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环
- 作品数:169 被引量:550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朝鲜开化派活动家尹致昊与上海中西书院
- 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朝鲜都面对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从一个相对稳态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相对动态的社会。上海与汉城,作为转变中中国与朝鲜社会的缩影,在坚持传统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都同时需要面对不同价值体系与生活方式的冲击,这两座著名的...
- 邹振环
- 关键词:外语教学
- 文献传递
- 严复与商务印书馆英汉辞典的编刊被引量:1
- 2012年
- 为了促使商务印书馆有优秀的英汉辞书问世,严复不惜先后为商务印书馆刊行的三部英汉辞典作序,遂使商务印书馆的英汉辞书编纂史离开了严复,亦无法完整叙述。他所作之序对辞典的普遍价值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形成了一种文本之外意义的解释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读者对这些英汉辞典质量的判断与选择,大大拓展了商务印书馆这三部英汉辞典的销路和影响。
- 邹振环
- 关键词:英汉辞典辞书编纂史编刊
- 20世纪早期中国翻译史研究的发轫和演进被引量:2
- 2014年
- 中国古代有近3000年不间断的翻译活动,因而形成了深厚的翻译传统,但将这一翻译活动的演变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却出现得相当晚,大约在20世纪初才有了若干关于中国翻译史演变的研究。有关20世纪前半期的翻译史研究,学界还很少涉及。本文指出,在1902年起至1949年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早期阶段,就有着一个很高的起点,参与研究的不仅有风云一时的大学者梁启超、胡适,也有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的郑振铎和阿英、哲学家贺麟;
- 邹振环
-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演进翻译活动
- 晚清波兰亡国史书写的演变系谱被引量:5
- 2016年
- 关于波兰的历史书写,最早出现在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中,19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玛吉士的《外国地理备考》中也已透露出波兰衰亡的信息,但魏源《海国图志》所转述的这些西人汉文文献中并未显示民族主义感情色彩的文字。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刊载的梁启超所编《波兰灭亡记》一文,是晚清波兰史书写系谱中最早从亡国史鉴的角度描述波兰的,之后康有为也撰有《波兰分灭记》,两位维新派思想家首先借助"波兰亡国史"作为戊戌变法维新派政治动员的重要思想资源。1901年庚子变乱与《辛丑条约》签订,亡国危机日益深重,在"亡国史鉴"高潮中,日本学者涩江保的《波兰衰亡战史》进入中国,在1901至1904年间先后出现了三种译本:一为1901年译书汇编社所译出的第一册本;二为1902年江西官报社推出的陈澹然译述《波兰遗史》;三为1904年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印刷、上海镜今书局发行的薛公侠译述的《波兰衰亡史》。在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波兰"再次作为民族衰亡的政治符号,这一符号还被有意识地提升为一种唤起民众族群意识、抗击帝国主义外来侵略和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
- 邹振环
- 关键词:晚清
- 丁福保与“丁氏医学丛书”被引量:5
- 2011年
- 在近代两医输入史上,译述西医著作自1851.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医师合信始,随至20世纪初数量还是极为有限的。而丁福保开国人翻译西医文献的先河,打破了两医文献的汉译由外人独擅的局面,以一人之力,主译和主持编印的“丁氏医学丛鹅”不仅仪在数量上就超过前半个多世纪,还全面反映了日式荫医知识和医学体系,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 邹振环
- 关键词:丁福保西医
- 《海错图》 与中西知识之交流被引量:3
- 2017年
- “海错”一词,是中国古代对于水族之中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产品的总称,出典于《尚书·禹贡》的“海物惟错”。“故宫经典”系列丛书的最新一部作品为《清宫海错图》,书名之“错”,即多样杂陈之意。
- 邹振环
- 关键词:知识中西海洋生物海产品
- “化外之地”的珍禽异兽:“外典”与“古典”“今典”的互动
- 2019年
- 本文重点讨论《澳门纪略 澳蕃篇》中的“禽之属”“兽之属”“虫之属”和“鳞介之属”几个部分。通过对其中若干外来动物的分析,指出该书在清中期“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占学界主流的风气下,编者注意选择运用西方来华耶稣会士撰写的汉文西书作为基本资料,以“外典”与“古典”“今典”沟通和互动,致力于寻找中西知识谱系的相通之处。《澳门纪略》首次以传统方志著录动物的分类方法,建构了对西方动物的认识谱系,对于国人理解西方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 邹振环
- 关键词:知识谱系今典互动
- 清末的国际移民及其在近代上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被引量:12
- 1997年
- 国际移民在清末上海的移民人口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但其在近代上海文化的建构中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上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引力,是清末国际移民在上海迅速增长的原因。国际移民对上海城市景观的形成,国际移民引入现代化生活设施与交通工具,国际移民的“心智发展型”特点所构成的清末上海多维动态的知识结构,以及租界社区国际移民生活的示范效应等,都在清末上海文化建构中起了重要作用,对上海市民意识形成也有着积极影响。从世界范围源源不断地引进各种发展型人才,不仅是清末以来上海文化发展的动力结构,也是今天正在步入新世纪的上海人,重建国际大都市文化的奋斗目标。
- 邹振环
- 关键词:国际移民文化建构上海市民上海文化外文报刊公共租界
- 明末清初输入中国的海洋动物知识——以西方耶稣会士的地理学汉文西书为中心被引量:3
- 2014年
- 中国古代缺乏比较自觉的海洋意识,本土文献中有关海洋地理知识的介绍也相对有限。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大型海洋动物的记述,多混杂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或多与占符灵验相比附。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的汉文地理学西书《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不仅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观念和五带知识,还介绍了若干地理大发现以来关于海洋动物的新知识,并且将这些海洋动物的新记述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西方传统相勾连,从而为中国人带来了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传统。这些地理学汉文西书的编刊,为19世纪中国人重新认识海洋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
- 邹振环
- 关键词:耶稣会士利玛窦艾儒略南怀仁海洋动物
- 最早由中国人编译的欧洲战争史被引量:2
- 1994年
- 在近代世界史地著作中,《普法战纪》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欧洲当代专史.1870年,研究世界史地以探索改良中国政体的著名思想家王韬,从欧洲回香港后,即撰成《法国志略》.次年,他根据南海张宗良口译的资料,以及何玉群、梅自仙、陈蔼廷等译述的其它文献,和各种日报上所载资料,“荟萃贯串,次第前后,削伪去冗,甄繁录要”,按时间先后,汇编成书.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由香港中华印务总局活字版排印,共14卷,后又重版,增补6卷.《普法战纪》堪称第一部由中国人编译的欧洲战争史,书中详细地介绍了普鲁士帝国与法国之间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议和和善后事宜.认为1870年的普法战争是19世纪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重大战争,“
- 邹振环
- 关键词:战争史普法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