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大勇

作品数:6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护林
  • 2篇植被
  • 2篇沙质草地
  • 2篇农田防护
  • 2篇农田防护林
  • 2篇林带
  • 2篇防护林
  • 2篇干旱
  • 2篇半干旱
  • 2篇草地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动态
  • 1篇养分吸收
  • 1篇油松
  • 1篇植被生长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长发育阶段
  • 1篇生命周期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市东陵区...

作者

  • 6篇刘大勇
  • 5篇范志平
  • 3篇余新晓
  • 3篇曾德慧
  • 2篇牛健植
  • 2篇冀晓燕
  • 1篇陈平
  • 1篇于占源
  • 1篇朱教君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农田防护林精准结构经营理论与经营方式的构建被引量:3
2005年
针对我国当前农田防护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提出了农田防护林精准结构经营理论这一新思想,将经营过程界定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并建立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调控与空间尺度上的适应性管理基础上,拓展了以往仅对农田防护阶段性经营的局限,对整个生命周期内林带结构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冀晓燕范志平刘大勇余新晓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生长发育阶段管理基础生命周期适应性林带
水肥添加对半干旱沙质草地植被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大勇
关键词:生物量
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研究被引量:18
2004年
作为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田防护林在控制风沙干旱、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从实现高效、持续、稳定的总目标出发 ,农田防护林必须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工程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林分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工程效益的连续与高效性 .要达到这个目标 ,必须对该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经营管理 ,维持农田防护林最佳结构 ,以期达到最大的防护效益 .因此 ,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理对其防护作用的维持和整个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的维系有重要意义 .该文从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结构调控、防护成熟、更新方式、高效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以及可持续经营模型等几个方面 ,综述了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今后在经营管理研究方面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
范志平曾德慧冀晓燕刘大勇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
氮、磷添加对半干旱沙质草地植被养分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9
2006年
通过对科尔沁半干旱沙质草地进行田间施肥试验,测定植被组成中黄蒿和白草在生长季内(7~10月)的养分动态变化,并结合N∶P化学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半干旱沙质草地的养分限制状况。结果表明,N、P添加下黄蒿和白草地上部分N、P养分浓度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其中,黄蒿和白草地上部分N浓度随时间呈递减的趋势,且它们随时间的递减规律分别可用线性函数Y=a+bX以及幂函数Y=aXb模拟表示,函数中系数b的绝对值可以反映不同养分状况下植株的生长速率;对P浓度来说,黄蒿和白草地上部分P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Y=aX2+bX+c模拟。比较试验条件下植株体内N、P浓度的变化可知,在科尔沁半干旱沙质草地,N素是黄蒿和白草生长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N肥添加下黄蒿和白草地上部分N浓度以及N∶P都显著的增加;P肥添加促进了白草对N素和P素的吸收,使地上部分N、P浓度增加,而对黄蒿没有显著的影响。
刘大勇陈平范志平于占源
油松水源保护林人工诱导更新与定向恢复机理被引量:4
2005年
以油松水源保护林为对象,进行人工诱导更新与定向恢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郁闭林分内油松更新苗密度平均为5 375株·hm-2,更新苗年龄为1~2年,而在人工Gap'效应岛'样地内,更新苗密度平均为17 062.5株·hm-2,其中1~2年、3~4年、5~6年生更新苗分别占73.44%,13.97%和12.59%;生长季光照强度在0、1.5和2.0 m三个不同高度梯度上,在Gap内部的平均值分别为289.0×100、542.0×100和589.0×100 lux,在对照林分内分别为139.0×100、146.0×100和246.0×100lux;从夏季观测到的空气温度平均值日变化分析,在白天Gap内的温度高于郁闭林分内部,温差可差2~3℃,在夜间Gap内的温度低于郁闭林分内,温差可差0.5~1℃;在白天6:00~11:00,人工Gap'效应岛'内空气湿度明显低于郁闭林分内,在其它时间段大致相当;对于同一层次土壤而言,Gap内的土壤温度明显高于郁闭林分内且变化幅度大,在0、10和20 cm三个梯度上Gap与郁闭林分相比土壤温度最大差值分别可达10、5和2℃;0~10、10~20和20~30 cm三个层次平均土壤含水量在Gap内分别为16.9%、15.1%和12.3%,在郁闭林分内分别为14.6%、12.5%和9.9%.总体上比较二者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有显著差异,因此人工Gap'效应岛'的创建是诱导其内部微环境因子变化的基础,也是油松水源保护林定向恢复更新的机理之所在.
范志平曾德慧刘大勇朱教君余新晓牛健植
关键词:油松水源保护林
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被引量:12
2006年
为了揭示防护林带对旷野风速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作用,通过空间多点观测,来研究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5~19H范围内形成的风速降低区,是林带主要保护区和作用范围。其中,4~13H区域内由旷野最大风速值6.4m/s降低至2.7~5.0m/s,风速降低幅度为29.7%~57.8%;13~19日区域内风速分布为5.0~6.0m/s,降低约6.3%~21.9%。在林带迎风面3.5H范围内形成的次降风区,风速降低了0.4~1.0m/s;林带附近乱流交换比较强烈,而且在林带两端处略偏向林带背风面有两个较大的动力速度增强区,风速超过7.0m/s,甚至达到7.5m/s。在林带的垂直方向不同区间的垂线上风述变化不同,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并不完全相同。据此提出林带“有效防护面积”的新概念,是表征单条林带防护作用火小的客观指标,能准确地表达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区域范围和防护程度。
范志平曾德慧刘大勇余新晓牛健植
关键词:林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