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乐琼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强降水
  • 2篇降水
  • 2篇长江中下游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IPCC_A...

机构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李双林
  • 2篇韩乐琼
  • 1篇卞洁
  • 1篇韩哲

传媒

  • 1篇暴雨灾害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下21世纪长江中下游强降水预估被引量:15
2014年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评估报告(IPCC AR5)耦合模式相互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所包含的8个模式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强降水的气候特征在21世纪的变化进行预估,并与此前基于第3阶段(CMIP3)的7个模式的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所用资料既包括模式对20世纪的历史模拟,也包括它们在未来高、中、低三种排放情景(即RCP8.5、RCP4.5、RCP2.6三种代表性浓度路径)下的预估试验资料。结果表明:1)不同模式的预估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对于20世纪最后20 a(1980—1999年),21世纪不仅强降水事件频次、强降水事件的平均强度增加,且年际变率也有所增强。就增加幅度而言,西部强度较小,东部强度较大。2)就不同排放情景相互比较而言,在低排放情景和高排放情景(RCP2.6和RCP8.5)下,降水强度和频次的增长均比在中等排放情景(RCP4.5)下大。3)与之前CMIP3的结果相比,尽管二者均预估未来降水强度和频次增长,但二者增加幅度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在CMIP5中,表现为自西向东幅度递增的特点,而在CMIP3中则中部地区增幅最大。
韩乐琼韩哲李双林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强降水
基于IPCC AR4部分耦合模式结果的21世纪长江中下游强降水预估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IPCC AR4气候模式诊断和相互比较项目(PCMDI)20世纪模拟试验资料,通过模式气候态与观测(再分析)气候态的对比,从存有完整逐日降水资料的14个模式中挑选出7个对东亚模拟较好的模式(即gfdl cm2.0、gfdl cm2.1、cgcm、miroc(m)、cnrm、echam、cgcmt47)。然后,利用这7个模式在A1B、A2、B1三种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预估试验结果,分析长江中下游强降水的未来演变。结果表明:不同模式模拟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对20世纪后20年(1980—1999年)的平均而言,21世纪不仅年平均强降水日数、单次强降水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且其年际变率也增强;就不同排放情景比较而言,A1B、A2情景下强降水频次与强度的增强趋势均比B1情景下要大;就多模式平均来看,在A1B、A2、B1排放情景下,强降水频次分别增加约30%、20%、l5%,强降水强度分别增加约20%、20%、10%,强降水频次的年际标准差在三种情景下均增加约20%,强降水强度年际标准差分别增加约20%、20%、10%。这些结果意味着,未来不仅强降水增加,且极端暴雨、大暴雨易于出现,旱涝也将更为频繁。
李双林韩乐琼卞洁
关键词:气候变化长江中下游强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