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生
- 作品数:126 被引量:616H指数:14
- 供职机构: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技术研究概况被引量:2
- 2003年
- 综述了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历史、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了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治虫防病和生态防治等措施防治玉米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我国玉米病毒病防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陈元生
- 关键词:玉米病毒病
- 棉铃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是以蛹越冬的兼性滞育昆虫,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棉花、玉米等作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气候带,是一种多化性害虫。滞育特性是反映棉铃虫生态适应性的重...
- 陈元生
- 关键词:棉铃虫地理种群滞育生物学特性地理变异
- 设施园艺土壤消毒技术措施探讨被引量:13
- 2010年
- 土壤消毒是防治设施园艺部分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地采用农业栽培措施(轮作、嫁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物理消毒处理、药剂消毒、生物防治等方法,可有效减轻设施园艺病虫害发生。
- 陈元生
- 关键词:设施园艺土壤消毒病虫害棚室
- 桉树枝瘿姬小蜂灾害预测预报综合技术
- 2021年
- 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是严重危害桉树的叶梢致瘿性害虫,准确预报是防治其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2014—2020年连续7 a利用黄色粘虫板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与气象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据此建立成虫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利用有效积温预测法进行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预测;采用5月成虫监测数量预测6月第1代幼虫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月平均气温(x5)、月平均最高气温(x2)、月降雨天数(x7)是影响赣南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是该蜂成虫发生量的最主要的决策因子,而月降雨天数则是该蜂成虫发生量的主要制约因子;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该蜂成虫发生量短期预测预报模型,经检验,其预报准确率可达94.16%;根据调查所得越冬虫蛹始盛发育进度,利用有效积温公式,可以准确预测越冬代成虫始盛发生期;利用5月的成虫监测数量可以准确预测6月的虫瘿数(危害程度)。经过系统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发生期、成虫发生量和虫瘿危害程度的预测预报方法和模型。经在生产中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所获得的预测模型是可靠的、测报方法是可行的。
- 陈元生李红征彭观地
- 关键词:桉树枝瘿姬小蜂气象因子测报模型灾害发生期发生量
- 江西不同林分油茶林病虫害种类调查及发生差异分析
- 2024年
- 为弄清不同林分油茶林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的差异,对江西具有代表性的3种林分类型(人工油茶纯林、近野生老油茶林、油茶-茶间作林)油茶林进行其病虫害种类、发生危害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危害人工油茶纯林的病害有15种、虫害有80种。油茶炭疽病、软腐病、藻斑病、煤污病、白星病和茶苞病6种为主要病害,占总病害数的40%;蛀干害虫9种(占11.25%),以油茶织蛾、茶梢蛾和蓝翅天牛为优势种;蛀果害虫1种,油茶象甲为害较重;食叶害虫40种(占50%),以肖叶甲科、卷蛾科和细蛾科害虫为优势类群;刺吸类害虫25种(占31.25%),以考氏白盾蚧、黑胶粉虱、矢尖蚧、碧蛾蜡蝉为优势种。与油茶纯林相比,近野生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表现出种类更少(73种,减少了22种)、发生程度更轻、优势病虫害不明显等特点;油茶-茶树间作林病虫害种类与人工纯林相当,但一些病害偏重发生如芽枯病,一些茶树叶部害虫茶小绿叶蝉、茶黄毒蛾、茶蚜、茶银尺蛾等转移至油茶上偏重发生。不同林分类型的油茶林,其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实践工作中,应依据不同林分油茶林优势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 陈元生于海萍罗致迪张杨斌钟晶
- 关键词:油茶病虫害人工林林分
- 温周期对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幼虫发育及蛹滞育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为了探明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对温周期的反应,本研究系统调查了棉铃虫广东广州种群(23.08°N,113.14°E)、江西永修种群(29.04°N,115.82°E)、山东泰安种群(36.15°N,116.59°E)和辽宁喀佐种群(41.34°N,120.27°E)在滞育诱导的光周期(L12:D12)条件下,温周期(光期高温20~28℃,暗期低温5和9℃)对幼虫发育和蛹滞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期温度相同时,各地理种群20T(温期thermophase,20℃):5C(低温期cryophase,5℃)(12h光期温度:12h暗期温度)(余此类推)和20T:9C,22T:5C和22T:9C,25T:5C和25T:9C,以及28T:5C和28T:9C之间幼虫的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平均温度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各地理种群20T:9C(平均温度14.5℃)下的幼虫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在22T:5C(平均温度13.5℃)下的发育历期(P<0.05);20T:20C(恒温20℃)的幼虫发育历期也显著长于28T:9C(平均温度18.5℃)(P<0.05),表明幼虫发育主要受光期温度的影响。在平均温度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各地理种群温周期20T:9C的滞育率高于22T:5C的滞育率,25T:20C的滞育率也高于28T:9C;各地理种群温周期20T:20C的滞育率显著高于28T:5C的滞育率(平均温度14.5℃)(P<0.05)。当光期温度相同时,20T:5C和20T:9C,22T:5C和22T:9C,25T:5C和25T:9C,以及28T:5C和28T:9C之间滞育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光期温度是影响棉铃虫滞育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的温周期下,幼虫发育历期及滞育率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幼虫历期和滞育率与其栖息地纬度均呈正相关关系,揭示了棉铃虫对温度的敏感性随着纬度的南移而逐渐增强。
- 陈元生陈超涂小云匡先钜薛芳森
- 关键词:棉铃虫地理种群发育历期滞育诱导
- 珍稀南药广藿香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 2007年
- 综述了近年来广藿香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组成、生物技术、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加强繁殖技术研究、加强品种选育研究以及加强规范化种植研究以推进广藿香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 陈元生
- 关键词:广藿香
- 不同波段LED光源对毛健夜蛾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2年
- 为探明不同波段LED光对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Fabricius)行为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4种不同波段(红光:620~625nm;绿光:520~523nm;蓝色:465~467nm;白光:460~465nm)LED光源下毛健夜蛾幼虫的假死、爬行、静止、取食、排便、瞭望及其他行为和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1)毛健夜蛾幼虫在红光、绿光、蓝光和白光4种LED光源下,爬行、静止和取食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极显著(爬行、静止和取食:P=0.000),红光组爬行的时间占98.06%,绿光组取食时间占83.65%,蓝光组爬行和静止时间占91.56%,白光组爬行时间占61.16%;爬行、静止、取食、瞭望及其他行为发生率差异显著,红光组和白光组爬行行为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7.37%和32.00%,绿光组取食行为发生率最高为40.00%,蓝光组爬行行为发生率最高为32.35%;(2)毛健夜蛾跌落幼虫在4种LED光源下,假死发生率差异不显著,但假死持续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红光组假死持续时间显著长于蓝光组和白光组;(3)4种LED光源处理后,交配和未交配的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差异;(4)第1-2天的暗期分别使用4种光源,则交配和产卵高峰均出现在第3天的暗期,而第1-2天的暗期不使用光源,则交配和产卵高峰出现在第1天的暗期。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波段光源对毛健夜蛾行为影响不同。
- 涂小云陈元生陈娟胡章龙金义钦徐飞
- 关键词:发光二极管交配产卵
- 中草药病虫害发生特点与控制对策被引量:1
- 2008年
- 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广东等华南省区中草药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分析了病虫害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控制对策。
- 陈元生童燕顺周满生童卫涛
- 关键词:中草药病虫害
- 不炼山造林白蚁危害调查及诱杀控制研究
- 2024年
- 不炼山造林是近年来推广的优良营林模式,但也可能因迹地剩余物增加导致白蚁危害加剧。为控制不炼山造林的白蚁危害,开展了多种白蚁诱饵剂、毒杀剂的复配,并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传递试验,筛选出的配方进行了林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在相同条件下,不炼山造林样地幼林白蚁危害率(62.16%)显著高于炼山造林样地幼林白蚁危害率(27.88%)(P<0.05);不炼山造林样地的老树桩数量、树桩受害率、地面枯枝数量等均极显著高于炼山造林样地(P<0.01)。(2)幼林的白蚁危害程度与坡向、坡位显著相关,幼林受害株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北坡>东坡≥西坡>南坡,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3)配方Ⅰ(由慢性毒杀剂、微生物菌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多种组分复配而成的毒剂粉包)对白蚁的毒杀效果好且毒效缓慢,半数死亡时间(LT_(50))为5.10 d,第10天白蚁死亡率可达100%。诱杀药包(配方Ⅰ)+饵料+竹筒构成的诱杀装置通过3 a的林间诱杀试验,白蚁危害株率比防治前下降显著,平均防效(危害减退率)达91.76%。不炼山造林的幼林白蚁危害严重,可依据白蚁危害率设置诱杀坑密度,每年埋设1次诱杀装置,能起到较长时间控制白蚁的作用。
- 陈元生刘武阳李欣张露华刘清亮罗致迪闫闯
- 关键词:不炼山造林白蚁诱杀剂杉木楠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