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可春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休谟
  • 2篇因果关系
  • 2篇因果观
  • 2篇语词
  • 2篇哲学
  • 2篇指称
  • 2篇摹状词
  • 2篇摹状词理论
  • 1篇当代哲学
  • 1篇休谟问题
  • 1篇意象
  • 1篇原子
  • 1篇书记
  • 1篇书评
  • 1篇数学
  • 1篇数学哲学
  • 1篇亲知
  • 1篇专名
  • 1篇总书记
  • 1篇文化

机构

  • 6篇中共河北省委...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中共河北省委

作者

  • 11篇贾可春

传媒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州学刊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湘潭师范学院...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哲学研究
  • 1篇领导之友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视野中的奎因哲学——评陈波《奎因哲学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陈波教授撰写的《奎因哲学研究》一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奎因哲学的专著。该书的突出特点在于 ,作者力图按照奎因哲学的内在逻辑 ,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考察 ,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此外该书作者把奎因哲学放在大陆哲学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也显新意迭出。书中在评述奎因哲学的同时 。
贾可春
关键词:分析哲学西方哲学书评大陆哲学当代哲学
罗素的专名意义理论被引量:3
2003年
在罗素那里,专名的意义就是其所指。但关于所指的对象是什么,罗素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使得罗素对专名范围的划定越来越小,以至于最后从理论上取消了专名存在的必要性。在这变化的现象背后,是他的亲知原则在起作用。在早期,罗素从亲知原则出发,制定了一个符号成为专名的标准;在中期把“这”和“那”看成真正的专名,以及在后期认为可以用一束性质的名称来代替专名,则是对亲知原则的进一步贯彻。亲知原则始终是罗素意义理论乃至其整个认识论的出发点。
贾可春
关键词:专名指称亲知
休谟因果观探析被引量:3
2006年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贾可春
关键词:休谟因果观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被引量:18
2004年
摹状词理论牵涉三个层次:语词、概念及所指。这里的语词当然是指摹状词。在《论指谓》中,罗素使用的是“指谓短语”(denotingphrase),有时也使用“指谓复合物”(denotingcomplex),而没有使用“摹状词”(description)。但从罗素对指谓短语及摹状词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完全是一回事。罗素在《论指谓》中使用“指谓短语”这一事实,似乎暗示着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和《数学原理》中的指谓理论之间有着一种关联:在《数学原理》中,罗素用“指谓”一词专门表达概念与其所指的对象之间的一种逻辑上的关系,《论指谓》中虽然没有把“指谓”用作专门的技术词汇,但这里论及的更深层的问题实际上仍然是有关概念的问题:罗素其实是要寻找一种方法,将原先以某个概念作为主词的命题改写为一个包含命题函项的命题。
贾可春
关键词:摹状词理论语词
文化产业:我们要产业化什么样的文化被引量:4
2007年
近年来,文化产业叫得很响,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去年年初,中央专门出台有关文件,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到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这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从地方来看,河北、广东、江苏、辽宁、浙江、甘肃及云南等地,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或“文化强省”的目标,并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贾可春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胡锦涛总书记文化事业文化强省
意义、原子与简单性——罗素理想语言的意义理论被引量:2
2007年
罗素理想语言的意义理论是指称论。整个理想语言体系意指整个世界,分子命题及原子命题意指各种分子事实及原子事实,而理想语言中的简单符号即专名和关系词则意指简单对象。单就简单符号及简单对象来说,其简单性的标准是亲知。亲知既是意义理解的必要标准,也是意义理解的充分标准。
贾可春
关键词:原子简单性
近现代西方哲学对休谟问题的解决
2006年
休谟通过对因果性的考察,引出了知识的性质及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两个问题。对此问题,康德承认存在着真正的科学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并把因果性概念看成是先天的,以此解释归纳法的合理性。穆勒也在承认普遍性、必然性知识的前提下,引进了自然齐一性原则,以此保证归纳法的合理性,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完善了传统的归纳法。当代实证主义哲学则在坚持科学知识的或然性、相对性的前提下解决休谟问题;其中,归纳主义代表赖欣巴赫借助概率论来解决问题,而反归纳主义代表波普尔则通过证伪原则来解决问题。
贾可春
关键词:休谟问题因果关系归纳法
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另一种解释被引量:3
2009年
罗素利用现代逻辑对包含摹状词的语句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它们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的逻辑形式。与对罗素哲学的传统看法相反,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初衷,既不在于解决存在悖论,也非对其《数学原则》中所谓迈农式的实在论观点作自我批判,但其目的仍在于消解此类实在论观点所引进的多余形而上学实体。与其早期指谓理论相比,该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对于解决哲学问题的重要性,标志着分析哲学的正式诞生。
贾可春
关键词:摹状词命题
论罗素的意义指称论被引量:4
2007年
与古典经验论哲学不同,罗素主要在语言—实在的二维框架内探讨词的意义问题。于此罗素严格区分了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意义及什么构成了意义。在罗素看来,词的意义是其所指,而构成意义的东西则是某种作为因果律的关系。罗素指出,词并不直接拥有意义,因为词意指意象,而意象才意指作为意义的外部实在。在罗素哲学中,语言与经验的关系极其重要,词的意义的理解的必要标准是亲知,而且意义本身及对意义的理解都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从哲学史上看,罗素的指称论解决了观念论的困难,为语言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但仍未摆脱心理主义的影响。
贾可春
关键词:语词指称意象
论休谟因果观对其哲学体系的构建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休谟因果观的实质在于把因果关系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这一理论对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休谟论证了形而上学的荒谬性,为达到其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建立人性科学体系作了必要准备;其次,通过因果观,休谟引出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知识论的中心内容;再次,休谟还通过因果观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反抽象论及对本体论问题的“存疑”。
贾可春
关键词:休谟因果观因果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