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照军
- 作品数:98 被引量:395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江苏新沂县骆马湖湿地两栖、爬行及哺乳动物调查被引量:1
- 2005年
- 江苏新沂县骆马湖湿地有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8种,哺乳动物13种。动物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及广布种为主。
- 冯照军赵彦禹周虹徐勤峰王光标
- 关键词:湿地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 不同热习服小鼠的热耐受性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热习服处理两性小鼠的热耐受性。[方法]分别随机将两性小鼠分为3个试验组(32、37和42℃)和1个对照组(22℃),然后在45℃下测定小鼠的耐热时间。[结果]耐热时间随习服天数的增加而延长,耐热期间的失重率随习服天数的增加而减少;小鼠体重与耐热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相对高温习服能提高小鼠对更高温度的抵御能力,但习服时间不是越长越好。
- 季丽萍黄晶晶冯照军
- 关键词:温度热习服耐热性小鼠
- 徐州地区金线侧褶蛙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
- 报道了徐州金线侧褶蛙的生活环境、活动情况、繁殖习性。繁殖季节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正常卵群呈片状;平均卵数约1500粒,卵径1~1.5mm;性比因时而异,出眠时为1:100(♀:♂),繁殖季节为1:3(♀:♂)。本观察为...
- 冯照军
- 关键词:繁殖生态
- 文献传递
- 饥饿胁迫对斑点叉尾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为了探究饥饿对斑点叉尾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于(21±1)℃条件下,在室内水族箱中对斑点叉尾进行为期5周的饥饿试验,分别在饥饿的第0、1、2、3、4周取样并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斑点叉尾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分别在饥饿2周和4周内显著下降(P<0.05);而白细胞数和红细胞沉降率分别在饥饿1周与2周内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血糖对饥饿特别敏感,在饥饿的1~3周内显著下降(P<0.01),此后1周变化不明显(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在饥饿3周后均显著降低(P<0.01);饥饿使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饥饿对血清氯离子和钙离子浓度没有显著性影响,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饥饿1周显著增加(P<0.05)、谷丙转氨酶活性在饥饿1~2周有非常显著的下降(P<0.01)。总的试验结果显示,饥饿对斑点叉尾大部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影响。
- 郑桂红朱丰城孙建梅刘缠民冯照军
-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饥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动物学Authorware调用Powerpoint的教学课件制作被引量:1
- 2005年
- 刘缠民冯照军
- 关键词:POWERPOINT2000AUTHORWARE课件制作动物学CAI课件
- 徐州九里山和新沂窑湾鹭鸟繁殖种群的建群与迁出
- 2006年
- 徐州九里山和新沂窑湾的鹭鸟种群自建群以来,种群规模逐年扩大.但2006年,两地鹭鸟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分析了该状况的成因,并提出保护鹭鸟的几点建议.
- 周长梅尹云袁淑娥戴新勇王惠玲赵永林冯照军
- 关键词:鹭鸟
- 徐海地区鹳形目鸟类的调查被引量:5
- 2001年
- 报道了徐海地区鹳形目鸟的种类、分布、数量和迁徙类型 ,就该类鸟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状况进行了探讨 。
- 冯照军张志华
- 关键词:鹳形目鸟类保护
- 对引种放养猕猴的思考
- 随着各地旅游开发建设的发展需要,各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都在挖空心思地创打特色招牌.旅游开发中的野生灵长类远比动物园展示的灵长类更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前者保持了自然的野生生活习性.因此,一些原本没有(或早先有、后绝迹...
- 冯照军黄来旺叶双路爱平赵彦禹
- 关键词:猕猴旅游景点
- 文献传递
- 日本黑褐蚁营养成分分析及两种脱水方法对其SOD、POD、CAT活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01年
- :对日本黑褐蚁 (FormicajaponicaMottschulsky)进行营养成分分析 ,并对烘干脱水储藏法和冷冻脱水储藏法对其蛋白质及SOD、POD、CAT活力的影响进行了测定对比。结果显示 :日本黑褐蚁中粗蛋白含量占鲜重的 2 4 36 % ,粗脂肪为 7 41% ,总糖为 0 6 2 % ,粗灰分为 5 36 % ,粗蛋白占干重达 6 3 6 % 两种脱水储藏法对比 ,烘干脱水法比冷冻脱水法对其蛋白质及SOD、POD。
- 刘缠民蒋继宏冯照军廉振民王启瑞
- 关键词:营养成分脱水方法SODPODCAT
- 中华蟾蜍糖原含量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1
- 2007年
- 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用硫酸-蒽酮比色法和比重法测定了中华蟾蜍各月份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及肝比重。结果显示:冬眠期间(11月至次年的2月),糖原含量逐月下降;2月份时出现临时回升,然后继续下降;4月份时肝糖原含量最低;5月份起,肝糖原含量逐渐上升;5月份时肌糖原含量为最低;6月份起,肌糖原含量逐渐上升。虽然在7-8月间出现过下降,两种糖原的含量在10月份时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这些结果表明,蟾蜍糖原含量在一年中呈现显著的季节性波动。越冬前所储备糖原的一部分可能用于越冬期间维持高水平的血糖,一部分用于基础代谢。2月份时糖原含量的临时上升,可能是血液中作为防冻保护剂的葡萄糖运回肝脏和肌肉中再合成糖原的结果。7-8月间糖原含量降低可能与蟾蜍夏蛰有关。雌性5月至10月期间的肝糖原总体水平显著低于雄性,可能与依赖可得到葡萄糖的卵母细胞中的糖原合成有关。糖原含量的季节变化与蟾蜍的生活状态(越冬、繁殖等)有关,并与血糖含量有联动关系。
- 冯照军季丽萍施雯夏小明
- 关键词:中华蟾蜍肝糖原肌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