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露

作品数:14 被引量:112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异位症
  • 7篇内膜
  • 7篇宫内
  • 7篇宫内膜
  • 6篇子宫
  • 6篇子宫内膜
  • 6篇子宫内膜异位
  • 6篇子宫内膜异位...
  • 6篇纤溶
  • 6篇纤溶酶
  • 6篇纤溶酶原
  • 6篇纤溶酶原激活
  • 6篇纤溶酶原激活...
  • 6篇内膜异位症
  • 6篇激活物
  • 5篇溶酶
  • 5篇尿激酶
  • 5篇尿激酶型
  • 5篇尿激酶型纤溶...
  • 5篇激酶

机构

  • 14篇郑州大学第三...
  • 3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郑州大学第五...

作者

  • 14篇陈露
  • 7篇孙利环
  • 7篇胡孟彩
  • 5篇申爱荣
  • 4篇有风芝
  • 3篇徐晓辉
  • 1篇任琛琛
  • 1篇屈慧敏
  • 1篇赵冰
  • 1篇高湛
  • 1篇杨文杰
  • 1篇王志红
  • 1篇封全灵
  • 1篇徐冬梅
  • 1篇王锐
  • 1篇吴惠琰
  • 1篇赵悦淑
  • 1篇王蕊
  • 1篇封全灵

传媒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中国妇幼卫生...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实用诊断与治...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及临床分期的作用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uPAR蛋白在40例EMT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结果uPAR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对照组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表达,且在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表达。uPAR蛋白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表达腺上皮细胞高于间质细胞(P〈0.05),在腺上皮细胞表达异位内膜高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P〈0.05)。uPAR蛋白在异位内膜Ⅰ~Ⅱ期与Ⅲ~Ⅳ期的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PAR在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高表达可能促使其转移、粘附、侵袭、生长,导致EMT的发生发展;uPAR的作用研究对EMT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露有风芝孙利环胡孟彩
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子宫内膜异位症
河南省围产儿腹裂畸形监测资料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2008—2011年间河南省围产儿腹裂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方法资料收集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以妊娠满28周至产后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为调查对象,包括活产、死胎、死产及7d内死亡。结果 840391例围产儿中确诊腹裂168例,平均发生率为2.00/万,呈波动性,无长期趋势;乡村腹裂发生率2.42/万,城镇腹裂发生率1.24/万,乡村高于城市;腹裂围产儿死亡率64.29%。结论我省围产儿腹裂发生率呈波动性,没有上升趋势。乡村围产儿腹裂发生率高于城镇,腹裂围产儿死亡率较高。
陈露孙利环有风芝徐晓辉
关键词:围产儿腹裂畸形
河南省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中不同筛查方法效果评价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评估巴氏涂片、液基细胞学检查(LBC)、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与巴氏涂片联合筛查这3种方法在农村地区筛查人群中检出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158个区县自愿参加免费宫颈癌筛查的35~64岁农村户籍共2023484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89个区县采用巴氏涂片作为初筛方法(巴氏涂片组),29个区县采用LBC作为初筛方法(LBC组),40个区县采用HPV检测与巴氏涂片联合筛查的初筛方法(联合筛查组),以初筛阳性率和病理学结果作为评价标准,评估3种筛查方法检出CINⅡ+病变的效果。结果联合筛查组初筛阳性率(9.90%)高于LBC组初筛阳性率(4.16%),LBC组初筛阳性率(4.16%)高于巴氏涂片组初筛阳性率(3.74%),联合筛查组CINⅡ+检出率(0.70%)高于LBC组CINⅡ+检出率(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BC组CINⅡ+检出率(0.29%)略高于巴氏涂片组CINⅡ+检出率(0.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适合走多元化之路。HPV检测联合细胞学的方法提高了CINⅡ+检出的敏感性,在细胞学筛查规范且质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全面转为HPV筛查尚需过渡。
徐晓辉白淑娟王志红王帅兵谢忱梁肖杨文杰陈露
关键词:宫颈癌人群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膜组织中uPA与PAI-1蛋白的表达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EMT患者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及30例对照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uPA及PAI-1蛋白的表达。结果:uPA和PAI-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对照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有表达,且在血管内皮细胞亦有表达。uPA和PAI-1蛋白在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表达均高于在位内膜及对照子宫内膜间质细胞(P均<0.017)。Ⅰ、Ⅱ期与Ⅲ、Ⅳ期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uPA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69、1.339,P均>0.05),而PAI-1蛋白在Ⅲ、Ⅳ期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的表达高于Ⅰ、Ⅱ期(χ2=5.432,P=0.020)。uPA与PAI-1蛋白在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表达呈正关联(rp=0.311,P=0.039)。结论:uPA与PAI-1蛋白在异位内膜间质细胞高表达,促使细胞黏附、侵袭、转移和生长,参与EMT的发生发展。
陈露申爱荣胡孟彩有风芝孙利环
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子宫内膜异位症
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模型在河南省出生缺陷发生率预测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应用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河南省月度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行预测,为制定科学的出生缺陷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37所国家级出生缺陷监测点所有围产儿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分别构建总体、城镇和乡村出生缺陷发生率的ARIMA乘积季节模型,对2020年数据进行回代,评价拟合效果,同时利用所构建模型预测2021~2022年月度出生缺陷发生率。结果分别使用ARIMA(0,1,1)(0,1,1)_(12)、ARIMA(2,1,2)(2,1,0)_(12)、ARIMA(0,1,1)(0,1,1)_(12)模型预测2020年河南省总体、城镇和乡村月度出生缺陷发生率,计算2020年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26%、8.80%和10.13%;2020年预测值和真实值动态趋势基本一致,真实值均落在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内;预测2021~2022年河南省月度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结论ARIMA模型能对河南省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行较好地预测,有望为出生缺陷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王美芝杜真张猛赵冰陈露孙利环吴雪柯胡孟彩
关键词:发生率ARIMA模型
2018—2019年河南省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介绍河南省围产儿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BDs)情况,分析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河南省妇幼监测系统和分娩机构的出生医学证明,收集2018—2019年河南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信息和活产儿总数,选取2018—2019年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同期分娩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河南省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病因顺位,以及不同性别、城乡、母亲年龄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构成比。结果本研究涉及2018—2019年河南省活产儿2409990例,其中BDs患儿23572例,包括75所监测医院14068例,461所非监测医院9504例。2018—2019年河南省BDs发病率由2018年的91.78/万上升至2019年的104.14/万,年增长率为13.47%,总发病率为97.81/万。先天性心脏病高居BDs发病率中第1位,且2019年发病率高于2018年。在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亚型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构成比分别为58.82%、34.61%和9.95%。结论应加强孕产妇孕期宣教和产前筛查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围产儿潜在先天性缺陷,降低出生缺陷率;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加强监测力度,减少漏报情况的发生。
于硕王蕊陈露任琛琛赵悦淑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围产儿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5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9~11月妇保科产后门诊6~8周复查的产妇58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26例)和阴道顺产组(32例)。同期40例健康体检已婚未产妇女做对照,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进行评价盆底肌力,按0~5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产后6~8周盆底肌力检测择期剖宫产组≤3分19%(5/26),≥4分81%(21/26);阴道分娩组≤3分50%(16/32),≥4分50%(16/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相对于阴道分娩剖宫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盆底肌力的影响,但采取选择性剖宫产终止妊娠不是最佳解决办法。建议所有经过妊娠和分娩的妇女均应在产后及早做盆底功能的恢复训练,以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或延缓其发病年龄。
胡孟彩王锐徐冬梅吴惠琰陈露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择期剖宫产阴道分娩
PAI-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及临床分期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I-1蛋白在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30例对照组子宫内膜的表达。结果①PAI-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对照组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表达;②PAI-1蛋白在异位内膜间质细胞表达高于腺上皮细胞(P〈0.05);③PAI-1蛋白在间质细胞表达异位内膜高于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P〈0.05);④PAI-1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表达;⑤PAI—1蛋白在异位内膜Ⅲ-Ⅳ期的表达高于I~Ⅱ期及对照组内膜(P〈0.05)。结论PAI-1在异位内膜间质细胞高表达促使其转移、黏附、侵袭、生长,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PAI-1的作用研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露有风芝孙利环胡孟彩
关键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子宫内膜异位症
基于医院监测的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现状及动态发展趋势,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方法按照全国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利用本省75所监测医院上报的2007年至2010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呈波动性,最低是2007年的4.45/万,最高是2010年的5.56/万,平均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97/万。2007年居出生缺陷的第6位,近3年来一直处于第5位;4年报告先天性心脏病375例,男149例,女225例,性别不明1例;城镇217例,乡村158例;B超诊断303例,占80.8%;单发285例,合并其他畸形90例。结论提高先天性心脏病B超产前诊断水平,关注重点人群,切实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儿的发生率。
孙利环胡孟彩屈慧敏陈露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围生儿
TGF-β2、TGF-β3启动子甲基化在TCDD诱发小鼠腭裂过程中的作用
2022年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2、TGF-β3启动子甲基化模式在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TCDD)诱导腭裂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42只C57BL/6N孕鼠分为对照组和TCDD组,每组各21只。在妊娠第10天(GD10)暴露于64μg/kg TCDD建立腭裂小鼠模型,对照组采用等体积的玉米油灌胃。3~5 d后分别收集胎鼠头部用于后续检测。HE染色观察GD13~GD15胎鼠的腭部发育,取GD14胎鼠腭组织检测TGF-β2和TGF-β3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利用qRT-PCR检测GD13~GD15胎鼠腭组织中TGF-β2、TGF-β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TCDD组胎鼠出现腭裂,而对照组未见腭发育异常。与对照组相比,TCDD组TGF-β2片段1的CpG10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TGF-β2片段2中以下CpG位点甲基化水平升高:CpG14、CpG18.19、CpG25和CpG29;而CpG32.33.34甲基化水平降低;TGF-β3片段1中,CpG2.3、CpG16.17.18位点均出现甲基化水平升高;TGF-β3片段2的CpG6甲基化水平升高,而CpG18甲基化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TCDD组GD13~GD15胎鼠腭组织中TGF-β2和TGF-β3 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TCDD可能使TGF-β2和TGF-β3启动子部分位点发生甲基化而影响TGF-β2和TGF-β3在胎鼠腭部的表达,从而导致腭裂。
陈露陈瑶高湛刘小转陶宇昌余增丽
关键词:腭裂甲基化小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