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英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2篇猝死
  • 1篇电图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律失常患者
  • 1篇心室
  • 1篇心室颤动
  • 1篇遗传性
  • 1篇遗传性心律失...
  • 1篇应激
  • 1篇应激性
  • 1篇晕厥
  • 1篇尸检
  • 1篇室颤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 1篇航天中心医院
  • 1篇北京市第六医...
  • 1篇北京清华长庚...

作者

  • 9篇高英
  • 6篇张萍
  • 5篇郭继鸿
  • 4篇吴寸草
  • 4篇李学斌
  • 3篇王龙
  • 3篇杨靖
  • 2篇李鼎
  • 1篇田颖
  • 1篇田芸
  • 1篇王斌
  • 1篇张梅静

传媒

  • 5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中华心脏与心...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199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交感应激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2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总结交感应激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 54例交感应激后诱发心律失常的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等严格检出和控制入选研究对象,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发病年龄为18.4±14.5岁,有晕厥或猝死家族史者46.3%;以晕厥为首发症状者占94.4%,其次为心悸42.6%和头晕33.3%;诱发因素中运动和劳累占50.0%,精神因素占50.0%,病理因素占11.1%。结论交感应激时CPVT和ARVC患者相对于LQTs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高并且呈多样化。
张梅静王斌高英田芸吴寸草张萍郭继鸿
关键词:遗传性心律失常应激室性心律失常
早复极改变对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参数和临床事件的影响
2014年
目的 探讨早复极改变在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68例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早复极改变组30例,无早复极改变组38例.30例早复极患者根据J点高度分为J≥2 mV组和J<2 mV两个亚组,根据出现早复极改变的部位将早复极改变组分为①胸前导联组,②下壁导联组,③全导联组(同时出现下壁导联和胸前导联早复极改变)3个亚组.比较早复极改变组和无早复极改变组之间各心电图参数和临床事件(晕厥、猝死)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各亚组之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组间心电图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x2检验和R×C列联x2检验进行频率比较.结果 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早复极改变的发生率44.1%(30/68).早复极改变组平均心率为(54.3±10.5)次/min,无早复极改变组平均心率为(63.8±9.6)次/min,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早复极改变组与无早复极改变组的各个心电图参数(QRS时限、QT间期、QTc、QTa、Tp-Te、QTd)及临床事件(晕厥、猝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复极改变组中J≥2 mV亚组晕厥发生4/7,J<2 mV亚组的晕厥发生率73.9%(17/2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前导联亚组、下壁导联亚组和全导联亚组之间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0).结论 遗传性心律失常合并早复极改变患者的心率较无早复极改变的心率偏低.合并早复极改变与无早复的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晕厥和猝死发生率无差异.
史妍菲张萍吴寸草高英杨靖李学斌郭继鸿
关键词:心律失常晕厥猝死
阿英文学文献工作述评
高英
关键词:文学
SCN5A基因多态性与早期复极改变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心脏钠离子通α亚单位(SCN5A)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早期复极改变(ERV)的关系。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来自2009~2010年的84例研究对象进行SCN5A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1673A>G,3666+69G>C的基因检测,其中ERV患者54例,健康对照组30例,分析比较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在33例ERV患者中,1673A>G位点未发现明显基因突变,未再进一步检测;3666+69G>C位点ERV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V组内,男女性别比较,晕厥与非晕厥组比较及J波抬高幅度>0.1mV与≤0.1mV的组间比较3666+69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666+69G基因多态性(G→C)可能与ERV相关。
田颖张萍高英李学斌王龙郭继鸿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运动试验在长QT综合征分型诊断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在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3例研究对象进行运动试验,其中LQTS患者18例,健康对照组45例,测量运动期间及运动后心率恢复期的12导联心电图的各心电参比数,分析其变化趋势。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QT间期/心率斜率。结果 LQT2患者15例,LQT1患者3例。(1)LQTS组的QTc间期在运动试验的运动期及恢复期的全程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运动1级:(518±71)ms比(438±25)ms;运动2级:(518±76)ms比(432±28)ms;运动3级:(481±50)ms比(421±38)ms;运动4级:(487±68)ms比(417±22)ms;运动峰值:(498±75)ms比(422±38)ms;恢复2 min:(518±71)ms比(424±25)ms;恢复4 min:(542±73)ms比(439±20)ms;恢复6 min:(534±62)ms比(433±22)ms;恢复期末:(542±68)ms比(438±21)ms,各时间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QT间期均可随心率增快而缩短。(2)LQTS组的组内比较:LQT2型在运动期的QT间期/心率的斜率较LQT1型更大(-2.087比-0.143);在运动后恢复期,两组的QT间期随心率减慢呈不同的变化趋势,LQT1患者的QT间期随心率减慢逐渐缩短(QT间期/心率的斜率为2.249);而LQT2患者的QT间期反而呈延长趋势(QT间期/心率的斜率为-3.040)。结论 LQTS组中LQT2型的QT间期在心率增快时可适应性缩短,而LQT1型的QT间期频率适应性不良,可根据运动试验协助判别LQTS的基因亚型。
吴寸草张萍高英杨靖李学斌李鼎王龙郭继鸿
关键词:长QT综合征QT间期
ICD放电转复持续性房颤1例
2010年
患者男,46岁,因"扩张型心肌病3年,伴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房颤动(房颤)"入院治疗。入院血压90/70mmHg,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扩大,心率64bpm,心律绝对不等,心音强弱不一,心电图为房颤。
张萍高英
关键词:ICD心房颤动心室颤动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特点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研究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CPVT的15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60.0%)的平板运动心电图资料。结果 (1)服用药物前,15例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均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阈值心率为(122.3±26.1)次/min,其中9例(60.0%)记录到特征性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40.0%)记录到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同时,8例患者(53.3%)记录到运动后的房性心律失常,且房性期前收缩阈值心率明显低于室性期前收缩[(91.5±26.3)次/min比(115.2±18.5)次/min,P=0.003];(3)15例患者在良好的监测下,平板运动试验安全性可靠。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可安全有效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对于CPV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杨靖张萍吴寸草高英李学斌李鼎王龙郭继鸿
关键词:儿茶酚胺类
Timothy综合征被引量:2
2011年
1989年,1例反复晕厥的儿童来到了犹他大学Timothy教授的办公室,Timothy教授发现这个孩子不仅有心律失常和心电图中的QT间期延长,还有并指/趾,随后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报道,此后,人们以Timothy教授命名了这一疾病,称为"Timothy综合征(TimothySyndrome,TS)",也称为长QT综合征8型。
高英张萍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电图
分子尸检(94)被引量:1
2012年
目前,全球心脏性猝死每年高达3千万,其中〈40岁的猝死者常伴有遗传学病因,如遗传性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病,分子尸检对这类猝死病因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定义]分子尸检(molecular autopsy)是对死者的基因学检测,当大体尸检不能明确患者死因时,
高英
关键词:猝死原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