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军秀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患
  • 2篇蛋白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心病
  • 2篇血清
  • 2篇血小板
  • 2篇妊娠
  • 2篇综合征
  • 2篇细胞
  • 2篇磷酸
  • 2篇酒石酸
  • 2篇抗酒石酸酸性...
  • 2篇骨髓
  • 2篇骨髓瘤
  • 2篇冠心病
  • 2篇MM
  • 1篇弹力
  • 1篇心力衰竭

机构

  • 11篇郑州大学第五...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1篇许军秀
  • 5篇徐明
  • 4篇朱涛
  • 4篇张琳
  • 4篇张俊峰
  • 1篇张锐
  • 1篇张根豪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 1篇第5届全国检...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NKG2D及其配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 NK 细胞受体 NKG2D 和其配体在ALL 和AML 患者外周血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患者NK 细胞表面NKG2D 的表达水平,ELISA 检测患者外周血清MICA 和MICB 的水平...
张俊峰苏绍红张琳徐明骆苏彦许军秀李雪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NKG2DMICAMICB
血液病患者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血液病患者医院血流感染(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探讨其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2014 年血液科送检的681 份血液标本,使用BACTEC-9120 血培养仪培养,用Micro S...
张琳张俊峰张锐许军秀李雪艳
关键词:血液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白细胞介素27影响冠心病的炎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27(IL-27)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2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按照诊断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选择同期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集入选者外周抗凝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冠心病各组加入50 ng/ml人重组IL-27共培养,收集各组上清液,采用RT-PCR技术检测转录激活因子(STAT)1和STAT3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及AMI组STAT1 m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SAP组、UAP组及AMI组加入IL-27后较加入前STAT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3组STAT1 mRNA相对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STAT3 mRN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PD-L1蛋白表达比例分别为6.69%,13.72%,14.07%,17.02%,与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PD-L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SAP组、UAP组、AMI组加入IL-27后,PD-L1蛋白表达比例分别为33.96%,38.94%,40.39%;3组加入IL-27后较加入前PD-L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IL-27可能通过上调STAT1、STAT3和PD-L1表达水平而调节炎性反应,可能对临床上冠心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程妍张俊峰许军秀张琳
关键词:冠心病STAT3转录因子
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利伐沙班和阿司匹林治疗后血小板活性差异及其与凝血因子的关联。方法:抽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8例,按照WHO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按照临床给予的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将冠心病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36例,A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治疗,B组单用利伐沙班(2.5 mg/次,2次/d)治疗,C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用法同A、B组。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采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凝血酶诱导的最大振幅(MA),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选择素(CD62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等血小板活性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经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治疗后的药物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凝血酶诱导的MA值、CD62P和PAC-1和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PT和APTT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效率C组>A组>B组,即阿司匹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单用利伐沙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和利伐沙班组治疗后总有效比较,阿司匹林优于利伐沙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影响血小板活性,阿司匹林联合利伐沙班能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栓形成,较单用利伐沙班或者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
程妍张俊峰许军秀李雪艳骆苏彦张琳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利伐沙班阿司匹林血小板活性血栓弹力图
妊娠妇女在不同孕期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2010年
目的 探讨不同孕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BECKMAN COUTER公司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200例正常早孕、中孕、晚孕妇女和5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PT、APTT、Fg、TT和FD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孕中期、孕晚期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D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与对照组比较,APTT、Fg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T、FDP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与孕晚期比较,Fg、FDP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PTT、TT可作为出凝血疾病的筛选指标;Fg是凝血重要底物,与血液流动学及血小板聚集有关,FDP表明血液纤溶活性总水平,这5项检测基本能保证手术前凝血因子的筛查要求.
朱涛徐明许军秀
关键词:妊娠凝血指标
抗血小板抗体对ITP患儿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及Treg/Th17比例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抗体与ITP患儿IVIG治疗疗效及Treg/Th17免疫细胞比例失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抗血小板抗体阳性与阴性各60例原发性ITP患儿接受IVIG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Treg/Th17比例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ITP患儿IVIG治疗疗效较好(治疗有效:50 vs 32)(P<0.01)。2)IVIG治疗后,2组患儿血小板计数(×10^(9)/L)(病例组:4.5±2.9 vs 327.4±69.5,对照组:4.1±3.2 vs 304.7±75.9)、Treg细胞水平(%)(病例组:2.15±1.08 vs 5.09±1.37,对照组:2.41±0.92 vs 4.98±1.10),Treg/Th17比例显著升高(病例组:1.10±0.19 vs 4.75±1.11,对照组:1.27±0.21 vs 4.69±0.81),Th17细胞水平(%)显著降低(病例组:2.07±1.31 vs 1.37±0.92,对照组:2.13±1.18 vs 1.48±1.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Treg、Th17和Treg/Th17比例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血小板计数增加更明显(P<0.05)。3)IVIG治疗后对照组阳性3例,而病例组阴性12例,IVIG治疗对ITP患儿抗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可能没有影响(P>0.05)。4)IVIG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变化与Tre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病例组r=0.49,对照组r=0.441),与Th17细胞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病例组r=-0.390,对照组r=-0.364)。结论抗血小板抗体可以作为ITP患儿IVIG治疗疗效的1种预测指标,但其与Treg/Th17比例变化无关。
许军秀肖玉龙张根豪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血小板抗体免疫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的关系
目的 探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作用.方法 对35例MM患者骨髓培养液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初发、复发及病情稳定组TRACP-5b明显...
朱涛许军秀徐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的关系
2010年
目的:探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MM患者骨髓培养液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初发、复发及病情稳定组TRACP-5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初发与复发组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稳定组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破坏部位≥3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坏部位≤2的TRACP-5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ACP-5b与MM密切相关,可用于监测MM疾病进展及治疗疗效。
朱涛许军秀徐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ICAM-1及白细胞膜黏附分子水平检测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白细胞膜黏附分子(CD11a和CD18)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80例CHF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sICAM-1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a和CD18。结果:CHF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及CD11a、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10.186、11.999和13.764,P均<0.05)。不同基础心脏病CHF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578、1.723、0.214,P均>0.05),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间血清sICAM-1水平,CD11a、CD18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953、15.592和25.384,P<0.001),Ⅳ级患者高于Ⅱ、Ⅲ级患者(P<0.05)。结论:ICAM-1介导的心脏炎症反应可能是诱发或加重CHF的原因之一。
朱涛许军秀徐明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的检验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及临床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纳入于本院体检健康儿童60例为对照组。本研究所选取研究对象均抽取外周静脉血用于血浆蛋白Z水平及凝血因子Ⅷ活性检验,检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两组血浆蛋白Z水平及凝血因子Ⅷ活性,并对比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蛋Z水平及凝血因子Ⅷ活性。结果研究组血浆蛋白Z水平为(0.48±0.17)pg/mL,凝血因子Ⅷ为(148.41±24.27)ng/mL;对照组血浆蛋白Z水平为(1.39±0.31)pg/mL,凝血因子Ⅷ为(123.78±14.26)ng/mL。两组血浆蛋白Z水平、凝血因子Ⅷ活性比较,研究组血浆蛋白Z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因子Ⅷ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血浆蛋白Z水平为(0.30±0.10)pg/mL,凝血因子Ⅷ为(169.12±27.64)ng/mL;恢复期血浆蛋白Z水平为(0.30±0.10)pg/mL,凝血因子Ⅷ为(133.67±17.58)ng/mL。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蛋白Z水平、凝血因子Ⅷ活性比较,恢复期凝血因子Ⅷ活性明显低于急性期,血浆蛋白Z水平明显高于急性期,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相较于健康体检儿童,凝血因子Ⅷ活性明显更高,血浆蛋白Z水平明显更低,血浆蛋白Z水平、凝血因子Ⅷ活性的检验分析可有效预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许军秀
关键词: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浆蛋白Z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