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震

作品数:14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因明
  • 2篇玄奘
  • 2篇文化交流
  • 2篇逻辑
  • 2篇绝学
  • 1篇道场
  • 1篇信息产品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思想
  • 1篇因明学
  • 1篇因明研究
  • 1篇营销
  • 1篇营销策略
  • 1篇上海通用汽车
  • 1篇史集
  • 1篇数据流
  • 1篇数据挖掘
  • 1篇双语
  • 1篇说一切有部
  • 1篇思维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13篇刘震
  • 1篇汤铭钧
  • 1篇陈靖文

传媒

  • 3篇复旦学报(社...
  • 2篇西域研究
  • 2篇史林
  • 1篇历史研究
  • 1篇海交史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第八届全国因...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泉州泰米尔文、汉文双语碑铭增补考被引量:1
2020年
2019年,泉州发现了第二块泰米尔文、汉文双语碑铭。本文回顾了第一块双语碑铭的发现及解读历史,找到了它与第二块碑铭的联系。通过这两块碑铭的相互印证,本文释读了汉字部分,修订了前人对第一块碑铭中泰米尔文部分的解读。
刘震
“菩萨苦行”文献与苦行观念在印度佛教史中的演变被引量:2
2012年
佛经中共出现三种苦行方式:外道苦行、僧团中的苦行和佛陀成佛前的苦行即菩萨苦行。对前两者的批评态度在佛经中可以找到明确的文句,对第三种苦行似乎都持推崇的态度。但是,通过对照和分析巴利文、梵文、汉文、藏文佛经的文句发现,佛经文献的禅定术语、三个关键譬喻的位置和模式化句式,都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而上述三个方面的演变都导向一个共同的趋势:菩萨苦行从备受推崇到为人轻视。如果以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来重新检视许多历史观念,或许能产生一部新的佛教史或佛教思想史。
刘震
关键词:苦行佛教史
被普及化的玄奘与被边缘化的因明——兼评郑伟宏《〈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
2011年
郑伟宏《〈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一书在文献的释读中既不以现代逻辑来取代古代印度独特的因明学说,从而维护了陈那因明体系的完整性,还能在世界逻辑史的大背景下准确地定位佛教逻辑对于人类思维的独特贡献。这对于近百年来海内外因明研究中以今释古甚至以今代古的取向,无疑有补偏救弊的作用,将其看作我国近百年来汉传因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亦不为过。该书为国内外学者展开印、藏、汉因明的深入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平台,一个足以让后学不再走回头路的新起点。
刘震
关键词:玄奘因明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理念、意义与方法——“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概要之四
2014年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继往开来"为核心的理念,在创新中继承和总结前人的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因明研究的整体水平,并在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汉传因明的重要价值和百年中优秀成果的学术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国因明"的新形象。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意义在于打通百年研究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中国因明在新一个百年中的创造新转化。本课题研究应以义理与文献的双向互动为核心的方法论原则。以此为根据,便展开为义理对勘、文本译研、逻辑刻画、比较逻辑、哲学诠释和历史研究这六种基本研究法。采取义理和文献双轨并进的研究路线,有助于克服此前研究中片面强调其中一点的缺陷。
刘震汤铭钧
关键词:因明学术史逻辑
上海通用汽车远程信息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随着中国汽车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急剧增加,汽车整车产销量呈快速增长之势,预计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将达830万辆,总体增长率达16.3%,中国汽车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2%左右,维持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地位...
刘震
关键词:汽车行业营销策略
文献传递
从百颂体《弥勒授记经》来看中印及周边的文化交流被引量:1
2009年
百颂体(■ataka)的《弥勒授记经》(Maitreyavyākara■a)是佛教文献中《授记经》系列的最终形式。现存四个梵语本,另有汉文、藏文和波斯文各一个译本。本文拟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文句、内容和产生背景的比对分析,考察同一"母本"在不同的时间、地域和民族间的互有关联又不尽相同的表现形态,进而追寻中印及周边的文化交流痕迹。
刘震
关键词:判教
德国佛教艺术史研究方法举隅:以九色鹿故事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德国佛教艺术史以艺术作品与文献学研究相结合为特色的研究方法颇有意趣,为了展示这一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选取佛陀本生故事中的九色鹿故事为例详细演示,以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刘震
略论波斯文本《弥勒授记经》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概述了百颂体《弥勒授记经》现存的梵文诸写本和古代诸译本的情况,并主要聚焦于其收录于《史集·印度史》中的波斯文译本。根据雅恩、叔本以及笔者的比对,本文总结了波斯文《弥勒授记经》译本与其他文本,特别是梵文本相比所发生的变化。文中将能够反映各类变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句,以梵—汉—波斯对勘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加以评注。
刘震陈靖文
关键词:史集文化交流
何谓“道场”?被引量:6
2015年
"道场"(bodhimanda)在汉语里面的意思是"修道或者成道之场所",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汉语词汇。其实,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这个词有过不同的诠释和理解。在最终形成目前的含义之前,有一段漫长的演化过程。本文详细检索了梵语辞典、上座部的《本生经》、非大乘经典《大事》和《大庄严经》、大乘经典《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以及密宗经典,认为bodhima爟-d·a这个词问世以来,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本生经》的古老偈颂部份,仅出现manda,意为"中心"。2.犍陀罗语的bosimanda,意为"菩提树",可视为持业释复合词。3.《大事》和《大庄严经》中,bodhimanda不是指佛陀成道所坐的菩提树下,就是指被庄严、被崇拜的菩提树下。4.汉译的"道场"对应印度语言的bodhimanda,意为"长着那棵菩提树的地方",可视为多财释的复合词。竺法护就是这样理解的。但是以支谦为代表的译者将它理解为"成道之场",可视为依主释复合词。5.鸠摩罗什曾译作"菩提道场",僧肇将"道场"解释为"修道之处"。6.隋炀帝将寺院称作"道场"。7.玄奘将抽象化的bodhimanda译作"妙菩提",可视作持业释复合词;但对菩提伽耶的bodhimanda仍称作"道场",是一个金刚座。8.《本生经》的注疏,也将bodhimanda视作多财释复合词,并详细描述了作为宝座和坛城雏形的布置。9.密宗将mandala称作"道场",成规模地将bodhimanda译作"菩提道场"。10.藏语bodhimanda视作依主释复合词,译作byang chub kyi snying po,"菩提的精华",byang chub是否指菩提树,还不能确定;还有译作byang chub dkyil'khor的,将manda和mandala当成一回事。11.梵语中也出现bodhimandala的表述。
刘震
关键词:道场CHUBPO
梵本《长阿含》概述
2011年
佛教经典分成经、律、论三个部分。经部则由长、中、相应等部构成。长期以来,佛典经部中的"长篇经集"被认为仅有汉文的法藏部《长阿含》和巴利文的上座部《长部》存世,尽管已经找到一些间接证据证明(根本)说一切有部亦有一部《长阿含》,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亚所发现的梵本《长阿含》残片的整理工作告一段落,才足以证实该部经集的存在。数年之后,吉尔吉特的梵本《长阿含》又在古玩市场现世。该写本比较完整,为(根本)说一切有部《长阿含》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新素材。本文介绍了该部经集的内容、结构,以及发现和研究情况,特别提到了我国学者在其中的贡献。
刘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