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东敏

作品数:14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气候
  • 5篇东北玉米
  • 5篇玉米
  • 5篇气候变化
  • 4篇低频振荡
  • 4篇振荡
  • 3篇气候情景
  • 3篇环流
  • 3篇降水
  • 3篇大气环流
  • 2篇玉米产量
  • 2篇水汽
  • 2篇水汽通量
  • 2篇准双周振荡
  • 2篇污染
  • 2篇梅雨
  • 2篇江淮
  • 2篇SRES
  • 2篇B2
  • 2篇波列

机构

  • 12篇中国气象局
  • 11篇北京市气象局
  • 9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作者

  • 14篇袁东敏
  • 10篇尹志聪
  • 4篇郭建平
  • 3篇谢庄
  • 2篇王亚非
  • 1篇丁德平
  • 1篇李迅
  • 1篇王会军
  • 1篇李文静
  • 1篇马小会

传媒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RESB2气候情景下东北玉米产量变化模拟分析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和东北玉米模拟模型相连接的方法,模拟了基准气候(BS,1961—1990年)和未来气候情景(B2,2011—2050年)下我国东北玉米发育期和产量,初步预测了考虑和不考虑CO2直接影响两种情况...
袁东敏郭建平尹志聪
关键词:气候变化玉米
文献传递
江淮初夏降水的10-25天振荡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本文利用1979-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江淮初夏降水的10-25天振荡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降水的10-25天振荡是一个'强信号',能很好的反映原始(未滤波)降水在时间上的不...
尹志聪袁东敏王亚非
关键词:降水低频振荡波列
文献传递
SRES B2 气候情景下东北玉米产量变化模拟分析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 和东北玉米模拟模型相连接的方法,模拟了基准气候(BS,1961 -1990 年)和未来气候情景(B2,2011 -2050 年)下我国东北玉米发育期和产量,初步预测了考虑和不考虑CO2 直接...
袁东敏郭建平尹志聪
关键词:气候变化玉米生育期
SRES B2气候情景下东北玉米产量变化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4年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与东北玉米模拟模型相耦合的方法,模拟了基准气候(BS,1961-1990年)、B2气候情景下考虑和不考虑CO_2直接影响(肥效作用)未来40年(2011-2050年)我国东北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不考虑CO_2直接影响时,未来40年的平均变化情况以减产为主,幅度和熟性密切相关。在松嫩平原部分地区减产幅度最大,超过20%,但21世纪20年代的10年间东北玉米减产面积小,大部分地区表现为20%以内的增产。不考虑CO_2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变化是由气象条件变化引起的,温度过高和降水减少是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CO_2直接影响对玉米产量的补偿效应不可忽视。与不考虑CO_2直接影响的情况相比,未来40年平均的产量变化地理分布形势相似,但产量变化的幅度减小,减产幅度达到10%以上的范围缩小。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玉米产量的影响时,必须同时考虑CO_2肥效作用和气象条件的变化,在B2情景下未来40年内,各年代东北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地理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和玉米熟性关系紧密。
袁东敏尹志聪郭建平
关键词:肥效作用玉米产量
CO_2浓度增加对东北玉米生长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1
2010年
以东北玉米模拟模型为基础,对其中的生长子模型进行改进,将CO2浓度作为整个模型的输入变量,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和CO2肥效作用对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对原模型适用性的调整和验证,得出模型模拟的叶面积指数及其他器官干重均有较好的结果,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符合,说明模型适用于东北地区;利用改进的模型分别模拟了仅考虑CO2对光合作用直接影响、仅考虑CO2对蒸腾作用直接影响及综合考虑CO2对光合和蒸腾作用直接影响3种方案下玉米产量形成状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随着CO2浓度的上升,3种情况下模拟出的玉米产量都呈上升趋势。但玉米蒸腾作用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更为显著,产量提高明显多于仅考虑CO2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情况。
袁东敏郭建平
关键词:气候变化玉米产量CO2浓度
北京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评估
北京城市内涝气象风险评估模型(BJ-WUW)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依托BJ-RUC和QPF融合两种精细化降水预报,模拟极细网格上的积水深度变化情况,并通过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等级实现了内涝灾害的预报预警.“7·21”特大暴雨...
尹志聪袁东敏吴方谢庄
关键词:城市内涝降水预报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文献传递
2016年12月16~21日重度霾过程及大气环流异常被引量:11
2017年
针对2016年12月16~21日华北黄淮及周边地区的重度霾过程开展了诊断分析,发现全球、区域大气环流异常和局地气象条件是此次重度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次过程中,受重度霾影响的面积为71×10~4 km^2,霾持续时间达到6 d,过程最高小时细颗粒物(PM2.5)浓度超过1100μg/m^3。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和西太平洋波列(中高层)和北极涛动(近地面)均表现为显著的正位相型分布,综合调控了华北黄淮局地的环流场和气象条件,有利于霾的发生。华北、黄淮上空的异常反气旋能够有效抑制垂直运动,减弱水平风速。与之对应,近地面层为明显的弱低压区和偏南暖湿气流。从局地气象条件看,地面小风速、高湿度以及浅薄的边界层是促使本次重度霾发生的重要因子。
袁东敏马小会
关键词:污染大气环流
香山红叶变色日气象统计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采用香山公园逐日黄栌树叶变色率以及相应的气象资料研究了黄栌树叶变色的气象条件,并建立了香山红叶变色日的气象统计预测模型。(1)黄栌树叶变色与临近几天的温度变化关系非常密切,根据气象条件闭值回报变色目的可信度比较高。(2)黄栌树叶平均变色日是10月4—5日,最早为9月27日,最晚为10月13日。(3)黄栌树叶变色日与7月的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黄栌树叶变色日的年际增量与7月降水的年际增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选择7月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年际增量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模型,1999—2010年回报的平均误差为3d左右。(5)通过2011年独立样本检验和2012年预报试验的结果,可以认为香山红叶变色日气象统计模型具有比较高的准确率和可操作性。
尹志聪袁东敏丁德平谢庄
关键词:温度
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成因初步分析被引量:19
2014年
以2011年1~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为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与大尺度环流和海温异常的关系,初步得到以下引发旱涝急转的原因:(1)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出现快速调整,迅速由强冬季风形势调整为两槽一脊环流形势所控制,进而造成长江中下游由受中高纬度系统控制转变为冷暖空气对峙之地;(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迅速调整,1~5月来自热带地区的水汽输送条件差,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辐合较常年明显偏弱。6月,水汽输送和收支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长江中下游表现为显著的水汽辐合中心,且明显强于常年;(3)6月青藏高原上空存在显著的气旋性异常环流,利于对流活动发展,受其底部异常西风的影响,对流活动频繁地东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强了梅雨锋的强度,先后引发了5次强降水过程;(4)前期持续的La Nina事件及其变化通过影响Walker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
李迅袁东敏尹志聪李文静谢庄
关键词:旱涝急转副热带高压水汽通量青藏高原LANINA
华北黄淮冬季霾年代际增多与东亚冬季风的减弱被引量:30
2015年
采用1961~2011年冬季霾日数重建资料,揭示了华北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年代际增多以及与EAWM年代际减弱之间的关系.1986~2010年与1961~1970年相比,EAWM明显偏弱,环流形势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平面气压场为典型的AO正位相型分布,冷空气被限制在极区.华北黄淮的表面风速和湿度均为负距平,有利于霾的发生.高纬度经向环流较常年偏弱,华北黄淮上空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活动较弱,不能有效地南下到华北黄淮地区,不利于颗粒物的水平扩散.同时,华北黄淮上空的高压异常和逆温潜势,会有效抑制底层垂直运动的发展,也就抑制了空气中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导致空气中颗粒物的积聚在浅薄的层次中,增加了污染物的浓度.
尹志聪王会军袁东敏
关键词:污染能见度东亚冬季风年代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