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梅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提供更安全的防治翼状胬肉复发的药物方案。方法:以2011-11/2013-09因翼状胬肉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134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和对照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术后每周随访1次,历时3mo,对两组角膜状况、眼压和翼状胬肉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3mo,按计划完成随访的试验组有43例45眼,对照组有38例39眼,其中出现复发迹象的试验组有14例15眼,最终复发2例3眼,与对照组12例13眼出现复发迹象,最终复发2例2眼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6例9眼因修正眼压高于正常上限值退出试验,与试验组(0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角膜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是有效且安全的。
- 徐志蓉严浩冯梅
-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翼状胬肉复发
- 普拉洛芬滴眼液在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探讨普拉洛芬滴眼液在白内障手术后炎症反应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96只眼)行单眼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患者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使用氟米龙滴眼液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7d、20d眼部症状、体征积分和前房闪辉值、炎性症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1d,两组患者眼部症状、体征积分与前房闪辉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d、20d,研究组患者眼部症状、体征积分和前房闪辉值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患者黄斑囊样水肿、角膜水肿、青光眼等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能有效控制术后炎症,促进患者康复。
- 王艳丽冯梅徐志蓉王增智方廷兵
- 关键词:普拉洛芬白内障氟米龙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对比研究并分析不同联合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8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吸出组和摘除组,每组44例。吸出组:联合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OL),以及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摘除组:联合采用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IOL植入术,以及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滤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等指标。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有所提高,眼压均有所下降,滤过泡均形成良好,而两组视力改善,吸出组明显要优于摘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眼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吸出组15.91%,摘除组为21.74%。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IOL植入术以及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冯梅徐志蓉王艳丽王增智
- 关键词:白内障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 封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角膜淋巴管的抑制和对同种移植物存活的促进作用研究
- 2019年
- 目的:研究封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角膜淋巴管的抑制效果和同种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将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移植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抑制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移植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抑制组制作小鼠角膜移植模型,术后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正常组和移植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抑制组使用单克隆抗VEGF-C抗体阻断VEGF-C,在术后第3,7,10,14d分别取材,角膜淋巴管显像特征性使用全组织包埋免疫荧光法,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通过裂隙灯检查并进行排斥反应评分(RI),另外VEGF-C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和即时PCR来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角膜无新生淋巴管;其余两组小鼠移植后有新生淋巴管从角膜缘发出,淋巴管计数(LVC)在第14d达峰值,移植组的淋巴管计数高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抑制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有少量VEGF-C表达,移植对照组VEGF-C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且在第14d达峰值(P<0.05);与移植对照组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抑制组VEGF-C表达降低(P<0.05),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抑制组VEGF-C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裂隙灯观察角膜通透性,分别计数不同组的小鼠移植存活量来评价封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同种移植物存活的影响。结论:封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对角膜淋巴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显著增强同种移植物存活数量。
- 方廷兵严浩徐志蓉冯梅王增智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机制探讨
- 2015年
-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320例(360眼)接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生情况,动态监测所有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变化情况,分析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诱因。结果术后6周内,11例(11眼)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病率3.06%。经过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良好。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组患者的CIC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组患者(P<0.05),11例(11眼)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均为突然发生,7例为术后2周内劳累或用眼过度,2例为未按照医生叮嘱用药,1例为高度近视患者,1例为糖尿病患者。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迟发性葡萄膜炎与植入体引发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术后良好休息、定期复查、避免过早停药和控制血糖可以有效降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率,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激素治疗,效果满意。
- 徐志蓉冯梅
-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
- VEGF-C拮抗剂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及对移植物成功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拮抗剂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以及对角膜移植物成功的影响。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低剂量组(给予贝伐单抗5 mg/kg)、中剂量组(给予贝伐单抗10 mg/kg)、高剂量组(给予贝伐单抗15 mg/kg)和对照组(于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组12只。比较四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角膜新生血管最长长度、VEGF-C平均光密度值及角膜移植物成功率。结果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角膜新生血管最长长度、新生血管面积均低于对照组,且高剂量组新生血管面积为(8.63±0.74)mm2,显著低于低剂量组的(12.15±1.37)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VEGF-C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高剂量组的VEGF-C平均光密度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移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C拮抗剂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显著,可有效降延缓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低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
- 方廷兵严浩徐志蓉冯梅王增智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新生血管角膜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