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险峰

作品数:25 被引量:47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遥感
  • 5篇植被
  • 4篇净第一性生产...
  • 4篇NPP
  • 3篇生态系统
  • 3篇陆地生态
  • 3篇陆地生态系统
  • 3篇光谱特征
  • 2篇地形
  • 2篇地形因子
  • 2篇动态监测
  • 2篇遥感反演
  • 2篇影像
  • 2篇灾害
  • 2篇蒸散
  • 2篇植被净第一性...
  • 2篇植被指数
  • 2篇生态
  • 2篇气候
  • 2篇自然灾害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福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基础地理...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加拿大多伦多...
  • 1篇苏州市林业站
  • 1篇北京世纪安图...
  • 1篇威斯康星大学...
  • 1篇天津市城市规...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科禾信遥感...

作者

  • 25篇冯险峰
  • 5篇孙庆龄
  • 4篇刘高焕
  • 3篇陈芸芝
  • 2篇陆洲
  • 2篇罗明
  • 2篇陈利军
  • 2篇肖潇
  • 2篇丁青
  • 1篇居为民
  • 1篇王茜
  • 1篇陆锋
  • 1篇吴升
  • 1篇肖桂荣
  • 1篇周蕾
  • 1篇陈述彭
  • 1篇周文佐
  • 1篇伍卫星
  • 1篇朱阿兴
  • 1篇秦承志

传媒

  • 5篇地球信息科学...
  • 2篇遥感信息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Acta B...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1年至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蒸散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3
2009年
净初级生产力(NPP)密切关联。基于1991年~2000年NOAA-AVHRR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土壤数据和其他摘要:生态系统蒸散(ET)的时空动态是研究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重要因子,与生态系统的辅助数据,利用改进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BEPS),模拟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ET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10年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ET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ET呈上升趋势,10年ET平均值为442.55mm/a;最高值为475.91mm/a,出现在温度和降水都达到峰值的1998年;最低值为425.59mm/a,出现在年降水量最少的1992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与年均温和年总降水量显著正相关,而年ET与年总降水量的相关性(R2=0.950,P<0.05,n=10)优于与年均温的相关性(R2=0.399,P<0.05,n=10),说明降水可能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ET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从西北地区到东南地区呈三级阶梯逐渐增加,与相应的降水分布格局类似;而基于不同植被类型和气候带的年ET表现出一定的地带性规律。从时间格局上看,ET的年内变化主要表现为单峰形式,而年际变化和相应植被类型及气候条件有关。全国年ET变化趋势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异质性。
周蕾王绍强陈镜明冯险峰居为民伍卫星
关键词:蒸散蒸腾蒸发
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过程模型研究综述被引量:101
2004年
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模拟已从统计模型发展到过程模型时代。过程模型从机理上对植物的生物物理过程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和模拟,理论框架完整,结构严谨。论文从植物器官、个体、冠层、景观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对过程模型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使得遥感过程模型融合了遥感及时、准确、宏观、多尺度的优势而成为当前生产力模型的主攻方向。遥感过程模型可实现生态系统NPP的及时模拟和动态监测,便捷、准确地反映NPP的时空变化格局。而在NPP建模过程中,尺度转换是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尺度模型间扩展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数学手段进行尺度转换,同时遥感和GIS技术提供了尺度转换的有力工具。综观我国NPP研究的发展,起步晚、发展快是其特点。虽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过程模型的建模方面还很不足,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冯险峰刘高焕陈述彭周文佐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
拉萨城市圈1994—2017年生态质量的时空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2
2022年
拉萨城市圈是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与城镇化作用突出的区域,近年来已经出现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对该区域生态质量状况的监测迫在眉睫,但目前又缺少对该区域精细尺度的生态质量状况研究。鉴于此,论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平台的并行计算优势,基于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通过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方法监测了拉萨城市圈1994—2017年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深入分析了生态质量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和土地利用转移因子,探索了气候综合驱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在1994—2017年期间,拉萨城市圈的生态质量良好,在空间上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趋势,生态质量整体有改善趋势,改善比重为45.98%;(2)热度是RSEI的内部主控因素,对RSEI产生负向影响,体现了气候变暖对研究区生态质量的抑制作用;(3)蒸汽压亏缺、气候水分亏缺是生态质量变化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草地向其他用地的转移是主要的土地利用驱动因子;(4)气候综合驱动在研究期间整体有减弱趋势,分布格局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强。论文对拉萨城市圈生态质量状况的监测及其驱动力的深入研究,能够为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西藏地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孔玲玲冯险峰武爽刘子川姚玄楚
关键词:生态质量驱动因子分析
GIS支持下的中国陆地生物量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该研究运用多时相的遥感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综合地学、生态学信息,开展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动态监测研究.该论文着重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植被指数模型研究、选择与植被指数的提取和分析.(2)综合因素...
冯险峰
关键词:生物量估算植被指数动态监测
文献传递
倒伏水稻特征分析及其多光谱遥感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倒伏水稻的识别对灾后农业生产管理、灾害保险、补贴等工作有重要意义。为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准确提取倒伏水稻面积,本文利用2019年9月27日获取的哨兵2号多光谱遥感影像,研究黑龙江省同江市倒伏水稻的光谱、纹理特征,并基于光谱与纹理特征建立倒伏水稻的遥感提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倒伏后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等8个波段的反射率均升高,其中短波红外、红光和红边1等3个波段的反射率上升大于0.06。倒伏水稻的典型植被指数中,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和红边位置指数均降低,但差值植被指数升高。倒伏与正常水稻在红光、红边1和短波红外等3个波段的均值纹理数值差距明显,红光波段的纹理均值差异最大。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水分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和差值植被指数以及红光波段的纹理均值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监测结果表明农场内倒伏水稻分布较散,其西部和南部水稻受灾面积较大,北部受灾面积较小,中部偏北和东部基本未倒伏。将本文模型所提取的结果与实测面积对比,正常与倒伏水稻的面积识别误差分别为3.33%和2.23%。利用随机验证样本与模型验证结果进行混淆矩阵分析,倒伏水稻的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均为92.0%,Kappa系数为0.93。该方法能够适用于大区域倒伏水稻提取,可为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数据调查水稻倒伏面积提供相关依据。
陆洲徐飞飞罗明梁爽梁爽冯险峰
关键词:光谱特征纹理特征遥感提取
基于过程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蒸散遥感研究
冯险峰
关键词:碳循环水循环遥感陆地生态系统
武陵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模拟与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论文利用碳水耦合的BEPS遥感过程模型对2010年武陵山区植被NPP进行模拟估算,并利用森林样点实测数据、各县粮食产量统计资料、MODIS NPP产品和已发表文献中各植被类型的NPP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验证。在分析了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年内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文中还重点分析了NPP与高程、坡度和坡向等主要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2010年武陵山区植被NPP平均值为555.17 g C/(m2·a),年总NPP为92.96 Tg C,与MODIS NPP产品相比,论文模拟的NPP高低值分布更加合理,而且包含了更多地形信息;2月NPP随季节而变化,2010年研究区所有植被类型的NPP季节变化均呈双峰形态,其中灌丛和常绿阔叶林的季节变化幅度最大,农作物的变化幅度最小;3 NPP随高程增加有着明显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NPP随坡度增加则呈现出先增后减然后再上升的规律,而在所有坡向中,南坡的平均NPP最高,北坡的NPP最低。
孙庆龄冯险峰刘梦晓肖潇
关键词:地形因子遥感
太湖流域果树提取的光谱和纹理特征选择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准确获取果树的空间种植分布信息,对于开展果树长势监测、产量估算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取太湖流域金庭镇果树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冬夏时期的两景高分二号(GF-2)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结合纹理特征构建了基于光谱指数和纹理特征的决策树模型,提取了金庭镇2017年果树的空间分布信息。通过分析研究区各地类的光谱曲线发现,植被与非植被区分明显,但果树与茶树的光谱存在混淆。GF-2影像包含丰富的纹理信息,果树与茶树在GF-2影像上纹理特征明显,易于区分。纹理可作为果树提取的重要特征。为了确定最佳纹理窗口的大小,研究中提出了累计差(Δf)的方法。通过比较每一个纹理变量在15种不同尺度窗口(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25×25,27×27,29×29,31×31)下的Δf,确定了最佳纹理窗口为15×15。在最佳纹理窗口下根据累计差选取了5大纹理组合:均值(mean)、方差(variance)、对比度(contrast)、信息熵(entropy)和相关性(correlation)。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光谱指数NDVI和NDWI结合纹理特征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可有效区分果树与茶树。累计差的方法能够快速确定最佳纹理窗口和纹理组合。提取结果说明果树分布于金庭镇的各个位置,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种植比较整齐,南部种植面积多于北部。本研究果树的提取精度为95.23%,模型总体分类精度为89.57%,Kappa系数为89.00%,果树的生产精度为90.00%,用户精度为87.30%。与单一光谱、纹理模型相比,本文模型总体分类精度更高,精度分别提升了10.65%和12.04%。该方法能够适用于大区域果树的遥感提取,可为亚米级遥感影像研究果树的纹理特征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此外,文中提出的累计差可为选取最佳纹理窗口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姚新华金佳徐飞飞冯险峰罗明毕雷雷陆洲
关键词: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决策树分类
武陵山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8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2001-2010年武陵山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主要地形因子间的关系。利用MODIS MOD17A3数据、地形数据,以及土地覆盖等数据,基于回归分析和分级统计等方法,开展了武陵山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高程和坡度2个基本地形因子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武陵山区植被年NPP的平均值为590.72 gC·m-2·yr-1,森林、灌草和农田的NPP平均值分别为596.79 gC·m-2·yr-1、586.98 gC·m-2·yr-1和563.31 gC·m-2·yr-1;(2)2001-2010年武陵山区植被NPP总量的平均值为98.90 TgC·yr-1,波动范围为92.79~106.99 TgC·yr-1,从NPP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武陵山区植被NPP的变化趋势整体上呈北增南减的格局;(3)分别以30 m和3°为高程和坡度的分级级差时,发现武陵山区平均植被NPP随海拔和坡度的升高有明显的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在海拔高于1500 m及坡度大于50°的地区,平均植被NPP出现了较大波动,然而,在波动中均有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先上升后再下降的趋势;(4)在地理区间尺度上,200~1000 m的高程段以及5~25°的坡度段内植被NPP的平均值较高,500 m以上的高程区间平均植被NPP依次递减,但50°以上的坡度区间平均植被NPP反而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坡度高于某一临界值后坡面侵蚀强度又有所下降的趋势。
孙庆龄冯险峰肖潇
关键词:坡度
基于GeoEye-1影像的城区建筑物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在传统信息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监督分类和规则分类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基于知识规则的多尺度分割方法进行建筑物的提取,旨在简单高效地从高分辨率影像数据中准确提取出城区建筑物,并通过北京市区的GeoEye-1影像进行方法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方法的Kappa系数均达到了87%,相比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提高了22%,其中生产者精度提高了30%以上,精度较高,而且这两种方法原理简单,适于流程化操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孙庆龄冯险峰
关键词:建筑物提取多尺度分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