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
- 作品数:27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临民与治军:宋代帅臣荐举权述论被引量:1
- 2012年
- 宋代帅臣的设置起于战争,虽并不都是常设不废,但因长期性战争的需要,使得帅臣不但能够"治军",亦得以"临民",由是帅臣的辖区便具备了政区的某些特性,而帅臣亦成为握有一定行政权的军事长官。为服务于军事,宋代的帅臣被赋予了荐举权用以控制辖区内的大小官员,而帅臣"临民"与"治军"的权责,也使得其荐举权的行使既有军事的一面,又有民事的一面。相较其他官员,帅臣的荐举权无疑是扩大了。然而大部分帅臣的非常置及"文臣统兵"的政治体制,使得帅臣荐举权被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是与"崇文抑武"之国策一以贯之的。
- 胡坤
- 关键词:宋代治军
- 物勒工名——北宋碑石刻工家族缑山霍氏试考被引量:1
- 2020年
- 北宋时期的缑山霍氏是洛阳地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石刻刻工家族。至少从北宋中期起,霍氏家族利用邙洛周边区域的地理空间优势,前后几代成员都在此从事碑刻业务。霍氏经营和服务的群体大多集中在官宦世家之间,甚至会参与到皇家陵寝工程的刻石事务之中,已然隐约在当地形成了一个业务网络。而从这些雇主的社会地位考察,也可显现霍氏刻工家族之社会关系,以及雇主与雇工二者交流互动之蛛丝马迹。
- 胡坤常志峰
- 关键词:北宋经营网络
- 保任的尴尬:宋代荐举的连带责任被引量:1
- 2014年
- 宋代荐举制度中,由于朝廷需要通过举主对被举人的情况加以了解,造成举主与朝廷之间处于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地位,为了解决这种不对称,促使举主提供有效的被举人信息以供朝廷选任,当被举人擢用之后,发生不如所举的情况时,举主须承担连带责任。然而,对被举人保其终身之不易,以及对连带责任承担的是"非身之过"的看法,为连带责任的免除提供了情理之上的依据。于是宋代一方面强调严连带之责,另一方面也在制度层面上规定了可以免除连带责任的条款。然而,免责条款却成了举主规避责任的挡箭牌,兼之连带责任的规定往往视人而定,这不但使宋代的保任之法处于尴尬境地,同时也导致了宋代荐举奸弊丛生的现状。
- 胡坤
- 关键词:宋代连带责任
- 从南宋士大夫的议论看宋代的荐举之弊被引量:3
- 2008年
-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铨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人能否改官,全凭荐举一途。这就造成了宋代选人奔竞、举主滥荐而吏部铨吏也借此因缘为奸的现象。到了南宋时期,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此无不忧心。在南宋人的文集中,大量记载了南宋人对荐举之弊的议论,并寻求治弊的良药。
- 胡坤
- 关键词:南宋士大夫议论
- 宋代荐举制度研究
- 荐举制度是宋代选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构成了牵动宋代选官体制发展的两架马车,使宋代选官制度得以正常运行。此项制度的实施涉及升改官员众多,影响面广,倍受朝廷内外重视,成为宋代一项举足轻重的选官制度。 ...
- 胡坤
- 关键词:选官制度
- 文献传递
- 《长编》点校本标点辨误一则
- 2005年
- 胡坤
- 关键词:点校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标点古代典籍
- 王晓龙博士《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评介
- 2009年
- 宋代的提点刑狱司是宋人在前代官制的基础之上首创的一级专门化地方司法、监察机构。其创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另外以其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明清两朝省一级官员中的提刑按察使司(别称臬台)就是直接上承宋代的提点刑狱司制度而来的。学界对宋代的提点刑狱司制度虽有所关注,但零星论及者多,专门研究者少;泛泛而论者多,系统研究者少。有鉴于此,王晓龙博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而全面的对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进行研究,并于200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著《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
- 胡坤
- 关键词:博士论文行政层级制度史安抚使中国宋史研究会
- 宋代辟举中的宾主关系
- 2007年
- 宋代的辟举制度使举主和被辟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用“宾主”一词来概括这种关系是比较恰当的。宾主关系的形成,使得举主与被辟者之间在日常生活中亦师亦友,关系紧密,在政治上同进退,相互奥援,对宋代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胡坤胡玉
- 关键词:宋代宾主
- 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被引量:7
- 2008年
- 宋代统治者对医学的重视和提倡,使得宋代对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与其它朝代有所区别。从太医局、医学、地方医学对医药人才的培训和选拔入手,对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作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 胡坤胡玉
- 关键词:宋代选拔
- 宋代荐举之弊
- 2012年
-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运行层面设置了诸多严苛的规定,即便如此,像求荐公行、鬻卖举状、铨吏因缘为奸等问题仍大量存在。这引起了宋代臣僚们的广泛关注,从其连篇累牍的议论中也可见一斑,因此,对宋代荐举之弊加深认识,其意义也就显得较为重要。
- 胡坤
- 关键词:宋代荐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