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
- 作品数:47 被引量:655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的讨论
- 林伟刘飞冀文斌王清晨
- 文献传递
-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
- 陈科王镇远刘飞姜琳林伟王清晨
- 关键词:褶皱冲断带
- 文献传递
- 广西典型岩溶区农田土壤-作物系统Cd迁移富集影响因素被引量:20
- 2021年
- 为揭示岩溶区农田土壤-作物系统Cd迁移富集主要影响因素,选择广西典型岩溶区根系土-水稻籽实Cd含量及土壤pH值、有机质(OM)、氧化物含量和质地数据,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开展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和水稻籽实Cd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全国土壤背景基准值,研究区土壤中总氧化铁(TFe_(2)O_(3))、三氧化二铝(Al_(2)O_(3))和氧化锰(MnO)相对富集,平均含量分别为20.2%、19.0%和0.2%,且区内广泛发育Fe-Mn结核;而二氧化硅(SiO_(2))相对亏损,平均含量为41.0%,呈现出典型的"脱硅富铝铁"特征,表明研究区土壤经历了较强烈的风化淋溶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TFe_(2)O_(3)和MnO含量分别与土壤总Cd含量和残渣态Cd百分比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效态Cd含量、水稻籽实Cd含量和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CA分析结果也显示,土壤TFe_(2)O_(3)和MnO含量是影响土壤-作物系统Cd迁移富集的主要因素,而土壤pH值、OM和Al_(2)O_(3)含量等影响程度较小,SiO2含量和土壤质地间接地影响土壤-作物系统Cd的迁移富集.综合研究认为,土壤在交替氧化和还原条件下所形成的新生体Fe-Mn结核对Cd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固定作用,导致Cd在残渣态中相对富集,降低了土壤Cd的活动性,因此Fe-Mn结核是研究区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马宏宏彭敏郭飞刘飞郭飞刘飞刘飞周亚龙唐世琪李括张富贵
- 关键词:岩溶区CD生物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
- 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的讨论被引量:76
- 2013年
-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泛贝加尔-鄂霍次克带、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内陆带。这些伸展构造记录了大区域上的NW-SE方向伸展,构成了全球最大的陆壳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地壳深部的岩石沿拆离断层折返至地表,从而使中下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除华北东部带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伸展时段外,各个研究区所涉及的伸展穹隆及其相关的拆离断层所表现的伸展峰期时间均十分相近:位于130~126Ma之间。岩石圈根部的拆沉可能是这个巨型伸展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这个模型为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减薄的时限、机制、模式及深部动力学背景提供直接的构造证据。
- 林伟王军刘飞冀文斌王清晨
-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破坏变质核杂岩动力学机制
- 印支造山带:Song Chay构造带
- 2024年
- 印支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法国地质学家根据越南北部晚三叠世大规模角度不整合所提出。越南北部的Song Chay构造带作为印支造山带概念的提出地,记录了大量经典的印支造山相关的信息,是理解印支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本文在课题组对Song Chay地区十多年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厘定了Song Chay构造带的几何空间格架、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表明,Song Chay构造带从SW向NE依次可以划分成:新生代的大象山单元、代表缝合带的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单元,以及越南东北部褶皱冲断系统。其中蛇绿混杂岩单元和褶皱冲断系统中发育NE-SW向矿物拉伸线理,并具有顶部向NE方向的剪切变形特征,指示了Song Chay洋壳向SW的俯冲以及向NE的逆冲过程。精确的年代学工作表明,Song Chay蛇绿混杂岩中斜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356.4±2.9Ma,表明至少在早石炭世Song Chay洋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大洋地壳。褶皱冲断带内部的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了顶部向NE的剪切变形年龄在250~245Ma之间,表明为华南和印支板块碰撞时间。另外,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中碎屑锆石物源研究表明,Song Chay蛇绿混杂岩基质中碎屑锆石主要是来自于俯冲的华南板块,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印支板块,因此推测Song Chay洋可能为一个十分有限的小洋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研究表明,在Song Chay构造带内的“滇-琼缝合带”两侧构造特征可对比,并未因“滇琼洋”的闭合而造成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滇-琼缝合带”并不能代表一个大洋。根据我们及前人的构造学、岩石学、年代学工作,建立了一个初步的Song Chay洋从晚石炭世至中三叠世的构造演化模型:(1)310~270Ma,Song Chay洋开始向SW俯冲到印支板块之下,此时岩浆弧并不发育,蛇绿混杂岩物源主要为华南板块;(2)270~250Ma,Song Chay洋
- 林伟王印刘飞刘飞吴钦颖郭钊李金雁
- 关键词:印支运动碎屑锆石
- 博格达山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10
- 2012年
- 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对于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少有关注。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测和卫星照片解析,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识别出中生代以来博格达山北麓褶皱逆冲带内3期不同的构造变形:1)是由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所引起的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表现为一系列逆冲断层及相关的褶皱;2)是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博格达山遭受挤压变形,在山前形成宽缓的褶皱;3)是博格达三叠纪末—侏罗纪初的构造变形,可能对应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起,这期构造变形表现为博格达山北麓上二叠统的强烈褶皱变形。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多期次的特点,主要受亚洲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
- 陈科王镇远刘飞姜琳林伟王清晨
- 一种基于相关系数的自约束磁异常物性反演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关系数的自约束磁异常物性反演方法及系统,涉及地球物理数据反演解译领域,包括对实测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获得实测二维数据D;将地下空间剖分为均匀的网格单元;对实测数据进行相关成像计算,计算相关成像系数矩...
- 李子永赵静王君恒张利峰刘亚东田海川秦东赵性稳刘飞王刚
- 桂中昆仑关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2
- 2018年
- 华南腹地燕山期岩浆活动、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存在争议.本文选取桂中地区昆仑关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研究.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为97.7±1.3Ma(MSWD=1.6),表明昆仑关花岗岩是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体富硅(SiO_2=69.42%~72.52%),富碱(全碱=7.43%~8.43%),富钾(K_2O=4.00%~5.02%,K_2O/Na_2O比值=1.17~1.62),富铝(Al2O3=13.65%~14.25%),低钙(CaO=1.20%~2.78%);富集Rb、Th、U、K、Pb,亏损Ba、Nb、Sr、P、Ti;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明显Eu负异常(δEu=0.45~0.61),稀土元素分配图呈典型的"右倾"型;里德曼指数(δ)为2.06~2.41,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为0.93~1.16,属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岩体的ε_(Nd)(t)介于-7.68^-10.31,二阶段Nd模式年龄(TDM2)为1.52~1.73Ga,均值1.58Ga.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特征表明昆仑关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是在伸展构造环境中及低压、高温条件下由古元古代华夏基底部分熔融形成,并伴有幔源岩浆的混合.结合邻区同期次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表明100~90Ma华南腹地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岩石圈拉张事件.
- 刘飞李堃黄圭成邱啸飞严乐佳陆世才
- 关键词: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
- 全国主要农耕区富硒土地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模式被引量:4
- 2022年
-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在支撑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十年来,利用调查数据研制了《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DZ/T 0380-2021)》行业标准。调查发现了53.9 km^(2)富硒土地资源,基本查明了全国主要农耕区富硒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富硒土壤成因。通过建立富硒地块信息档案、提出产业布局建议、助推示范基地建设等方式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形成了以“江西赣州”、“湖南新田”和“青海平安”为典范的“地质+特色农业”的富硒土地高效利用开发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同时阐述了天然富硒土地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 周亚龙彭敏彭敏刘飞成杭新王惠艳
- 关键词:土壤硒地球化学
- 雄安新区企业周边农田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风险及累积效应被引量:23
- 2021年
- 为评估雄安新区企业密集区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其周边农田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污染风险的影响程度,系统分析企业周边农田区小麦籽实及其根系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与超标情况,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开展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和源解析.结果表明,根系土壤96.67%的样品存在1种以上重金属含量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小麦籽实96.67%的样品Pb含量和16.67%的样品Cd含量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17).根系土壤Cd和Pb污染相对严重,Igeo呈中~重污染以上等级状态的样品数占比分别为83.33%和53.33%,Cu、Hg和Zn处于轻污染和中污染状态的样品数占比90%以上,As和Ni呈现轻污染状态,Cr处于无污染状态.根系土壤样品RI介于212.69~1022.69之间,73.33%的样品RI为强生态风险等级,Cd潜在生态危害最大,其次为Hg和Pb元素.土壤重金属Cd、Zn和Cu的富集主要受周边企业生产活动的影响,As、Hg和Pb除受企业生产活动因素影响外,还可能受汽车尾气、燃煤等人为源影响,Cr和Ni主要受自然地质背景因素影响.企业周边农田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元素的累积与其距离企业距离(H)均呈负相关关系,距离企业越近,周边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元素累积效应越显著.
- 周亚龙王乔林王乔林刘飞王成文郭志娟刘飞
- 关键词:土壤-作物系统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