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96H指数:7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软组织
  • 5篇软组织缺损
  • 5篇皮瓣
  • 5篇缺损
  • 5篇组织缺损
  • 4篇脊柱
  • 4篇脊柱炎
  • 3篇腰椎
  • 3篇菌病
  • 3篇创面
  • 3篇创面修复
  • 2篇外科
  • 2篇杆菌性
  • 2篇高能量
  • 2篇高能量损伤
  • 2篇布鲁杆菌
  • 2篇布鲁杆菌病
  • 2篇布氏杆菌
  • 2篇布氏杆菌性脊...
  • 1篇蒂部

机构

  • 11篇兰州军区兰州...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蓝旭
  • 11篇高杰
  • 8篇李志琳
  • 5篇厉孟
  • 4篇葛宝丰
  • 4篇甄平
  • 3篇窦强
  • 3篇杨成伟
  • 2篇刘雪梅
  • 2篇许建中
  • 2篇李慎松
  • 1篇杨巧巧
  • 1篇王世勇
  • 1篇高秋明
  • 1篇李松凯

传媒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手术治疗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病变侵犯节段:C3/C4 1例,C4/C5 2例,C5/C6 6例,C6/C7 3例。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2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9.83±4.45)分。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为(34.67±18.25)mm/h。术前所有患者规范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播散。随访12~30个月,平均16.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时,B级和C级各1例患者恢复至D级,余C级1例和D级7例患者恢复至E级。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至(15.50±2.0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ESR为(7.58±5.32)mm/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结论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对可疑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排查。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杨成伟蓝旭李松凯王世勇高杰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脊柱炎硬膜外脓肿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创面修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皮瓣修复致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足背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创面修复:以腓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5例,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8例,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供养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9例。足背部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5 cm~30 cm×20 cm。结果 32例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均经换药后痊愈。32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成活皮瓣外观、质地和厚度与足背部受区相似,无溃疡发生,有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5~10 mm。患者步态行走正常,均表示满意。结论合理选择不同种类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提高成活率,并重建肢体形态功能。
蓝旭葛宝丰厉孟高杰李志琳
关键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皮瓣
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化疗后二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
2016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化疗后二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的疗效。方法对13例胸腰段(T8~L5)结核合并单侧或双侧腰大肌脓肿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化疗后二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固定治疗。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9例,D级4例。采用Birdwell分级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术后随访13~40(23.5±10)个月,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植骨融合良好,术后6~10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Birdwell分级:Ⅰ级11例,Ⅱ级2例;内固定位置正常。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5例,D级6例,E级为2例。5例胸腰段结核伴有后凸畸形者术前后凸Cobb角为32°~43°(38.5°±1.3°),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6°~10°(7.3°±1.1°),较术前明显好转(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化疗后二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固定治疗胸腰段结核病灶清除彻底,椎管减压可靠,复发率低,创伤小,不破坏后方韧带复合体,能够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临床疗效确切、可靠。
李志琳窦强高杰历孟蓝旭甄平葛宝丰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引流术
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一期经后路手术治疗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融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一期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腰椎内固定融合治疗的1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2~62岁,平均(43.8±11.1)岁。术前追溯均有羊接触史或食用史。C 反应蛋白、血沉、MRI、CT、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 )及试管凝集试验( 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 )检查诊断明确,应用链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联合抗感染治疗后2周,采用经后路腰椎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融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布病用药3个月,动态复查相关感染监测指标,直至布氏杆菌 SAT 阴性后继续应用2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缓解程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分级评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0~220 min,平均(179.3±22.6) min,出血200~450 ml,平均(288.3±79.9) ml。术中均无大血管及脊髓损伤,术后伤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24.5±7.8)个月,所有患者布氏杆菌感染中毒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血沉等感染指标正常,术后4~8个月 X 线片复查提示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 VAS 评分分别为(2.92±0.76)分、(1.33±0.47)分和(0.33±0.62)分,较术前(6.58±0.76)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 ASIA 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明显好转( P<0.05)。结论经后路腰椎布氏杆菌病灶清除手术可彻底清除椎管内脓肿或肉芽组织,充分行神经根及椎管减压�
高杰蓝旭李志琳杨成伟窦强甄平
关键词:脊柱炎布鲁杆菌病腰椎抗菌药外科手术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分型与治疗方案选择被引量:31
2017年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以提高该病确诊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经冷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28例,微创介入治疗3例,2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本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按照影像学特点分型:椎体骨髓炎型9例,椎间盘炎型8例,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型5例,混合型30例。49例获得随访16~36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根据Alp标准评定:痊愈47例,好转2例。无复发患者。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影像学分型选择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
蓝旭高杰许建中刘雪梅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影像学检查
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蒂部改进及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采用蒂部改进后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中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中前足背软组织缺损16例。结果2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换药后痊愈,其余均一期愈合。随访0.5~2年,皮瓣无破溃、外观良好、痛触觉恢复。结论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经蒂部改进后修复范围扩大、血循环改善,是中前足背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选择。
厉孟蓝旭李志琳李慎松高杰甄平
关键词:软组织缺损足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高能量损伤致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皮瓣修复高能量损伤致足跟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012年6月收治的足跟软组织缺损患者21,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8~57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机器绞伤10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cm×3cm-cm×6cm。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后外侧创面9例(A组),以胫后动脉皮瓣修复足跟后外侧创面5例(B组),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底部负重区创面7例(C组)。比较三组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关节活动度。结果21例皮瓣均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局部换药后痊愈,未再次手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成活皮瓣外观、质地和厚度与足跟部受区相似,负重区无溃疡发生,有保护性感觉,正常步态行走。术后12个月A、B、C三组皮瓣感觉恢复率分别为0、20%、100%(P〈0.01)。三组足跟部外形基本正常,A组8例(89%)、B组4例(80%)、C组6例(86%)可不负重无痛行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负重行走时患足均伴不同程度疼痛,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度5~8cm的足跟负重区创面宜选择足底内侧皮瓣修复,对于长度〉8om的足跟负重区或非负重区创面,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胫后动脉皮瓣为宜,从而提高皮瓣成活率并重建肢体功能。
蓝旭厉孟葛宝丰高杰李志琳
关键词:足损伤软组织损伤外科皮瓣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观察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将63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心理干预)33例,其中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龄(28.5±8.1)岁;对照组(单纯口服柳氮磺胺吡啶)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6.0±9.2)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达到ASAS20疗效改善、治疗前后AS病情活动指数评分变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23(IL-23)的水平变化、肝肾功水平变化,及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elf-reported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eported depression scale,SD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Bath AS病情活动指数(the Bath A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SDAI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6±0.50)vs.(1.88±0.9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6、IL-23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15.73±0.93)vs.(2.23±1.04)]、SDS[(16.21±1.86)vs.(2.15±1.10)]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心理干预可降低AS患者TNF-α、IL-6、IL-23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对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窦强刘佳春高杰李志琳杨成伟蓝旭
关键词:柳氮磺胺吡啶抑郁心理干预
含斜支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的设计及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含斜支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的设计及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3年2月,收治12例交通事故伤所致下肢创面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8~42岁,中位年龄32岁。缺损部位:小腿下端2例,踝周并足背4例,足背5例,足远端1例。创面均伴肌腱及骨组织外露,创面范围15 cm×7 cm^27 cm×12 cm。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7 d,平均3.7 d。采用斜支作为供血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7例,采用含斜支及降支的股前外侧游离皮瓣5例。皮瓣切取范围17 cm×9 cm^30 cm×15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3例,植皮修复9例。结果术后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2年,平均18个月。3例踝周并足背创面皮瓣臃肿,穿鞋困难,行二期修薄;其余皮瓣无臃肿,恢复保护性痛、温觉。结论采用含斜支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
厉孟蓝旭甄平高秋明李志琳高杰杨巧巧盖延林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下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
腰椎黄韧带骨化伴腰椎管狭窄的治疗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腰椎黄韧带骨化伴腰椎管狭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治疗腰椎黄韧带骨化伴腰椎管狭窄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51~63岁,平均57岁。患者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下肢放射痛,CT和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L4,5和L5S1双节段2例,L4,5单节段5例,L5S1单节段2例。4例单纯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5例行椎板和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采用JOA评分(包括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临床体征和膀胱功能)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术后无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腰背疼痛和下肢放射痛等明显改善,行走距离均接近正常,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腰椎黄韧带骨化CT检查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决定具体手术方法,手术目的以最小创伤获得椎管有效减压并重建下腰椎稳定性。
蓝旭高杰许建中刘雪梅
关键词:腰椎黄韧带骨化椎管狭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