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燕 作品数:35 被引量:149 H指数:7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 佛山市卫生局科研立项课题 广东省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47例单中心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与临床的特点,为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手术切除诊断为叶状肿瘤的47例病例的病理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7例患者均为女性,术后病理诊断良性叶状肿瘤40例,交界性叶状肿瘤4例,恶性叶状肿瘤3例。免疫组化发现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中S-100、Vimentin表达无差别,SMA、CD117、CD34、CD10、P53随着恶性度增加,阳性率增加,但是表达差异无显著性,Ki67增殖指数差异显著(P<0.05)。在随访过程中,3例行单纯肿物切除的良性病例复发。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以良性病变较多见,免疫组化可协助病理的鉴别诊断。单纯肿物切除的病例复发机率高。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可能降低复发率。 田杰 周东华 平静 葛娟 刘小燕 陈莹 范菊花关键词:乳腺 叶状肿瘤 三阴性乳腺癌中DBC2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缺失基因2(deleted in breast cancer2,DBC2)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195例乳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TNBC、5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DBC2的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38例TNBC中HER-2基因扩增。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仅2例DBC2表达缺失(2/30),NTNBC组中21例DBC2表达缺失(21/50);TNBC组中19例DBC2表达缺失(19/38),其表达缺失率高于NTNBC组和正常乳腺组。结论 TNBC中DBC2表达明显缺失,其与肿瘤的增殖和高侵袭性相关,有望成为TNBC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秦艳 周东华 陈莹 朱婧 刘小燕 范菊花 朱大江关键词:乳腺肿瘤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影像特征和相关免疫组化的关系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病理超声影像特征和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6例乳腺粘液癌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将这些患者分为单纯型组(n=28)和混合型组(n=28)两组,采用Philips ATL5000、SIEMENS Sequeia 512、GE500作为超声仪器,运用免疫组化法对ER、PR、PS2、Cerb B2、Ki67肿瘤分子标记物进行检测,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和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混合型组患者缺乏均匀的内部回声、包块后方声衰减、砂砾样钙化比例均显著高于单纯型组(P<0.05),ER、PR、Ki67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单纯型组(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缺乏典型的超声影像特征,极易误诊或漏诊,混合型较单纯型乳腺粘液癌对激素治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刘小燕 田杰 邓翼业 陈美珍 周东华 陈莹 刘兰甜 范菊花 平静关键词:乳腺粘液癌 超声影像特征 分子生物学特性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6年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IB(PTP1B)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NST)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86例乳腺NST组织中PTP1B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结果PTP1BmRNA及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3%和59.3%,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P1BmRNA与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773,P〈0.001),且PTP1B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01),与者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TP1B蛋白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阴性患者(x2=13.071,P〈0.001)。结论PTP1B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其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平静 周东华 葛娟 陈莹 刘小燕 范菊花关键词:乳腺癌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两种不同方法获孕的多胎妊娠分娩结局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人工助孕与自然受孕两种不同方法所获得的多胎妊娠在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母婴并发症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03年4月二年间,在我院分娩的人工助孕(包括人工受精或胚胎移植治疗),与自然获孕的多胎妊娠共4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同方法获孕的多胎妊娠母婴并发症两组之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多胎妊娠的母婴并发症与获孕方式无关,但获孕方式影响分娩方式的选择,人工助孕组多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产前正确评估母婴情况,对孕妇及家属做好详细解释和心理护理,对降低人工助孕的多胎妊娠的剖宫产率有重要意义。 刘小燕关键词:人工助孕 自然受孕 多胎妊娠 IMP3表达与绒毛外滋养细胞(EVT)侵袭增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绒毛外滋养细胞(EVT)侵袭增殖活性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 RNA结合蛋白3(IMP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凶险型前置胎盘(PPP)伴侵入性胎盘30例产妇为实验组,含胎盘粘连(PA)、胎盘植入(PI)、穿透性胎盘植入(PP)各10例。10例PPP并子宫瘢痕修补术的产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及Imageproplus软件半定量测定IMP3表达,计数5个高倍视野EVT平均数量,测量EVT浸润肌层深度(mm)、EVT浸润肌层深度/肌壁厚度(%)、胎盘植入最深点绒毛滋养细胞至浆膜层距离(mm)。结果侵入性胎盘EVT数量、浸润肌层深度高于对照组(P<0.05),PI、PP中IMP3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IMP3表达与EVT数量、浸润肌层深度、浸润肌层深度/肌壁厚度呈正相关(P<0.05),与绒毛滋养细胞至浆膜层距离呈负相关(P<0.05)。结论IMP3可能促进EVT侵袭和增殖,参与侵入性胎盘的进展过程。 葛娟 周东华 田杰 平静 潘育 欧阳晨捷 秦艳 刘小燕关键词:绒毛外滋养细胞 胎盘粘连 胎盘植入 穿透性胎盘植入 丝氨酸/精氨酸蛋白特异激酶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2年 目的:通过研究丝氨酸/精氨酸蛋白特异激酶2(serine/arginine-rich protein specific kinase 2,SRPK2)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进一步探讨SRPK2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卵巢癌患者,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RPK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杂交分析该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浓度。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SRPK2在所有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都有阳性表达,而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几乎仅微弱阳性表达或不表达。SRPK2在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免疫组化平均评分是(1.65±0.72)分,而癌旁正常组织的免疫组化平均评分是(0.42±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SRPK2的目的条带约115KD,与预期大小一致。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对应的阳性条带较为显著,而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几乎未检测到该基因产物的表达。该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基本一致。相较于未发生癌转移的卵巢癌组织,在20例癌转移的卵巢癌样本中,18例(90.0%)样本的SRPK2表达水平均升高一倍之多。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类型、肿瘤大小、手术分期、淋巴结转移与SRPK2表达密切相关(P<0.01),而SRPK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及有无腹水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SRPK2可能在卵巢癌发生中起着促癌的作用,根据其表达差异,可鉴别卵巢癌及正常卵巢组织;SRPK2的表达上调能够促进卵巢癌的进展,通过检测SRPK2在卵巢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可初步预测卵巢癌的恶性程度、肿瘤进展或转移。 周聪 郑玉华 刘小燕 孙慧娟关键词:卵巢癌 计算机辅助阅片与单纯人工阅片在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中对比观察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阅片系统(ThinPrep imagingsystem,TIS)在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 000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标本运用TIS辅助阅片+人工阅片进行诊断,记录阅片时间及诊断结果,并分别与2011年同期10 000例单纯人工阅片的阅片时间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纯人工阅片平均时间为4.8 min/片,TIS辅助阅片后的人工阅片平均时间为2.6 min/片,阅片速度提高84.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阅片方法对比鳞状上皮细胞异常标本检出率显示:使用TIS后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ASC)以上的细胞增加9.82%,其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增加12.01%;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增加6.71%;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增加22.73%,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cannot exclude HSIL,ASC-H)降低27.78%,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阅片方法对比细胞学与组织学的诊断符合率显示:细胞学诊断为LSIL以上的与组织学诊断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符合率分别为90.32%和91.47%,使用TIS后诊断为LSIL的、组织学诊断为CIN1的符合率由71.59%升至74.45%,HSIL组织学诊断为CIN2以上的符合率由77.78%升至82.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S能显著提高阅片速度,降低诊断医师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并具有与单纯人工阅片相似的病变检出率,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子宫颈癌筛查技术手段。TIS对HSIL的高敏感性,有待探讨。 周东华 田杰 王夷黎 秦艳 平静 刘小燕 陈莹 范菊花关键词: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37例胎儿水肿尸体解剖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对水肿胎儿进行尸体解剖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胎儿水肿(hydrops fetalis,HF)的成因及致死原因。方法:对1999~2006年37例HF的系统性尸体解剖资料及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B超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F经B超提示33例,HF的发生与孕母年龄无相关。母儿血型不合、宫内感染、染色体异常、胎盘脐带因素、重要器官发育不正常、单卵双胎、孕母存在高血压、肝炎、糖尿病或不合理用药均是或可能是HF发生的原因。结论:HF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死亡率极高的综合征,通过尸检和临床资料的对照,可以明确多数HF病例导致死亡的原因,为临床的防治HF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 王夷黎 陶祥 张芸 刘小燕关键词:胎儿水肿 尸检 临床病理分析 Silva分型系统在宫颈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Silva分型在子宫颈腺癌中的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宫颈腺上皮病变35例患者,包括宫颈原位腺癌11例,宫颈浸润性腺癌(普通型)24例。根据Silva分型标准重新分型,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颈腺癌Silva分型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01)。Sliva C型肿瘤厚度明显高于Sliva A型(P<0.001)与Sliva B型(P<0.05),Sliva B型肿瘤厚度明显高于Sliva A型(P<0.001)。Sliva C肿瘤淋巴脉管累及、神经侵犯明显高于Sliva A与Sliva B(P<0.05)。结论 Silva分型通过肿瘤生长方式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并完善治疗策略。 葛娟 周东华 田杰 平静 刘小燕 陈莹 钱志文关键词:宫颈腺癌 肿瘤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