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新月

作品数:15 被引量:71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盆地
  • 4篇焉耆盆地
  • 4篇油气
  • 3篇流体
  • 2篇油气藏
  • 2篇运移
  • 2篇气藏
  • 2篇煤系
  • 1篇低渗
  • 1篇低渗储层
  • 1篇低渗透
  • 1篇低渗透储层
  • 1篇地层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学
  • 1篇断层
  • 1篇新生界
  • 1篇油层
  • 1篇油层非均质性
  • 1篇油气成藏

机构

  • 10篇同济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河南油田

作者

  • 12篇刘新月
  • 5篇常波涛
  • 4篇孙连浦
  • 4篇余培湘
  • 2篇周祖翼
  • 2篇李方清
  • 1篇赵德力
  • 1篇晏银华
  • 1篇张仲培
  • 1篇于开平
  • 1篇金性春
  • 1篇刘斌
  • 1篇单玄龙
  • 1篇郑斌

传媒

  • 1篇世界地质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河南石油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中国海洋学会...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国际有机裹...

年份

  • 2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流体势约束的潜山油气二次运移优势方向选择——以胜利油田桩海地区古生界潜山为例被引量:8
2005年
结合胜利油田桩海地区古生界潜山的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定量模拟了其流体势场,并结合输导体系的发育特征,分析了潜山油气二次运移的优势方向。研究表明,油气的二次运移始于排烃后的油汇位置,运移方向宏观上主要受流体势场特征(流体势高低和流体势平面等值线形态等因素)的控制,同时受输导体系的影响,在平面上呈现出有限几个优势方向。对于不整合面发育的潜山,对不整合面分布特征(区域性和局部性)的分析是输导体系研究的前提,在区域不整合面发育的潜山中,输导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断层和碳酸盐岩输导层两个方面,而局部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以较强地影响优势运移方向。
常波涛于开平孙连浦刘新月
关键词:流体势输导体系不整合面断层
十万大山盆地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十万大山盆地位于广西省南部,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长轴呈北东向展布。区内发育一套古生代沉积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正常碎屑岩、泥质岩等。盆地北部海底喷发的火山岩发育,盆地南部印支期酸性侵入岩广泛分布。从寒武系至第三系各...
刘新月刘斌
文献传递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低渗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属于特低渗透储层。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对萨尔图油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裂缝发育情况等因素。萨尔图油层在本区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远砂坝和浊积扇(滑塌沉积)等4种储层微相,油层非均质性在各种沉积微相之间的过渡部位及浊积扇微相中较强;其次为席状砂微相和远砂坝微相,在水下分流河道中相对较弱。
常波涛单玄龙那晓红刘新月孙连浦
关键词:特低渗储层特低渗透储层油层非均质性滑塌沉积浊积扇砂坝
焉耆盆地侏罗纪煤系成烃研究
该论文主要依据有机岩石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从侏罗纪烃源岩(泥岩、碳质泥岩、煤)各层组空间展布、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及成烃机理、烃源岩生烃条件评价、侏罗系古地温、油源对比等五个方面研究了焉耆盆地侏罗纪煤...
刘新月
关键词:侏罗纪煤系生烃有机显微组分成烃机理
大别造山带北缘与毗邻沉积盆地构造演化
本文从盆山关系研究思路出发,应用野外地质调查技术,重、磁、电、震综 合地球物理方法,2DMOVE模拟技术,低温热年代学方法(AFT),流体包裹体方法 等研究了北淮阳构造带和北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北...
刘新月
焉耆盆地主力烃源岩层判定被引量:2
2005年
焉耆盆地有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小泉沟群4套烃源岩层。4套烃源岩层中,八道湾 组烃源岩层质量最优,所占体积最大,又处于成熟阶段,同时盆地模拟反映该层生烃量最大,而且原油 运移路径为从八道湾组向上到三工河组,因此综合判定八道湾组烃源岩层为主力烃源岩层。
刘新月常波涛余培湘李芳清
关键词:煤系地层八道湾组侏罗系三叠系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4
2004年
焉耆盆地主要发育NWW、NW向两组逆冲断裂。断裂在平面上主要为两种组合形式 :“入”字型组合与雁列式组合 ;构造变形在平面上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断裂在剖面上的组合主要为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正花状组合。盆地主要发育NWW向的构造带和NW向构造带 ,NWW向的构造带具左行压扭性 ,NW向构造带具右行压扭性 ,起主导变形作用的是压扭作用 ,构造变形机制为力源来自于SSW向的压扭作用。
刘新月余培湘李方清周祖翼
关键词:逆断裂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与沉积-构造分区被引量:6
2005年
焉耆盆地主要发育北西西、北西向两组逆冲断裂。断裂在平面上主要为两种组合形式:“入”字型组合和雁列式组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断裂在剖面上的组合主要为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正花状组合。盆地主要发育北西西向的构造带和北西向构造带,北西西向的构造带具左行压扭性,北西向构造带具右行压扭性,起主导变形作用的是压扭作用,构造变形机制为力源来自南南西向的压扭作用。新生界沉积-构造分区具“南隆北坳”的二分性特征,中生界残留盆地沉积-构造分区具“两坳一隆”的三分性特征,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构造分区具“一正两负一斜坡”的四分性特征。
刘新月
关键词:构造带焉耆盆地中生代中生界残留盆地新生界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被引量:24
2006年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刘新月常波涛孙连浦余培湘李方清
关键词:油气聚集
汇聚板块边缘中的流体活动研究进展
汇聚板块边缘流体主要从深部沿高渗透性断层通道,经历了长距离侧向运移,具化学异常和热异常,其氯化物浓度明显偏低.板块边界滑脱带超压流体富集带在地震剖面上具负极性反射特征,表现为低密度物质带,已为ODP钻孔证实.在汇聚边缘区...
刘新月金性春周祖翼
关键词:流体运动海底地质泥火山蛇纹岩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