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明扬

作品数:17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血栓
  • 7篇血栓性
  • 6篇血栓性血小板...
  • 6篇血栓性血小板...
  • 6篇血小板
  • 6篇血小板减少
  • 6篇血小板减少性...
  • 6篇紫癜
  • 6篇细胞
  • 6篇骨髓
  • 5篇TTP
  • 3篇血管
  • 3篇血浆
  • 3篇血浆置换
  • 3篇血栓形成
  • 3篇增殖
  • 3篇增殖性
  • 3篇肿瘤
  • 3篇骨髓增殖
  • 3篇白血

机构

  • 14篇中南大学湘雅...
  • 3篇中南大学
  • 2篇株洲市一医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长沙市第四医...

作者

  • 17篇邓明扬
  • 12篇张广森
  • 4篇戴崇文
  • 3篇刘素芳
  • 3篇胡国瑜
  • 2篇彭宏凌
  • 2篇徐运孝
  • 2篇李斌
  • 2篇杨景柯
  • 2篇肖湘
  • 2篇裴敏飞
  • 2篇袁朝晖
  • 2篇郑文莉
  • 2篇骆云雅
  • 2篇刘小柳
  • 1篇张广森
  • 1篇张玲
  • 1篇李睿娟
  • 1篇龚凡杰
  • 1篇舒畅

传媒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ET2基因rs3733609 C/T多态性与JAK2V617F突变阳性的散发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易感性、临床关联及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本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家族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存在较高频次TET2 rs3733609 C/T基因型),对181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散发性MPN患者进行该基因型的筛查以确定该基因变异是否为MPN遗传易感因素...
申晓辉孙楠楠尹亚飞刘素芳刘小柳彭宏凌戴崇文徐运孝邓明扬骆云雅郑文莉张广森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和溶血参数的动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 动态测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TP)患者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凝血酶调节蛋白(T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相关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例TTP患者进行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裂解蛋白酶活性分析,外周血涂片连续动态计数破碎红细胞百分率;用Western印迹分析结合灰度扫描测定血浆TM水平;血浆VEGF水平用ELISA法进行分析;对 1例存在视力损害的TTP患者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以寻找微血管血栓形成的可能证据。结果 3例TTP患者均有vWF裂解不全,发病时外周血涂片破碎红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 65%、2. 50%、3. 32%,均值为 2. 49%, 破碎红细胞百分率随病情好转而逐渐下降。TTP患者血浆TM和VEGF水平与正常人相比在发病时均明显升高,并与TTP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1例TTP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存在眼底微小血管微血栓形成。结论 vWF裂解蛋白酶活性降低有助于TTP的肯定性诊断,血浆TM、VEGF水平以及外周血破碎红细胞百分率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反映TT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对治疗反应的评价。选择性眼底荧光造影对TTP微血管血栓形成的判定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邓明扬张广森李斌戴崇文裴敏飞
关键词:TTP红细胞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并骨髓纤维化患者格列卫停药致骨髓坏死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究格列卫治疗相关毒副反应,总结相关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于格列卫相关毒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水平。方法:分析1例接受格列卫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骨髓纤维化患者自行停药后出现致死性骨髓坏死的临床表现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结果:该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骨髓纤维化患者对羟基脲、干扰素和常规HA方案化疗不敏感。患者接受格列卫治疗1月后临床症状、血象明显改善。格列卫治疗2月后出现背痛,下肢疼痛副反应。格列卫不当停药后出现致死性骨髓坏死。结论:格列卫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的疗效尤其优于羟基脲、干扰素和常规化疗。接受格列卫治疗的患者当出现药物副反应考虑停药时应慎重。
邓明扬胡国瑜袁朝晖张玲张广森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格列卫骨髓坏死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邓明扬张广森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形成血浆置换疗法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五大主征。典型病理改变为微循环广泛透明血栓形成,引起相应供血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异度大,容易误诊或漏诊。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TTP患者存在血浆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缺陷,但仍无足够证据表明ADAMTS13活性测定能够帮助TTP治疗的临床抉择,可能还存在其他TTP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邓明扬张广森
关键词:ADAMTS13血浆置换
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8
2010年
目的:总结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分类鉴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获得性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月诊断的3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8例中发病有明确诱因者253例(67%),未发现明确诱因者104例(33%)。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外科手术/外伤(27.5%)、恶性肿瘤(15.3%)、妊娠(8.4%)、静脉曲张(8.4%)、长期住院卧床患者(5.3%)、风湿免疫性疾患(2.6%)。39例患者经肺血管造影确诊存在肺血管血栓形成,仅19例患者出现肺血栓栓塞相关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结论:手术/创伤,尤其是骨折和骨科手术,恶性肿瘤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发肺栓塞的患者临床表现多变,诊断主要依赖肺血管造影检查。
邓明扬杨景柯张广森舒畅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以“黑骨髓”伴白血病样表型为首发表现的骨髓转移性黑色素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报道1例以"黑骨髓"伴白血病样表型为首发表现的骨髓转移性黑色素瘤病例,并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该例患者诊治经过,并对骨髓转移性黑色素瘤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我们报道的这例患者以贫血和腰背部疼痛为首要临床表现,且未找到原发病灶,诊断线索来源于骨髓活检组织炭黑样外观以及骨髓细胞学弥漫分布富含黑颗粒幼稚细胞。进一步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Melan A,HMB45,S100和PD-1L表达均阳性,确认其来源于黑色素细胞。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发现肿瘤细胞强表达CD10和CD56,不表达其他髓系或淋系抗原,提示黑色素瘤骨髓浸润肿瘤细胞可以凭此与血液系统的白血病进行鉴别。虽然该患者经予以Nivolumab联合化疗曾一度病情改善,但最终呈现进行性加重的临床进程,生存时间仅为3个月。结论:转移性黑色素瘤骨髓受累提示该病预后不佳。
张扬邓明扬李睿娟胡春宏
关键词:转移性黑色素瘤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愈后发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2010年
患者,女,65岁。因发热6d,间断意识障碍5d于2006年6月1日入院。患者5月25日活动后跌倒伴呕吐,呕吐物为内容物,无意识障碍,26日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40℃,27日下午15时突发昏迷,在当地医院经抢救于次日清晨清醒。6月1日出现神智异常,6月213收入我院神经内科。
崔江霞裴敏飞张广森邓明扬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愈后无意识障碍呕吐物内容物
肝素辅因子Ⅱ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3年
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Ⅱ)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单链抗凝血酶糖蛋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凝血酶与之行成1:1稳定复合物,从而使凝血酶失去蛋白水解酶活性,在适量的硫酸皮肤素参与下,这种反应可以加快1000倍。HCⅡ不同于抗凝血酶Ⅲ,它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外,在特殊的病理环境下发挥对凝血酶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发现,HCⅡ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HCⅡ可以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水解,生成的N端多肽片段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从而参与炎症反应。
邓明扬张广森
关键词:血栓性疾病炎症肿瘤硫酸皮肤素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频率、磷酸化JAK/STAT蛋白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14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率;并分析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14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并应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JAK2蛋白、磷酸化JAK2蛋白及磷酸化STAT5蛋白表达;对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与突变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评价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的临床意义。结果①本组病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骨髓纤维化(ET)、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IMF)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率分别为92%(64例中59例)、58%(43例中25例)和50%(38例中19例),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较PCR产物直接测序有更高的JAK2基因V617F检出率『PV84%(64例中53例)、MIF44%(43例中19例)、ET39%(38例中15例)]。(2)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酸化JAK2及磷酸化STAT5蛋白表达较突变阴性者明显增高(P〈0.05)。(3)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发病平均年龄偏大;平均白细胞计数高于突变阴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小于突变阴性患者;脾脏较突变阴性患者小;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PV、ET和IMF患者血栓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32%和16%;而突变阴性PV、ET和IMF患者血栓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6%和5%。结论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有较高的JAK2基因V617F突变发生率,且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易发生血栓事件。
胡国瑜邓明扬张广森骆云雅朱剑锋
关键词:基因JAK2骨髓增殖性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