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潘扬
  • 5篇吴晓峰
  • 3篇蒋亚平
  • 2篇张弦
  • 2篇刘春美
  • 2篇涂霞
  • 1篇刘学湘
  • 1篇潘稚云
  • 1篇蒋亚萍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Chines...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年份

  • 4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分析青木香及其发酵品中马兜铃酸类成分(英文)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高分辨质谱法(HPLC-ESI-TOF-MS),鉴定青木香及其灵芝菌发酵品中马兜铃酸类成分。方法:采用Hanbon Phecda C18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A)和0.2%醋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25min(15%→30%A),25-45min(30%→50%A),45-55min(50%→60%A),55-75min(60%→80%A)75-80min(80%→15%A),流速:1.0mL·mL-1。利用样品的色谱保留时间及质谱数据进行分离和分析,对其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结构进行了鉴定。结果:7种马兜铃酸类成分分别被鉴定为马兜铃酸I(6)、马兜铃酸II(4)、马兜铃酸III(5)、马兜铃酸Ia或IIIa(1)、马兜铃酸IVa、Va、VIIa或VIIIa(3)、马兜铃酸IV或VII(7)和马兜铃酸VIa(2)。与青木香原药材相比,发酵品中这7种马兜铃酸类成分峰面积均有所下降,其中化合物1、2、4-7的下降率分别为93.5%、87.2%、94.1%、42.2%、86.2%和69.5%;而化合物3未能检出。与此同时,发酵品在色谱保留时间0-20min的范围内,明显出现了大量新的色谱峰(可能为马兜铃酸类成分经发酵转化后产生的极性物质)。结论:本方法对青木香及其发酵品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指认有很大帮助,提示青木香通过灵芝菌发酵,可大大降低其中导致肾毒性问题的马兜铃酸类成分的含量。
刘学湘吴晓峰潘扬蒋亚平
关键词:青木香固体发酵灵芝菌马兜铃酸
马钱子碱氮氧化物一步合成工艺优化及其抑瘤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索一步合成马钱子碱氮氧化物(BNO)的工艺条件,并观察其体外抑瘤作用。方法以马钱子碱和双氧水(H2O2)为原料,采用氮氧化法一步合成BNO,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溶剂(无水乙醇)体积对反应产率和目标产物纯度的影响,通过净产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获取优化的工艺条件;通过绘制反应速率曲线和寻找化学平衡点来判定反应时间;并采用体外培养方法考察BNO对人鼻咽癌KB、胃癌BGC-803、肝癌SMMC-7721等肿瘤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合成最佳反应条件为:马钱子碱(g)与H2O2(mL)配比0.60∶0.75;反应温度50℃;乙醇体积60mL;反应时间220min。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BNO的产率达112.9%,HPLC面积归一化纯度为98.3%。孵育48h后,BNO对人鼻咽癌KB和胃癌BGC-803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5μmol/L、22.5μmol/L;经形态学分析尚显示BNO对这二株瘤细胞可产生一定的损伤。结论优化工艺条件后一步合成BNO产率高,产物的纯度好,且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张弦吴晓峰涂霞潘扬
关键词:一步合成化学反应速率正交设计抑瘤
中药巴豆经炮制与发酵后毒性效应的比较被引量:35
2011年
通过观察巴豆的生种仁、灭菌种仁、生全果实、灭菌全果实及其巴豆壳、巴豆霜、巴豆灵芝菌和白僵菌发酵品(以下分别被称为"灵巴菌质"和"白巴菌质")的急性毒性及致炎、溶血作用,比较传统炮制法与固体发酵法对中药巴豆毒性效应的影响。小鼠一次或一日多次灌胃给药后,半数致死剂量(LD50)按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灵巴菌质1.541 g/kg,白巴菌质1.495 g/kg,灭菌全果实0.894 g/kg,巴豆霜0.787 g/kg,灭菌种仁0.728 g/kg,生全果实0.38 g/kg,生种仁0.308 g/kg;巴豆壳属于低毒,8 h内二次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12.5 g/kg。将醚提取物外涂于小鼠耳壳上,生种仁、灭菌种仁、生全果实、灭菌全果实、巴豆霜具有明显的致小鼠耳壳肿胀(炎症)作用;而巴豆壳、灵巴菌质和白巴菌质没有此作用。将生理盐水提取物作用于2%红细胞混悬液,生种仁、生全果实具有明显的溶血作用,灭菌种仁、灭菌全果实、巴豆霜、巴豆壳、灵巴菌质和白巴菌质则没有此作用。以上结果提示:中药巴豆经炮制和发酵处理后均可使之毒性下降,但发酵品毒性更低。
潘扬吴晓峰涂霞蒋亚平
关键词:巴豆毒性
巴豆发酵品与生巴豆、巴豆霜中毒性成分的含量比较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解决炮制对巴豆减毒存在的缺陷问题。方法:采用重量分析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分别测定2种真菌(灵芝菌和白僵菌)的巴豆发酵品(分别被称为"灵巴菌质"和"白巴菌质")、生巴豆和巴豆霜中毒性成分脂肪油和总蛋白的含量;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所得4种样品的脂肪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巴豆经灵芝菌和白僵菌发酵后,其毒性成分脂肪油和总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且均低于巴豆霜;生巴豆、巴豆霜、灵巴菌质和白巴菌质的脂肪油中分别鉴定出39、24、36和42种成分。与生巴豆相比,2种发酵品脂肪油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产生了明显变化;且灵巴菌质和白巴菌质中各出现了5种新成分。结论:巴豆经发酵后毒性成分含量明显降低,其组成成分也发生较大变化。本试验可为发酵对巴豆的"去毒存效"奠定物质基础。
刘春美吴晓峰潘扬蒋亚平张弦
关键词:巴豆发酵总蛋白脂肪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发酵时间对灵巴菌质毒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考察发酵时间对灵巴菌质中毒性成分总蛋白含量和脂肪油及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灵巴菌质的制备工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发酵至第01、2、16、202、32、6、29、32天的灵巴菌质,采用经典的重量分析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分别测定其脂肪油和总蛋白的含量;所得脂肪油经甲酯化进一步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灵巴菌质中毒性成分脂肪油和总蛋白含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总蛋白在第12至32天、脂肪油在第23至32天分别下降到最低水平,并保持相对平稳状态。通过GC-MS分析,脂肪油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共分离和鉴定出42种成分,其中相对含量在1.0%以上的11种成分至发酵第32天时,有6种成分与发酵刚开始(第0天)时相比含量有所增加,有5种成分则有所减少,且至少产生了8种新物质。[结论]灵巴菌质的最佳发酵时间约为23至26 d。
吴晓峰刘春美潘扬蒋亚萍潘稚云
关键词:发酵时间脂肪油总蛋白GC-M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