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伟
- 作品数:18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被引量:19
- 2012年
- 自20世纪80年代Warren和Mar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已确认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的病因,也是诱发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1]。目前Hp的一线根除方案是三联疗法,二线方案为四联疗法。国内外统计表明,Hp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越来越高,根除率逐年下降,且抗生素应用可引起胃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2-3]。
- 胡可伟张振玉刘顺英朱小兵
- 关键词:螺杆菌抗菌药菌群失调
- 雷贝拉唑对NSAIDs相关小肠损伤大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性小肠损伤大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阴性对照组、双氯酚酸损伤组和雷贝拉唑处理组。采用双氯酚酸7.5 mg/(kg.d)灌胃,连续4 d,制造大鼠NSAIDs相关性小肠损伤模型;而雷贝拉唑处理组在每次造模前0.5 h予以15 mg/(kg.d)雷贝拉唑灌胃处理,连续4 d。处死大鼠进行大体及病理观察小肠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Occludin和磷酸化ERK(p-ERK)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雷贝拉唑处理组大鼠大体和病理损伤均低于损伤组(P<0.05)。Occludin蛋白在损伤组中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在雷贝拉唑处理组中的表达较损伤组上升(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ERK蛋白在损伤组中表达上升(P<0.05),在雷贝拉唑处理组中的表达较损伤组下降(P<0.05)。结论雷贝拉唑对大鼠NSAIDs相关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MAPK中的ERK途径,增加小肠上皮组织中Occludin蛋白表达,从而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
- 高欣张振玉吴海露胡可伟姜宗丹杨小兵王劲松
- 关键词:雷贝拉唑OCCLUDIN蛋白MAPK/ERK信号通路
- 莫沙必利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2013年
- 胃肠道不良反应是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研究指出莫沙必利有胃黏膜保护作用。阿司匹林损伤人胃黏膜细胞的机制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有关。本研究将莫沙比利作用于被阿司匹林损伤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测定其对磷酸化-ERK(p-ERK)1/2表达的影响,探讨莫沙比利对胃黏膜的保护机制是否与ERK传导通路有关。一。
- 胡可伟张振玉姜宗丹吴海露高欣黄文斌王劲松何帮顺
- 关键词:胃黏膜上皮细胞胃黏膜保护作用莫沙必利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胃肠道不良反应莫沙比利
- 一种带标记的异物钳
- 本实用新型涉及异物钳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带标记的异物钳,包括上夹杆,所述上夹杆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进气通道以及第一吸气通道,所述上夹杆的末端设有异物清除装置,所述异物清除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上夹杆末端的尖端夹,所述尖端夹的内部...
- 胡可伟
- 文献传递
- 积雪草苷对大鼠急性胰腺炎NF-κB的作用研究
- 徐玲玲睢振宇祝建红胡可伟徐丽明李娟王少峰殷国建
- 阿司匹林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和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背景:研究显示ERK信号通路激活可促进细胞生长,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而阿司匹林可抑制ERK的磷酸化激活。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和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单层细胞模型,MTT法检测阿司匹林(5~20 mmol/L)和MEK抑制剂U0126(10~40μmol/L)对GES-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将GES-1细胞分为阿司匹林(8.78 mmol/L)组、U0126(14.91μmol/L)组、联合组(U0126+阿司匹林)和阴性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ERK1/2、occludin蛋白表达。结果:阿司匹林和U0126均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GES-1细胞生长,联合组细胞凋亡较两药单用更为显著,贴壁细胞数量减少更为明显,细胞变圆、悬浮。阿司匹林组、U0126组和联合组p-ERK1/2、occludin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U0126组和联合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阿司匹林可抑制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下调occludin蛋白表达,其机制至少部分与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张弓羽张振玉姜宗丹何帮顺胡可伟
- 关键词:阿司匹林胃黏膜OCCLUDIN信号传导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多重耐药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多重耐药(MDR)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建立定量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SAP患者232例,根据多重耐药病原菌检测结果分为MDR组(n=101)和非MDR组(n=131)。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描述MDR病原菌分布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DR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SAP的MDR发生率为43.5%(101/232)。MDR组菌血症和死亡率高于非MDR组,抗生素疗程和住院时间延长,全身性疾病、开腹手术和首次使用碳青霉烯类比例升高(P<0.05)。所有患者共分离325株菌株,每例平均(1.4±0.3)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97株(29.8%),以肠球菌属居多;革兰氏阴性菌195株(60.0%),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属居多。MDR组共分离162株,革兰氏阳性菌56株和革兰氏阴性菌106株。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全身性疾病、开腹手术和首次使用碳青霉烯类是MDR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MDR的诊断效能为0.868(P<0.05),敏感度为80.5%,特异度为69.9%。结论SAP的MDR发生率较高,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属。MDR有较高的菌血症和死亡率,抗生素疗程和住院时间延长。全身性疾病、开腹手术和首次使用碳青霉烯类是MDR的主要危险因素,定量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 黄荣胡可伟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多重耐药病原菌
- 基于纹理特征的AutoML在NBI-ME判断食管癌分期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纹理特征的自动化机器学习(Automated Machine Learning,AutoML)在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Magnification Endoscopy,NBI-ME)图片中区分早期和进展期食管鳞癌的应用。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食管鳞癌NBI-ME图片1507张,随机分为训练集(1264张)和验证集(243张)。使用MATLAB软件,提取整张内镜图片,共计32个纹理特征变量。将上述变量载入H2O平台进行AutoML二分类建模。另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镜图片(278张)作为外部测试集。同时邀请1名低年资和1名高年资内镜医生对外部测试集进行判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准确度(Accuracy,ACC)等评估鉴别效能。结果基于RF算法的AutoML模型在外部测试集中表现最优,其AUC为0.975,ACC为0.939,显著优于其他模型,包括传统的GLM(AUC:0.776、ACC:0.687)和XGBoost模型(AUC:0.968、ACC:0.863);同时也优于低年资内镜医生(AUC:0.868、ACC:0.871)和高年资内镜医生(AUC:0.919、ACC:0.921)。结论基于内镜图片纹理特征的AutoML模型在食管早癌和进展期癌区别中展现出优秀的鉴别能力。
- 何宇薛雨涵周亦佳殷民月林嘉希高欣高欣朱锦舟
- 关键词:纹理特征放大内镜窄带成像
-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1年
-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E)是一种与免疫相关,以嗜酸粒细胞浸润食管壁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过去人们认为EE是一种少见疾病,且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近年来EE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在欧美和亚洲均有报道。Prasad等调查美国明尼苏达州奥姆斯特德县过去30年人群中的EE发病率,结果显示有显著升高,
- 胡可伟张振玉
-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慢性炎症性疾病粒细胞浸润发病率少见疾病食管壁
- 益生菌在防治幽门螺杆菌中的作用被引量:16
- 2012年
- 益生菌是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一类活的微生物[1],如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粪链球菌等,益生菌通过产生有机酸、过氧化氢、细菌素等物质能够抑制幽门螺杆菌(Hp)在胃内的定植,保护胃黏膜屏障。自从20世纪80年代Hp被发现以来,已确认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的病因,也是诱发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2]。
- 胡可伟张振玉
- 关键词:益生菌螺杆菌菌群失调抗菌药