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小峰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力衰竭
  • 2篇心室
  • 2篇心脏
  • 2篇室性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衰竭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消融
  • 1篇导管消融术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学
  • 1篇电生理学技术
  • 1篇心动过速终止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不良
  • 1篇心肌

机构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邹建刚
  • 5篇侯小峰
  • 4篇杨兵
  • 4篇陈明龙
  • 4篇曹克将
  • 4篇单其俊
  • 4篇陈椿
  • 2篇居维竹
  • 2篇徐东杰
  • 2篇陈红武
  • 1篇夏野
  • 1篇陈凯
  • 1篇葛培兵
  • 1篇王垚
  • 1篇陈艳红
  • 1篇孙育民
  • 1篇张凤祥
  • 1篇张晓宇
  • 1篇王静
  • 1篇钱智勇

传媒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第二十五届长...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心脏生物钟CLOCK-BMAL1对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保护作用
袁嘉敏钱智勇葛培兵陈艳红王垚侯小峰邹建刚
射频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解剖分布及长期随访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报道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分布规律及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因房速作电生理检查的患者资料。结果207例患者中,185例明确为局灶性房速,共确定起源病灶200处。冠状窦口部的房速发生率最高,为23.8%,其次是界嵴20.5%,房室结周围20.0%,腔静脉17.8%,瓣环13.0%,心耳10.3%等。起源于右心房的局灶性房速占80.0%,起源于左心房的房速占17.8%。男性分布于左心房的房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25.0%与13.3%,P=0.042),而右心房分布比例低于女性(69.4%与86.7%,P=0.004)。185例局灶性房速中,有173例(93.5%)获得即刻成功。常规标测组即刻成功率比三维标测组低,分别为79.3%(96/121)、96.5%(82/85),P〈0.01。经36个月的随访,共20例复发,远期成功率88.4%(153/173)。常规标测组与三维标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灶性房速的起源部位具有丛集分布的特点,并且在左右心房之间有性别差异。常起源于冠状窦口、界嵴、房室结周围、腔静脉等心房内特殊解剖位置。射频消融即刻及远期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在有经验的电生理中心可以成为一线治疗选择。
夏野居维竹陈明龙杨兵张凤祥陈红武孙育民侯小峰陈椿邹建刚单其俊曹克将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
左束支阻滞激动模式:心功能不良重要的可逆性因素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左束支阻滞激动模式对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3例心功能不良和左心室扩大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4±0.1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6±4)mm,QRS时限增宽(177±15)ms,呈左束支阻滞或左束支阻滞样图形。例1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伴左束支阻滞;例2为显性右侧预激综合征;例324h动态心电图示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3万次。结果例l成功行心脏再同步治疗,例2和例3成功行右侧显性旁路和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消融,QRS时限降至(103±25)ms,随访6~30个月,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恢复正常,左心室明显缩小,LVEF为0.65±0.04和LVEDD(48±4)mm。结论左束支阻滞激动模式是心功能不良重要的可逆性因素。
单其俊邹建刚陈椿杨兵陈明龙徐东杰侯小峰曹克将
关键词: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Epsilon波检出率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体表心电图记录方法对国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患者Epsilon波的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共入选ARVC...
王静杨兵陈明龙邹建刚单其俊陈椿侯小峰陈红武居维竹陈凯曹克将
文献传递
心动过速终止后短暂心室复极异常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2008年
目的观察长时间心动过速终止后对心室复极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3例长时间心动过速(9d~6个月)患者,两例为长时间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1例为无休止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并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另1例为主动脉瓣换瓣术后5年发生束支折返性室速;第3例为持续性心房扑动伴心功能不良并因三度房室阻滞于10年前植入单腔起搏器。结果3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并无晕厥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在心动过速间隙或射频导管消融终止后均出现QT间期延长和恶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持续心房扑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最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两例室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后1周QT间期逐渐恢复正常,分别随访20和39个月无室速和晕厥发作。结论长时间心动过速后可导致短时间心室复极异常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加强防范,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单其俊陈椿张晓宇徐东杰邹建刚陈明龙杨兵侯小峰曹克将
关键词:心动过速心室复极心脏性猝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