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浙辉

作品数:11 被引量:8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化学工程
  • 6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0篇共混
  • 9篇共混物
  • 8篇脆韧转变
  • 6篇聚合物共混
  • 6篇聚合物共混物
  • 5篇增韧
  • 5篇橡胶
  • 3篇丁腈
  • 3篇丁腈橡胶
  • 3篇乙烯
  • 2篇性能研究
  • 2篇增韧机理
  • 2篇粘结
  • 2篇橡胶粒子
  • 2篇橡胶增韧
  • 2篇氯乙烯
  • 2篇界面粘结
  • 2篇聚丙烯
  • 2篇聚氯乙烯
  • 2篇胶粒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香港理工大学
  • 3篇华北工学院

作者

  • 11篇刘浙辉
  • 7篇朱晓光
  • 7篇漆宗能
  • 6篇蔡忠龙
  • 6篇王佛松
  • 6篇张学东
  • 3篇张学东
  • 2篇邢志光
  • 1篇梁善杰
  • 1篇吕素平
  • 1篇顾中华

传媒

  • 6篇高分子学报
  • 1篇工程塑料应用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华北工学院学...
  • 1篇太原机械学院...

年份

  • 3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 V.橡胶粒子的分布对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韧性刚性关系的影响被引量:6
1998年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V.橡胶粒子的分布对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韧性刚性关系的影响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蔡忠龙(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香港九龙)王佛松(中国科学院北京...
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蔡忠龙王佛松
关键词:聚氯乙烯脆韧转变丁腈橡胶共混物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形态参数对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2
1996年
研究了非晶的聚氯乙烯(PVC)/丁腈橡胶(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特性,主要包括形态参数─—分散相粒径(d)、体积分数()、特别是分散相粒径分布(б)对其脆动转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d<临界值(d)或>临界值()时,PVC/NBR产生脆韧转变.而且dC随。的增大而减小;随б的增大而增大。增大不利于增韧和脆韧转变的发生。也是影响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重要形态参数,理论预示与实验结果很好相符.结果并给出PVC/NBR共混物的冲击韧性也是分散相粒间基体层厚度(T)的单参数函数.当T>T时,共混物为脆性;当T≤T时,共混物韧性剧增成为超韧合金.虽然,以分子链结构参数分类,PVC介于准韧性和脆性聚合物之间.结果证实,准韧性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Tc判据仍然适用于PVC/NBR共混物.
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王佛松蔡忠龙
关键词:共混物橡胶聚氯乙烯丁腈
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的损伤竞争理论Ⅲ.分散相形态和界面粘接对脆韧转变的影响被引量:22
1996年
应用前文提出的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BDT)的损伤竞争准数(Da)判据,研究了共混体分散相形态与界面粘接对BDT的影响。由Da判据预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分散相含量,减小分散相粒径,减小粒子在基体中的聚集程度以及增大粒子的形状不规则性,皆有利于BDT的发生。界面粘接强度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也能够使共混体的韧性增加。这些理论预示与实验结果相一致,从而表明Da判据能够反映分散相形态与界面粘接等多种因素对共混体损伤过程的影响规律,是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的控制参量。
吕素平朱晓光刘浙辉漆宗能
关键词:共混体脆韧转变界面粘接高聚物
界面粘结对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被引量:23
1997年
应用丙烯腈(AN)含量不同的丁腈橡胶(NBR)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研究了界面粘结对PVC/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体层度T相等时,过强的界面粘结,使PVC/NBR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降低,并且其产生脆韧转变的临界基体层厚度Tc减小.界面粘结对于聚合物共混物的增韧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损伤区分析给出:随着界面粘结强度增大,空洞化过程受阻,减弱能量的耗散,并且不利于诱导剪切屈服损伤的产生,因而不利于增韧;但是界面粘强度过小,意味着共混物的相容性太差,致使分散相粒径过大,也不利于增韧.所以对增韧来讲,共混物的界面粘结强度存在一个最佳范围.
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蔡忠龙王佛松
关键词:共混物界面粘结增韧NBR
高聚物增韧机理及其进展被引量:4
1994年
本文是一篇关于高聚物增韧机理的综述,在简要回顾传统增韧机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近十年来高聚物增韧理论的进展。这些进展表明,80年代以来增韧理论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为:增韧对象的重点已由脆性基体转移到韧性基体;增韧剂出现了弹性体向刚性粒子的扩展;机理性研究开始实现了由简单的定性解释向模型化、定量化的飞跃。
张学东刘浙辉
关键词:高聚物增韧剂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 Ⅱ准韧性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几何模型被引量:10
1998年
给出了分散相粒间基体层厚度T与分散相粒径(d)、粒径分散度(σ)和分散相体积分数()的定量关系式.发现σ对T的影响与有关,不仅T随σ的增大而增大,而且越大,这种影响越显著.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直接测定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PP/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共混物的T,发现这三种共混物的T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理论预示与实验结果很好符合.
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蔡忠龙王佛松
关键词:聚合物共混物共混物脆韧转变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 Ⅲ.分散相形态参数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9
1998年
为了研究形态(特别是分散状态)对聚合物共混物韧性的影响,建立了准网络形态模型,定义了分散相分布系数(ξ,0<ξ1),并给出其物理意义,推导了基体层厚度的计算公式,研究了形态参数的变化对基体层厚度的影响.对于常见的无规形态,ξ≈1.对于准网络形态,ξ<1,并且不是常数.计算结果表明,减小ξ和分散相粒径及其分布、增大其体积分数有利于减小基体层厚度.从理论上证明了准网络形态比无规形态更有利于减小基体层厚度.
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蔡忠龙王佛松
关键词: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分散相共混物
EVA-15对聚丙烯的共混改性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应用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EVA-15对聚丙烯共混物原料配比、工艺条件和微观结构形态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共混物的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VA-15对聚丙烯有很好的增韧改性效果,其综合性能优良.这一研究为拓宽聚丙烯改性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符合当今高聚物增韧发展的趋势.
张学东刘浙辉顾中华邢志光
关键词:聚丙烯共混改性共混物增韧改性增韧机理EVA
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 Ⅳ橡胶粒子的分布对PVC/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被引量:15
1997年
根据作者已建立的准网络形态模型和推导出的基体层厚度计算公式,从实验上研究了橡胶粒子的分布对聚氯乙烯(PVC)/丁氰橡胶(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无规形态PVC/NBR共混物存在脆韧转变主曲线,而且准网络形态PVC/NBR共混物也存在脆韧转变主曲线.但是两条主曲线明显不重合,表明橡胶粒子的分布对PVC/NBR共混物脆韧转变有显著影响.而且准网络形态PVC/NBR共混物的临界基体层厚度比无规形态PVC/NBR共混物的临界基体层厚度大得多,表明准网络形态比无规形态明显有利于增韧.因此临界基体层厚度不仅是基体的特征参数,还是界面粘结和橡胶粒子分布的函数.
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蔡忠龙王佛松
关键词:橡胶增韧脆韧转变共混物
形态和界面粘结对PVC/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
该论文研究了形态和界面粘结对PVC/NBR共混物脆韧转变的影响.通过控制工艺参数,可得到分散相粒子无规分布和准网络分布两种不同形态结构的PVC/NBR共混物.根据两种形态空间构型,该文首次推导了两种形态基体层厚度的表达式...
刘浙辉
关键词: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界面粘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