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东莉

作品数:23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科研资助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解剖学
  • 6篇教学
  • 6篇磁共振
  • 5篇大脑
  • 4篇影像
  • 4篇MRI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人体解剖学
  • 3篇皮质
  • 3篇脑皮质
  • 2篇岛叶
  • 2篇三维可视化
  • 2篇数据集
  • 2篇外科
  • 2篇解剖学教学
  • 2篇可视化
  • 2篇教学模式
  • 2篇大脑皮质
  • 1篇对称性

机构

  • 23篇蚌埠医学院
  • 1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淮安市第一人...

作者

  • 23篇隋东莉
  • 16篇李成
  • 14篇王震寰
  • 6篇陈刘成
  • 6篇曹承亮
  • 5篇沈龙山
  • 4篇赵学影
  • 4篇耿慧慧
  • 4篇赵学影
  • 3篇宋永瑞
  • 3篇陆进
  • 2篇季公俊
  • 2篇袁圆
  • 1篇盛茂
  • 1篇张浩轩
  • 1篇单增强
  • 1篇尹海燕
  • 1篇刘宏升
  • 1篇秦小芳
  • 1篇张燕菊

传媒

  • 13篇蚌埠医学院学...
  • 3篇基础医学教育
  • 2篇四川解剖学杂...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解剖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简板图在喉的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年
喉是人体解剖课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文就喉的连接这部分内容设计简板图,旨在精简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耿慧慧李成袁圆隋东莉
关键词:板图
基于1H-MRS脑胶质瘤影像病理分区及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的方法学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1H-MRS)在脑胶质瘤及周边脑组织的病理分区、边界分割及组织差异化的三维重建方法。方法:选取5例拟诊为脑胶质瘤的患者,术前先行T1WI、T2WI及增强扫描,增强后行1H-MRS检查、分析,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根据多种代谢产物水平对胶质瘤进行分级及胶质瘤与周边脑组织分区。选取1例胶质瘤扫描数据以Dicom3.0格式导入3D-Doctor软件,人工分割肿瘤区、坏死区、水肿区、大脑表面,分别以不同颜色标示,以复杂面重建方法对上述结构同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利用1H-MRS对胶质瘤的肿瘤区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大体分区,并且于术前对肿瘤进行的良恶性分级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成功重建了肿瘤区及周边脑组织在整脑中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模型可以任意方位旋转,从不同角度再现了肿瘤的三维形态及在大脑中的空间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结论:脑胶质瘤采用1H-MRS的Cho/Cr、NAA/Cr、NAA/Cho代谢物比值结合常规MRI对胶质瘤诊断及对胶质瘤进行无创性分级、分区是可行的。胶质瘤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展现了肿瘤在活体脑中的三维空间结构及毗邻关系,为脑内占位性病变的重建和观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对立体定向外科制定手术入路、介入放射制定放疗计划及医学教学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张燕菊王震寰沈龙山李成隋东莉
关键词:脑胶质瘤三维可视化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国人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建立基于国人成人活体薄层MR图像的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为临床诊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例健康成人颅脑进行薄层MR扫描,将数据输入3D-Doctor软件包,建立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结果:成功建立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模型可清楚显示大脑外侧裂在整脑中的三维立体形态、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且能在任意方向旋转。结论:大脑外侧裂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形态学参考,为虚拟手术奠定基础。
李成王震寰沈龙山隋东莉
关键词:图像处理可视化三维重建
大脑岛叶脑沟立体定位数据集的构建及平面回归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构建岛叶重要脑沟基于连合间径定位体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其平面投影回归方程。方法:30名健康成人颅脑以连合间径(AC-PC)为扫描基线,获得的横断层MRI数据经格式转化后导入Photoshop软件,经过严格的图像配准,建立以AC-PC中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系,获得大脑横断面图像上结构的三维立体坐标值,其中X值和Y值可直接在软件中读取,Z值为图像距离AC-PC平面的层数乘以图像层厚的积,分别测量岛叶中央沟最内侧点、前环岛沟和下环岛沟的坐标值,所有取样点坐标值组成岛叶脑沟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运用SPSS13.0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求解出在水平面、冠状面和矢状面上投影的回归方程。结果:成功构建岛叶中央沟、前、下环岛沟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及各岛沟在各平面上的投影回归方程。结论:岛叶中央沟及前、下环岛沟进行立体定位数据集的构建,为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三维放射治疗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同时对于揭示位于大脑基底部岛叶及深部区域的发生、发育等形态学规律有重要的意义。
宋永瑞盛茂李成隋东莉王震寰
关键词:岛叶数据集
大脑前扣带皮质边界的解剖学定位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明确前扣带沟的位置、在Y轴上的最大跨度范围以及其个体间的变异和侧别差异。方法在笛卡儿坐标系中测量30例成年志愿者前扣带沟的坐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构建了前扣带沟立体定位的平均坐标数据集,分析出前扣带沟平均坐标的侧别差异和个体间差异;(2)分析出前扣带皮质在Y轴前后距离的最大值及侧别差异。结论左侧PCS的出现影响了前扣带沟在Y轴上的坐标,从而导致了前扣带皮质前后跨度的侧别差异。
隋东莉李成陈刘成曹承亮王震寰
关键词:大脑皮质
海马-穹窿投射的MRI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大脑海马-穹窿在MRI的形态规律,为横断位及冠状位海马-穹窿投射识别提供参照。方法:在微型计算机上eFlim2.0工作站中,选取40名健康志愿者连续MRI横断位及冠状位,运用结构连续追踪技术,对大脑海马-穹窿投射进行识别、定位。结果:在横断面上海马-穹窿投射出现的顺序为海马、海马-穹窿、穹窿,冠状面为穹窿、海马-穹窿、穹窿。海马在冠状面映射长度=横状面层数×2 mm,其在横断面映射长度=冠状面层数×2 mm。结论:能够在MRI上客观准确识别横断面及冠状面的海马-穹窿投射及周围结构。
秦小芳王震寰隋东莉
关键词:海马穹窿
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人体结肠系膜淋巴管构筑
2020年
目的:探讨人体结肠系膜淋巴管的组织学特征,为研究肠系膜物质转运机制提供必要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微镜下观察人体结肠系膜淋巴管的分布及其形态结构。结果:结肠系膜组织中可见大量的脂肪细胞、血管、淋巴组织。血管管壁较厚,形态较为规则,少数管腔内可见红细胞。淋巴管管壁较薄,管腔较大,有时可见到腔内有均匀一致的絮状物。但大部分管腔样结构透明,HE染色难以定论为血管或淋巴管或组织间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单抗D2-40在淋巴管内皮细胞得以标记,以胞质的棕黄色着色为阳性,淋巴管配布在血管周围,形状不规则,呈条索状或椭圆状;管径变化较大,约20~200μm,管壁无肌层;部分淋巴管壁呈开放状态;血管淡染或不染色。结论:人结肠系膜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管存在,可能是物质转运至血液循环的一种潜在性途径或相邻血管间的通路。
赵学影肖慧胡子豪陈云帆王黎源隋东莉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管血管
扣带沟缘支立体定位数据集的构建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求得扣带沟缘支在笛卡尔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方法:在笛卡尔坐标系中以扣带沟缘支的最内侧端点为起点,向外X值每隔3 mm取点,读取、记录各取样点的X、Y坐标值,Z值为所在层面距离零层面的数目与层距(3 mm)的乘积。结果:构建出扣带沟缘支在三维坐标系中的立体定位数据集。结论:扣带沟缘支与笛卡尔三维坐标系有相对稳定的位置关系。
隋东莉李成赵学影陈刘成王震寰
关键词:扣带回颅脑外科
成人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交通支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测成人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之间交通支的特征,为临床预防及修复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随机选取90侧成人上肢标本,充分解剖暴露臂丛及其分支,观察并测量正中神经与肌皮神经之间交通支的起止点、长度、直径。结果90侧上肢中,24侧存在交通支,出现率26.7%。交通支长(66.49±39.35)mm,中点直径(1.23±0.62)mm,交通支起点距喙突距离为(149.78±32.43)mm。本研究观察到3种分型:Ⅰ型占33.3%(8/24),Ⅱ型占62.5%(15/24),Ⅲ型较少见(1/24)。交通支的出现率在性别间或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之间的交通支并不少见,在臂部手术中应注意上述3种分型变异,以选择最佳术式。
肖慧郭强强王宇航单增强王黎源陆进隋东莉赵学影
关键词:神经解剖正中神经肌皮神经交通支
正常儿童和青少年胼胝体发育及其性别差异的MRI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和青少年发育过程中胼胝体的变化规律及其性别差异。方法:在微型计算机e-film2.0工作站中选取81名正常儿童和青少年颅脑正中矢状面MRI扫描图像,导入Adobe Photoshop10.0后,测量端脑和胼胝体及其亚区的面积。并对胼胝体发育的形态学规律及性别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名正常儿童和青少年胼胝体各亚区及总面积均与年龄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5~P〈0.01);男性和女性胼胝体Ⅰ区面积与年龄均无相关关系(P〉0.05),而胼胝体其他各区及总面积与年龄均有相关关系(P〈0.05~P〈0.01)。两性胼胝体总面积及Ⅰ区、Ⅳ区和Ⅵ区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校正脑体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和青少年发育期,随年龄增长胼胝体各亚区面积同步增大。1~18岁年龄段胼胝体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由脑体积在两性的系统差异所致。
季公俊王震寰隋东莉宋永瑞李成
关键词:胼胝体发育性别差异磁共振成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